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文
657000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
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的臨床護理干預研究
李燕文
657000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
目的:探討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措施的臨床效果。方法:收治結腸癌患者86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護理干預措施,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護理后,觀察組術后情況、并發癥發生率、認知功能、軀體功能、總體生活質量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措施的臨床效果顯著。
腹腔鏡;結腸癌;護理干預
結腸癌是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主要發生在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40~50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近年發病趨于年輕化[1]。結腸癌早期沒有任何癥狀,中晚期主要表現為腹脹、消化不良,而后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腹痛、黏液便或黏血便[2]。治療方法有手術、化療、免疫治療、中藥治療及其他支持治療。手術在臨床上較常使用,目前伴隨微創技術的推廣應用,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在臨床得到推廣[3]。手術患者往往存在一定心理壓力及圍手術期癥狀,加強臨床護理干預極為重要。本次探討臨床護理干預措施在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結腸癌患者86例,男51例,女35例;年齡38~75歲,平均(59.34±10.12)歲;根據患者及家屬意愿和患者的疾病特點分為兩組。觀察組男31例,女18例;年齡38~73歲,平均(58.78±9.72)歲;回盲部腫瘤9例,升結腸癌15例,橫結腸癌8例,降結腸癌10例,乙狀結腸癌7例。對照組男20例,女17例;年齡39~75歲,平均(59.15±10.31)歲;回盲部腫瘤7例,升結腸癌13例,橫結腸癌6例,降結腸癌7例,乙狀結腸癌4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腫瘤部位以及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方法:所有患者均先行糾正低蛋白血癥、糾正貧血、糾正酸堿平衡、予胃腸減壓及營養支持等一般治療,術前均常規行腸道準備,給予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手術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護理干預:①術前護理干預:手術前常規進行腸道準備,幫助患者清潔皮膚,規避感染。患者由于對手術治療不了解,往往存在焦慮、畏懼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交流,術前嚴格進行宣教,告知患者手術治療的必要性以及治療意義,讓患者聆聽舒緩音樂等以轉移注意力,減輕患者的不良情緒。向患者講述其他病例的成功治療情況以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告知患者不良情緒對手術治療的負面影響,囑患者注意控制。②術中護理干預:手術中護理人員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做好術中所用管道的護理,避免壓管、折管、堵管情況。實時監測引流物情況,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告知手術醫師以便處理。③術后護理干預:做好術后注意事項的健康宣教,囑患者嚴格遵守醫囑,規避術后不配合治療和護理導致的并發癥狀。囑患者注意休息,給予護理心理支持,以平穩渡過術后恢復期。患者出院時,囑患者嚴格定期復診。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腸功能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總天數。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使用QLQ-C30(癌癥患者生活質量測定核心量表)的生活質量表進行評分。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18.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術中、術后指標比較:兩組術中情況差異不大。觀察組的術后情況優于對照組,觀察組腸功能恢復時間早、下地活動時間早、住院時間短,較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術后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術中、術后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腸功能恢復時間(h) 下床活動時間(h) 住院總天數(d)觀察組 49 184.3±36.4 138.2±28.8 5.2±1.6 6.9±2.6 11.9±3.7對照組 37 186.6±40.9 134.3±47.9 7.3±2.7 9.6±3.2 14.7±4.3
兩組并發癥情況: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6.12%,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13.51%,觀察組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觀察組的認知功能、軀體功能、總體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近年來人們的生活、飲食習慣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結腸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4]。結腸癌早期臨床癥狀較隱匿,而且病情發展也較緩慢,確診時已到中晚期,導致病死率較高。目前臨床對結腸癌的診斷技術越來越成熟,治療方案也越來越多,患者預后有所改善。臨床上對結腸癌主要采用根治性手術治療,腹腔鏡手術常常作為首選。目前腹腔鏡技術逐漸成熟,臨床應用逐漸增多。腹腔鏡采用微創口,創傷較小,對病變部位的處理較精細,而且對腹腔的其他臟器干擾較少,臟器損傷少,術中出血量較少,術后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較快,對免疫系統的干擾較少。對于圍手術期患者,無論生理還是心理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創傷,因此給予患者精準的護理,以確保患者生理上的安全以及心理上的安全感極為重要。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的應用配合有效的臨床護理干預措施,可明顯減輕患者圍手術期的并發癥狀,確保患者安全,為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提供保障。

表2 兩組并發癥比較(n)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分)
組別 認知功能 軀體功能 總體生命質量觀察組 68.26±6.80 52.28±9.31 25.58±4.77對照組 57.75±6.75 42.39±9.50 19.96±4.69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使用護理干預,術中出血量、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的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的滿意度較高。因此在無禁忌證以及患者和家屬同意情況下可優先選擇腹腔鏡手術,并采用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術后定期復查,以達到更好的手術效果。
[1]遲培環,趙琪琴,遲培芳,等.老年人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圍手術期護理[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1,16(1):33.
[2]羅燕群,陳燕霞,夏霞芬,等.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圍手術期護理[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2,18(8):1173-1175.
[3]張穎.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中國傷殘醫學,2013,7(9):329-330.
[4]馮婉儀.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術后護理[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6,32(5):137-138.
Study on clin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laparoscopic radical resection of colon cancer
Li Yanwen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haotong City,Yunnan Province 657000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laparoscopic radical resection of colon cancer.Methods:86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were select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care,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We compared the nursing effect of two groups.Results:After treatment,in the observation group,postoperative situation,complication rate,cognitive function,physical function and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The clinical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laparoscopic radical resection of colon cancer was significant.
Laparoscope;Colon cancer;Nursing intervention
10.3969/j.issn.1007-614x.2017.3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