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臺思鑫
摘 要:商丘市地處中原,是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主導顛覆“種什么?怎么種?賣給誰?怎么賣?”這4個問題的解決順序,將其改變為“賣給誰?怎么賣?種什么?怎么種?”,有助于因地制宜作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大文章。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生產資料類農產品;鮮活農產品;糧食生產核心區;商丘市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22-0014-03
商丘市地處中原,土壤肥沃、氣候適宜,是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農業生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和周邊地市橫向比較還有比較大的差距,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為做好因地制宜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大文章,市政研室成立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課題調研組,對商丘市農業供給側改革進行了調研。
1 基本情況
商丘市常年糧食種植面積80萬hm2以上,其中,小麥種植面積53.33萬hm左右,油料種植面積8萬hm2;總人口90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00萬人左右;2016年農業總產值583億元,同比增長3.4%;實現一產增加值330億元,同比增幅4.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05元,同比增長8.1%,增幅連續9a高于城鎮居民。農業經濟的穩步提高為全市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2 存在的問題
2.1 結構不平衡,產品層次低 種植業普通品種多,優質品種少:夏糧普通小麥種植規模過大,優質專用小麥所占比重偏低(2017年僅占小麥種植面積的10%不到);秋糧玉米規模過大,高效經濟作物規模偏?。ㄕ记锛Z種植規模的20%左右)。養殖業規?;鷳B養殖戶不多,廢棄物利用不足、環境污染較重,優質畜禽產品少,養殖效益低。由于不能很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導致供求結構性失衡,一邊是種植戶(養殖戶)“產品積壓”“滯銷”,農民蒙受巨大損失;一邊是農產品加工企業采購不到合格的原材料“無米下鍋”高價外購,生產成本攀升,效益下降。
2.2 龍頭企業小,競爭能力弱 農產品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精深加工水平低、產業鏈條短,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力弱。雖然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已發展到252家(國家級3家、省級53家、市級196家),但經省認定的農業產業化集群僅12家,且大部分年收入在20億元以下,且生產多為“原”字號初加工產品;作為農業大市只有1家上市農業企業(科迪乳業);作為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生產的產品以面粉為主,缺少進一步的深加工、精加工,向市場輸出的基本上是初級產品、“原”字號產品,市場競爭力非常差。
2.3 特色不明顯、知名品牌少 商丘市地處中原,生產的農產品種類較多,但是特色明顯的農產品不多。品牌知名度、產品競爭力和安全性還有一定差距,許多農產品供給“大而不強、多而不優”,全國知名品牌屈指可數,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農產品全國性知名品牌少,且形成產業的更少(只有柘城三櫻椒),只有少數幾個區域性品牌如:寧陵金頂謝花酥梨、虞城張集蘋果農產品的質量、虞城惠樓山藥等;缺少像“洛陽牡丹”“陽澄湖大閘蟹”“金鄉大蒜”這類能夠代表地方特色的全國性知名品牌,缺少一張“商丘名片”。
2.4 生產效益差、農民增收難 因農產品供給結構性不平衡造成普通產品供大于求,農產品價格不穩定,市場價格低迷,農業生產效益差,甚至部分農戶出現增產不增收的尷尬現象。如去年玉米、今年大蒜、土豆等農產品價格都出現了較大程度的下跌。在剛性抬升的農業生產成本“地板”和農產品價格的“天花板”這“兩板擠壓”(農業生產成本“地板”和農產品價格“天花板”)下[1],土地增收空間縮小,農民增收減緩;以上因素綜合作用導致了農業生產效益差、農民增收難的問題產生。
3 對策建議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2]是解決種植戶(養殖戶)“種(養)什么?怎么種(養)?賣給誰?怎么賣”的問題。建議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政策、采取措施幫助種植戶(養殖戶)轉變觀念、解決問題。首先顛覆“種什么?怎么種?賣給誰?怎么賣?”這4個問題的解決順序,將其改變為“賣給誰?怎么賣?種什么?怎么種?”。
3.1 破解“賣給誰” 根據農產品用處,我們把農產品分為兩類即: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鮮活農產品與作為工業尤其是農產品加工業生產資料的農產品[3]。
3.1.1 培育客戶,破解生產原料農產品“賣給誰” 生產原料農產品主要是大宗農作物,如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等,一般生產規模比較大,總產比較高,在商丘市種植業的比重占80%以上。這類農產品市場目標客戶不是個體消費者,只能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制定相關優惠政策,發展壯大本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生產原料類農產品客戶,一方面可以增加生產原料類農產品的需求,穩住農產品的市場大局;另一方面拉長了農業產業鏈條,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改變了商丘市主要為市場提供“原字號”農產品的不利局面,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提供了保障。
3.1.2 分析目標客戶群,破解鮮活農產品“賣給誰” 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鮮活農產品,品種繁多、規格形狀各異,生產規模較小,客戶群主要是廣大的個體消費者??蛻魯盗慷?,需求差異大,需要引導農戶對目標客戶群進行精準分析,才能破解鮮活農產品“賣給誰”的難題。通過政府相關部門組織有關專家分析發布消費者需求變化趨勢,指導種植戶破解鮮活農產品“賣給誰”的難題,盡量避開“賣難”“菜賤傷農”“增產不增收”的陷阱。據部分專家分析,目前消費者對鮮活農產品的需求趨勢逐漸向“特色化”“鮮活化”“嫩乳化”“小型化”“品牌化”“精品化”“功能化”發展,將鮮活類農產品目標消費者群分別定位為高端、中等、中低端消費者群。
3.2 破解“怎么賣” 農產品如何銷售的快、好,賣上好價錢,讓農民增產增收,可采取以下舉措。
