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紀辛
楊普:新時代,工人的平臺會更大
■本刊記者 王紀辛

楊普(左二)帶徒。
10月18日午后,從人民大會堂寄存處拿回手機的楊普,第一眼就看到了數十條未讀微信、短信,大部分信息來自她的工友姐妹。問候的,祝賀的,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內心的激動,還有不少人從直播的電視屏幕上拍攝了她在十九大會議現場的鏡頭。
“認識我的人,特別是我的工友姐妹們都在關注著我,關注著十九大盛會。”18日當晚,楊普在接受《中國工人》專訪時不無激動地說:“當你以普通技術工人身份坐在人民大會堂,在現場親耳聆聽總書記的報告,那種感覺,特別激動、特別自豪。”
楊普告訴本刊,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總書記對產業工人的重視,尤其是對青年寄予的厚望。
作為常年奮戰在一線的紡織工人,楊普很想知道,普通老百姓在黨和國家領導人心目里的位置。在人民大會堂,當她聽到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楊普說:“從總書記堅定地話語中,我感覺到,我們的黨始終以民生為先的深厚情懷,作為普通職工,我感到特別溫暖、特別踏實。”
已經在布機擋車工這一崗位工作了17年的楊普,從一個懵懂的“小丫頭”成長為傳技帶徒的“老師傅”,從一個普通技工成長為包攬各項榮譽的“工人明星”。她對十九大報告里涉及到的國企改革的內容尤為關注。楊普告訴本刊:“紡織是最典型的傳統產業、實體經濟,十九大報告指出,‘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這些闡述對我們國企職工是極大的鼓舞。”
楊普所在的常山紡織是一家有著60多年歷史的國有企業。她剛進廠的時候,織機都是上世紀50、60年代的有梭織機。加快國企改革后,企業注重科技創新,科技強企,提高了設備自動化程度,現在設備全部都是噴氣織機。
楊普說:“國企改革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勞動反而輕松了,產品科技含量也提高了,產品附加值更高了。”現在,楊普和她的姐妹們不再常年生產單一低端產品,莫代爾、防靜電、耐高溫等新型面料正在從他們手中源源不斷地走向市場。“產品附加值更高了,我們的工資也長了。所以,加快國企改革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好事。”楊普說。
在生產一線,楊普的絕活兒是接線頭,既標準又迅速,每分鐘能達到38個,比部頒標準快一倍。這次出席十九大,楊普也沒忘記隨身帶著紗線。小小的紗線不僅是她職業身份的象征,更是成了時刻陪伴她的“伙伴”。
性格開朗的楊普承襲了她師傅的品質,熱衷于“傳技帶徒”。作為值班長,她所帶輪班效率提高2%,人員流失最少。培養出144名操作技術精湛的青年職工、30多名各級先進模范、6名班組管理人員。
“應該說,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對產業工人高度重視,在十九大報告中,特別提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這讓我們再次感受到,工人越來越受重視了。我覺得,以后我們工人的職業技能生涯會更精彩,工人的平臺會更大,我們的機遇也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