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開鋒 李新婷
563000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1 563000遵義市紅花崗區人民醫院新生兒科2
抗感冒藥物成分的藥理特征及其臨床用藥分析
唐開鋒1李新婷2
563000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1563000遵義市紅花崗區人民醫院新生兒科2
目的:探討不同抗感冒藥物應用策略治療感冒的療效與安全性。方法:收治感冒患者3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對癥治療,觀察組在藥師干預下,采用更為嚴格的用藥標準。結果:觀察組頭痛、咳痰、咳嗽控制率以及痊愈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抗感冒藥物成分的藥理特征較復雜,西藥需要堅持最小劑量用藥原則。
抗感冒藥物;感冒;臨床應用
感冒是一種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社區常見病、多發病,患者以頭痛、流涕、發熱、鼻塞、全身不適為主要癥狀,病原體感染是該病的主要病因[1]。抗感冒藥物是對癥治療感冒的主要藥物,目前可供選擇的藥物品種較多,按照成分可分為解熱解痛類、抗組胺類、鎮咳祛痰類、收縮血管類、抗病毒類等。在實際應用過程,常出現藥不對癥情況,部分患者愿意購買知名度更高的藥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療效。本次研究采用對比分析,評價藥師的干預在抗感冒藥物治療提升安全性、有效性方面的價值。
2016年1-12月收治感冒患者300例。根據入院順序,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150例,男84例,女66例;平均年齡(34.4±12.5)歲;平均病程(2.4±1.2)d;癥狀表現為發熱31例,頭痛46例,咳痰51例,流涕98例,咳嗽114例;受涼感冒94例,近3個月有感冒病史21例。觀察組150例,男82例,女68例;平均年齡(35.2±10.9)歲;平均病程(2.6±1.0)d;癥狀表現為發熱36例,頭痛48例,咳痰56例,流涕94例,咳嗽110例;受涼感冒91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癥狀表現、受涼感冒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診斷為感冒;②否認其他重大疾病;③初次治療,近1周未應用其他藥物;④年齡18~65歲;⑤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拒絕參與研究;②無法進行隨訪以及療效評價。
方法:對照組:原有抗感冒藥物應用策略,根據患者主訴癥狀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對癥治療,主要藥物包括奎諾林、白加黑日用片以及夜用片、百服寧日用片以及夜用片、新康泰克、可愈糖漿等。詳細問詢患者的病史、用藥史,過敏體質者慎用,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哮喘的患者慎用[2]。同時醫囑做好個人的生活管理,注意防寒保暖,戒煙酒,禁食生冷、油膩食物。觀察組:采用更為嚴格的用藥標準用藥。主要包括:①盡量避免重復用藥。類似的品種選擇一種即可,如泰諾林應避免與白加黑同時聯合應用。②對于病情相對較輕,且有自限性、轉歸跡象的患者,則可考慮聯合安慰劑或溫和之中藥。③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可嘗試采用抗感冒中藥治療,如強力枇杷露口服,15 mL/次,3次/d;或復方甘草口服溶液口服,5~10 mL/次,3次/d;或鎮咳寧膠囊,2~3粒/d;或消咳喘片、清熱解毒顆粒、金蓮清熱顆粒等。中藥辨證用藥,以辛溫解表、清熱解毒、疏風清熱、宣肺通竅、清肺止咳化痰為主要治療原則。④中西醫可聯合治療,但西藥需要減量,特別是中成藥復方劑,可能含有西藥成分。減少西藥劑量,以避免藥物過量,引起不良反應。
觀察指標:3 d后評價療效;統計發熱、頭痛、咳痰、流涕、咳嗽癥狀控制率以及痊愈率;統計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學計算,癥狀控制率采用例或率[n(%)]表示,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性檢驗進行組間比較,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頭痛、咳痰、咳嗽控制率以及痊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出現不良反應9例(6.00%),嗜睡5例,皮疹3例,頭痛1例;對照組出現不良反應26例(17.33%),嗜睡11例,頭暈5例,乏力5例,皮疹3例,頭痛2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西藥抗感冒藥物主要成分為對乙酰氨基酚、鹽酸偽麻黃堿、氫溴酸右美沙芬、磷酸可待因、鹽酸苯海拉明、馬來酸氯苯那敏、氯化銨、愈創酚甘油醚等。這些成分各有功效,主要為解熱鎮痛、縮血管、鎮咳、抗組胺類、祛痰類等。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選擇合適的藥物,同時避免重復應用,減少劑量,是臨床應用抗感冒藥物治療感冒的基本策略。但在實踐過程中,這種粗放式的治療策略對不同患者的療效存在較大的差異,同時用藥容易存在劑量過大情況。本研究中,對照組的72 h痊愈率僅35.33%,提示粗放式的以西藥為主的抗感冒藥物治療的療效有待提高。不合理用藥主要體現在藥物不對癥、不合理的用量以及療程等。
在新的抗感冒藥物應用策略中,更重視單藥治療,考慮聯合安慰劑,特殊人群嘗試采用抗感冒中藥治療,中西醫聯合治療中西藥需要減量。一方面,減少可能引起不良反應西藥的應用,堅持最小劑量原則;另一方面,提倡中藥治療,以口服液、膠囊劑為主,發揮中成藥成分多靶點的優勢。這些中藥成分往往不僅有解熱鎮痛、化痰止咳的功效,還能夠進一步改善呼吸道黏膜功能,提高自我排痰的能力,同時起到抗病毒、清除氧自由基、抗炎等作用,利于呼吸道感染的控制,減輕炎癥,保護呼吸道黏膜,預防交叉感染、混合感染。結果顯示,觀察組在頭痛、咳痰、咳嗽等癥狀的控制上有明顯優勢,控制率均>75%;而對照組頭痛控制率僅50.00%,咳嗽控制率僅68.42%,這與西藥靶點作用較為單一有關[3]。西藥能夠有效減輕支氣管痙攣、舒張平滑肌、減輕疼痛,但不能有效增強呼吸道黏膜屏障作用,呼吸道的加熱、加濕作用削弱,導致患者容易因吸入冷空氣出現刺激性咳嗽。新的用藥標準通過減少西藥劑量,降低不良反應發生風險。本研究中,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0%,低于對照組的17.33%(P<0.05)。需注意的是,當前許多中成藥也在其中添加了西藥成分,需給予足夠的重視,注意觀察成分表,必要時進行藥物成分分析[4]。

表1 兩組癥狀控制以及痊愈率對比(n)
[1]張春濤,任曲.中國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學及疾病負擔淺析[J].中國病毒病雜志,2013,3(6):423-428.
[2]衛生部流行性感冒診斷與治療指南編撰專家組.流行性感冒診斷與治療指南(2011年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1,34(10):725-734.
[3]肖德維.分析抗感冒藥物成分的藥理及臨床用藥[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3):409-410.
[4]陳靜,侯立強.抗感冒藥成分的藥理特征及其臨床用藥分析[J].北方藥學,2014,11(1):139.
Pharma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analysis on the components of anti cold drugs
Tang Kaifeng1,Li Xinting2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unyi City 5630001Zunyi of safflower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5630002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ifferent anti influenza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common cold.Methods:300 patients with col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with 15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outine symptomatic treatment,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under the intervention of pharmacists,using more stringent standards of medication.Results:The headache,expectoration,cough control rate and cur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and the incidence of side effec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The pharma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ti cold drugs are complicated,and western medicine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minimal dosage.
Anti cold drug;Cold;Clinical application
10.3969/j.issn.1007-614x.2017.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