3.2.1 訂單式銷售——適時召開產需對接會 政府有關部門根據農產品生產季節,適時召開農產品產需對接會,給種植戶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搭建對接平臺。農產品產需對接會可分2次召開: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要在農產品生產之前召開,小麥在8月份,夏玉米、夏花生、夏大豆在3月份;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可根據企業生產情況發布需求信息,對接種植戶,下訂單;種植戶可根據需求信息調整種植結構,簽訂單。第二次在農產品收獲之前召開,小麥安排在5月份,夏玉米、夏花生、夏大豆安排在8月份,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可根據市場變化情況,發布訂單外的農產品需求;種植戶根據發布的需求信息,給自己沒在訂單上的農產品找銷路。endprint
3.2.2 搭建供需對接平臺——“互聯網+農業” 運用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搭建融農產品產銷對接、政府服務管理為一體的信息服務平臺,對種植業、養殖業、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科學監督;農業產業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種植戶適時在平臺上發布供需信息、市場變化信息,將農業生產、市場銷售連成一個有機整體,延長產業鏈條,減少中間環節,增加市場透明度,降低生產交易成本;實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思維、手段和方式的改變,改造提升傳統農業,拓展農業發展的新業態、農民增收的新空間、政府服務監管的新方式。
3.2.3 新型直銷——農超對接模式 農超對接,指的是農戶和商家簽訂意向性協議書,由農戶向超市、菜市場和便民店直供農產品的新型流通營銷模式,主要是為優質農產品進入超市搭建平臺。農產品與超市直接對接,市場需要什么,種植戶就生產什么,既可避免生產的盲目性,穩定農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同時,還可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通過直采可以降低流通成本20%~30%,給消費者帶來實惠。發展的基本原則是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
3.2.4 借“事”營銷——農事節慶模式 農事節慶模式就是通過舉辦各種農事節慶活動,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以旅游紀念農產品、休閑體驗農產品、農產品觀光采摘項目實施為手段,實現促進農產品銷售的目。依托商丘市黃河古道生態走廊以及“八縱八橫”、雙黃金“十字架”的交通樞紐優勢,因地制宜通過舉辦各有特色的農事節慶、農產品賽事,打造以優質糧油、高效園藝、特種養殖、生態農業為主題的休閑觀光農業品牌,促進當地農產品的銷售。如舉辦“斗雞比賽”“斗牛比賽”“西瓜大賽”“土豆大賽”“山藥大賽”等農產品賽事。
3.3 破解“種什么” 推進種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是,在確保口糧安全的前提下,優化產業結構、品質結構和區域結構,“按照市場需求什么就生產什么,消費者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思路,開展農業生產。
3.3.1 企業訂單——破解大宗農產品“種什么” 種植大宗農產品的農戶可根據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簽訂的訂單,安排種植生產的品種和規模;根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布的需求變動信息,調整生產計劃。
3.3.2 市場細分——破解鮮活農產品“種什么” 鮮活農產品生產者可首先通過對市場細分,選擇自己的目標市場;其次通過對目標市場的需求分析,選定種植的品種,確定種植規模。
3.4 破解“怎么種” 推進農業供給例結構性改革,種好是基礎。如何種好,是個關鍵問題。
3.4.1 農業生產標準化——破解大宗農產品“怎么種”
大宗農產品的主要客戶是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這些企業對生產原料有嚴格的標準要求,只有實行農業生產標準化才能生產出符合企業需求的農產品。在具體措施上,依托縣、鄉、村基層組織,整建制推進,支持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標準化生產;引導加工企業與規模經營主體發展訂單生產,實現產銷對接,小麥以商丘市百分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河南省誠實人食品有限公司、五得利集團商丘面粉有限公司、河南省德福利粉業有限公司、虞城佳美農業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為載體,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點的優質專用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
3.4.2 農業“安全化”“特色化”——破解鮮活農產品“怎么種” 農業“安全化”主要強調農產品的安全、營養、健康、美味。生產中可以按照“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進行生產操作。突出綠色無公害果品、無公害蔬菜、無公害肉蛋奶菌和無公害水產品生產;突出“特色化”,發掘地方特色,著力打造以寧陵金頂謝花酥梨、民權葡萄、虞城惠樓山藥、柘城三櫻椒、雙八戴莊草莓為代表的“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基地;根據市場需求的差異化,定位不同的消費者群,大力發展無公害種植養殖、有機生產、設施栽培;因地制宜致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特、一地一業”。
4 結語
總之,當地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加大培訓力度,轉變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思路,轉變“先種再賣”傳統思維模式為“先賣再種”,開好農產品產需對接會;再健全以310 農貿大市場為主的農產品市場服務體系,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解決鮮活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市場、到超市、到餐桌流通過程中的保質保鮮問題,就可以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大文章。
參考文獻
[1]劉奇.解讀中國農業新常態:兩板擠壓 雙燈限行 六產開拓[J].中國發展觀察,2015(03):76-80.
[2]劉紅巖,朱守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方略探討[J].經濟研究參考,2016(30):5-9.
[3]過建春. 農產品營銷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