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空杯 指導專家/茅于燕 教授 沈家宏 心理咨詢與督導師 編輯/春苗 設計/侯宇
如今父母和孩子長期分離的情況不在少數,由于工作時間、距離等原因,父母常常沒有精力和條件親自照顧子女,把孩子交由老人或其他親屬撫養。這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會產生什么影響?父母又能做些什么,把影響降到最低呢?
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弊有多大?
兒子從小沒在我們身邊長大,快上學才接回來,剛開始學習還好,但每天寫作業都磨蹭到很晚,老師反映上課注意力也不集中。他愛看動畫片,我們一管他就發脾氣,有時還說些恨父母之類的話,尤其對我。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從小沒跟著我們,孩子有些自卑,不太會跟別人交往,畏縮不前。其實他心里對我們還是接納的,有好吃的也會留給我們。這些是因為孩子離開我們太久嗎?
——茂茂媽
沈家宏:
6歲以前是孩子人格養成的關鍵階段,是建立安全感的最重要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孩子和父母長期分離,對小部分孩子來說,性格和人際交往可能會產生影響。因此,1~2歲的孩子和媽媽不要有太多的分離,孩子2~3歲時上幼兒園不建議全托,也不要將其送走。
這一階段是一個建立互信的過程,長期的分離,孩子容易形成被拋棄感,這對孩子來說是生與死的恐懼。雖然大部分孩子長大不會出現問題,但約有1/3的孩子可能會出現心理障礙,常有深深的不安全感,影響他的人際交往。
當然,不分離并不是和孩子整天膩在一起,父母都需要工作,關鍵是要在不傷害孩子心理的情況下抽身。如父母上班前要給孩子穩定的感覺,告訴孩子父母上班后還會回來,不要讓孩子產生分離焦慮。送孩子上幼兒園時也要事先讓孩子知道,父母會來接他。
茅于燕: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童年的教育和環境,的確會對以后的性格、行為有影響。當然這種影響不全是負面的,也有正面的,比如孩子的獨立性、自立精神、生活自理能力等,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可能好一些。(當然,撫養人的教育觀念、教養方式也有影響。)
父母不在身邊,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欠缺。你應該告訴她:“爸爸媽媽是非常愛你的,只是因為我們工作的地方還沒有幼兒園,所以你現在還只能和奶奶在一起,等有了幼兒園,就來接你到媽媽身邊去。不過,奶奶也是很愛你的,她每天給你做飯,送你上幼兒園,陪你玩,你要聽奶奶的話。”一個快4歲的孩子,是能夠理解的。
愛的具體表現是親子聯結緊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來彌補這種分離造成的親子聯結不緊密:
1.經常打電話給孩子,關心他的一切。
2.經常寄照片給孩子,讓他對你不陌生。當然,奶奶也要經常拿出舊照片來講你們過去的事,讓孩子好像仍和你們在一起。
3.過一段時間讓奶奶給孩子照幾張照片,寫一點“報告”,寄給爸爸媽媽。這要當作大事來做,讓孩子心里有爸爸媽媽,不要讓空間距離影響了親子之愛。
4.父母親出差時,盡量到陜西奶奶家看看,給孩子帶點玩具、吃食,讓他到幼兒園去“宣揚”爸爸媽媽對他的好,建立他的自尊心。

親子重逢,寶寶像見到陌生人
年輕的父母因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有時會選擇把寶寶放在外地的奶奶家或姥姥家寄養,等寶寶3歲時上幼兒園再接回身邊。但是3歲前是建立親子關系的重要時期,錯過這個階段,寶寶很難認可父母。當父母接寶寶回來時,常會感到寶寶不適應新的環境,做出以下反應:
1.剛回到自己家,不停地哭鬧,不愛吃飯,也不愿玩,執意要離開家里,嘴里說著:“走、走……”
2.不愿親近父母,表情冷漠,甚至感到畏懼。
3.對于家里的一切都感到很陌生,在家里呆頭呆腦,不知所措。
沈家宏:
由于寶寶從小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缺乏親子感情。把寶寶接回家后,就要努力培養與寶寶的感情,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父母要積極給寶寶愛撫并與寶寶交談。多抱抱寶寶,撫摸他的頭、臉和身體等,讓寶寶感到輕松舒適。同時還要多和寶寶交談,如親切地叫著寶寶的名字跟他說:“寶寶今年3歲了,爸爸媽媽都想寶寶了!”“寶寶真乖,爸爸媽媽最喜歡寶寶了!”“寶寶餓了吧?媽媽去做好吃的!”
