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中國研究教授 克里·布朗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12月7日文章,原題:現代中國和兩座大山在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愚公移山》是最為人們所知的寓言故事之一。與愚公一樣,中國也曾受困于如同兩座大山的沉重壓力: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前者是國內問題,即新中國仍無法擺脫復雜傳統思想的束縛。后者則與外部世界有關,擁有更先進技術的工業化國家曾入侵、盤剝并擺布中國。但如今北京可以滿懷自信地表示,隨著中國已實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都已遠去。
曾經的階級斗爭和隨后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已使前者遭受致命打擊,而由中國經濟實力轉化而來的外交和軍事實力已經能夠應對后者。今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九大透露出的信息非常明確:我們自豪,我們強大,我們再也不會任他國擺布。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擁有強大軍事和經濟實力確保這不會發生。
即便如此,就北京面臨的艱巨挑戰而言,目前的中國仍存在難以移除的大山。首先,從國內事務來看,一座大山是創建社會福利和退休體系,以應對中國引人矚目的人口變化以及迅猛發展和增長帶來的負面效應。
中國人口正在老齡化且開始遭受心臟病等慢性病和癌癥迅速增多的困擾。
無論從任何角度衡量,這些都是異常艱巨的挑戰。然而,考慮到中國政府盡力解決它們的緊迫性,這些問題甚至更令人生畏。對這樣一個老年人口將越來越比年輕人多的國度,無論如何都需要在 未來幾年內建立醫療服務和退休金體系。
第二座大山是橫跨于國內和國際兩個空間之上的中國治理自身環境的戰爭。近年來北京一直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從2011年開始的十二五規劃和從去年開始的十三五規劃,都對與碳排放、水和空氣污染治理以及資源有關的問題著墨頗多。如今,中國政府正更積極主動地嚴格要求企業遵守相關環保規定并于2015年末簽署巴黎氣候變化協定。自特朗普宣布美國將退出該協定以來,中國正越來越在該領域占據世界領軍者位置并宣布仍將信守其承諾。但截至今年,潔凈的天空、清新的空氣和可持續發展仍是依賴具有變革性的新技術才能實現的夢想。
誠然,過去5年來中國的國際地位已經發生變化,但其在應對國內社會事務和環境問題上依然面臨有增無減的挑戰。其實,解決這些問題的壓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沉重,但解決方案似乎尚未迅速出現。對于志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北京來說,盡快移除與社會事務和環境問題有關的大山是首要任務。▲
(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7-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