回鄉創業搞種植 土里也能刨出金
比起打工和做生意,靠種地“土里刨金”,是一條難走的路。在干了6年電子商務的山東省菏澤市曹縣退伍兵汪勝魯,卻拿出在外打拼多年的積蓄,回鄉種地,流轉土地搞起種植合作社,一心要改變家鄉面貌。
見到汪勝魯的時候,他正在因為合作社的土豆賣不出去上火。近6.7公頃的土豆已經開始收獲,可原來賣種苗時約好回收的企業卻找不到人了。“你看這土豆,最多不到500克重,這在地里都算大的了,1公頃地也就2萬多千克,2017年價錢也便宜,我這么多地得賠20多萬!”
汪勝魯的曹縣潤果種植合作社成立了三年,先后流轉的土地加起來有94公頃,周圍老鄉交給他托管的還有134公頃。這些土地,一半種糧食糧維持基本運營,另一半種經濟作物增加收益。汪勝魯把風險控制看得很重,“老百姓相信我,把他的地交給我管理,所以第一點我要保證他的分紅。盡最大能力的來通過經濟作物提高土地產值,讓老百姓掙更多的錢,分更多的紅。”

這幾年,因為加入了汪勝魯的合作社,400多戶社員年均增收5萬多元。眼下,雖說碰上了種出來的土豆找不到買家這種事,當兵出身的汪勝魯覺得,就算是再大的難事,也不能辜負鄉親們的信任。這是十四年前退伍回鄉的時候,他就憋著的一股勁。“(當年)回到我們老家,感覺太貧窮了,太落后了,感覺有一定能力之后,還是要回老家創業,回報家鄉。”
回農村創業,除了懂農業,在外打拼積攢出來的人脈和經驗也很重要。通過朋友介紹,汪勝魯找到了一家農業企業,準備聯手建一條農產品深加工生產線,徹底解決好合作社的產品銷路問題。汪勝魯給合作伙伴介紹,“這是我們的紅薯生產基地,每667平方米產能達到3 000到4 000千克,出粉率在30%~35%,別的紅薯出粉率也就是10%~15%左右……”
一番交談,雙方都很滿意,對將來的前景充滿信心。汪勝魯說雙方合作建設的農產品加工生產線就會開始試生產。到時候,會有更多的鄉親們加入到共同奔小康的隊伍里來。
(張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