多陪寶寶一起玩。寶寶都喜歡聽故事,父母可以買一些有意義又有趣、色彩鮮明的繪本和他一起看,講給他聽。寶寶喜歡到動物園玩,父母就多帶他去,一邊玩一邊講動物的故事。這樣,寶寶逐漸對父母產生感情,就會愿意和父母在一起了。
比如寶寶原已習慣在早飯后大便,就不要硬讓他在起床后馬上大便。強制要求寶寶改變習慣,會使他不適應、不舒服,情緒更加不好。如果發現寶寶有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最初不要斷然讓他們強行克服,待熟悉以后再逐步糾正也不遲。
父母要互敬互愛,和睦相處,保持積極的情緒,這樣寶寶也會受父母的感染,情緒愉快安定。另外,父母對寶寶同樣要付出愛心,及時滿足寶寶的需要并鼓勵寶寶的每一個微小進步,讓寶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愛。寶寶生活在一個和諧、充滿愛的家庭環境里,會覺得很幸福、很安全,對父母的感情也會加深。
雖然父母有時因為工作、學習的原因,需要把寶寶寄養。但是,為了寶寶的健康成長,如果有條件,要盡量親自教養自己的寶寶。
茅于燕:
在這3個月中我認為可以做以下這些事:
如果要接老人來家里照看,那么現在就應該接他們來。這樣你們有一段時間在一起,孩子的生活起居、早期教養會有延續性,過渡起來比較容易。當然,由親戚照看或請保姆照看也是一樣,現在就請來,如果請保姆,將其身份、家庭、健康狀況弄清楚比較安全。
如果要把寶寶送到老人家里去照看,那么現在就應該和寶寶一塊兒到老人家里住一段時間,一起熟悉環境、熟悉撫養人,然后再離開,對寶寶來說會好得多。
把孩子的情況和自己要離開的情況介紹給他們,萬一孩子有個病痛,撫養人知道馬上該往哪兒送去看病,這樣常規體檢也有人管了。
買好孩子衣服、玩具、圖書,可以用一段時間,以后再由撫養人添置。你們買后,關照撫養人,玩具、圖書不要一次拿出來,有些可在“關鍵”時刻(如哭鬧、生病等)拿給他。當然,短期的生活費也要留下來。
不要因為自己快要走了就更寵愛他,平時有什么寶寶要了但是不能買的東西,這時不要全給他。這樣可能會形成他的不良習慣,貪得無厭,使撫養人很難辦。也要和撫養人談,不要因為父母親不在身邊,就更加寵愛他,使他完全沒有“紀律”,不能控制自己,待父母親回來后,就很難管教了。
馬上要離開寶寶了,怎么準備?
和同在一地的親朋好友聯系,告知家里的電話和地址,也將他們的電話和地址告訴撫養人,萬一孩子有什么情況可以盡快聯系,并得到幫助。
我的兒子1歲了,活潑可愛。可是我丈夫和我再過3個月就要去瑞典留學,我心中對兒子充滿了不舍與愧疚,怎么做才能把不良影響降到最低呢?
——丁丁媽

家長去瑞典以前,要把孩子的一切安排好,對去了以后孩子與自己的親密關系以及早期教育,也要有所計劃:
給撫養人準備一張嬰幼兒身體發育和智能發展表(兒童書店可以買到),讓撫養人過三五個月給孩子測量一下,看孩子的發育和發展是不是與同齡兒童差不多。不過要注意:這不是做健康評價,也不是智力診斷,如果要做這兩者還要帶孩子到保健部門或醫院去做,這樣比較準確。
1~3歲是語言發展的快速時期,在這個階段應注意教孩子說話,不僅語音正確,句子也要會講。據調查,1歲的兒童會講3~5個詞,1歲半會講70個詞,2歲會講270個詞,3歲會講950個詞。2歲以后逐漸出現比較完整的句子,先開始是簡單句,到4歲以后復合句才增多,撫養人一定要給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經常對他講話(簡單而清楚的話),和他一起看圖畫并講解,有時還要給他講故事,2歲半以后兒童就喜歡聽故事了。3歲時,兒童已經會簡單的復述,這對語言訓練有很大作用。
空閑時帶孩子到超市、游樂場去,讓孩子與外界接觸。不一定要見什么具體的人,做什么具體的事。時常帶孩子到親友家去串門,學習社會行為,如向人問好、給東西要說“謝謝”、臨走時要說“再見”等,逐漸成為一個社會歡迎的人。
再三關照撫養人不要過分嬌慣他,要讓他有點約束,自己能做的事盡量自己做,培養他的獨立性和自信心。
對他可能出現的不良行為,比如打人、抱毛巾被睡覺、吃手指甲等,要撫養人注意消滅在初始階段,等到成為習慣了再改,就困難了。
經常打電話給撫養人,加深感情溝通,如果孩子懂得聽電話了,也要他在電話里和爸爸媽媽問好、談話。也可以寫信,談得詳細些。
如果可能,雙方都錄制一些錄像帶,讓對方熟悉了解形象,這對增進感情有很大好處。如果錄像有困難,可以互傳照片,也對相互了解有很大好處。
如果有假期,經濟條件又許可,一定回家看看。
奶奶和姥姥輪流照顧,好不好?
我和老公工作都很忙,生了孩子以后就把孩子給老人帶,奶奶家和姥姥家離得較遠,所以常常奶奶家1個月,姥姥家1個月。我們跟孩子交流比較少,感覺有些隔膜,寶寶看起來獨立性很強,跟我們都不親,怎么回事?
——格格媽
沈家宏:
親子依戀關系需要牢牢地建立。小孩在成長過程中,依戀關系很重要,孩子需要和母親有強烈的情感聯系,媽媽是他的安全港灣,他一醒來或不舒服了,能夠到媽媽那里尋求安慰。如果沒有這個關系,會影響他以后的安全感。如果頻繁更換撫養人,沒有固定的依戀關系,小孩就會形成依戀障礙。
家長要學會“算賬”,最好不要親子分居。現在工作節奏快、壓力大,小孩照顧不過來,經濟上承擔得起的家長,就給保姆帶,或者把爺爺奶奶接過來帶。但在精神上面,沒有給孩子太多的照顧,這對小孩發展是不利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家長應盡量自己帶孩子,哪怕白天工作很忙,晚上回家后也要跟小孩交流、溝通。這個基礎如果不打好,以后很難彌補,小學生、幼兒園的學生也盡可能不要送到寄宿學校。很多家長不會算賬,以為現在把孩子送出去,自己可以多賺錢,但他沒算到以后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