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224001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
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監測與護理
李曉燕
224001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
目的:探討常規監測護理及全面監測護理對降低心律失常發生率的作用。方法: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分別采用常規監測護理及全面監測護理。結果:試驗組心律失常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患者表現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全面監測護理能夠有效降低心律失常發生率,對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具有顯著的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監測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多見于老年人,主要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心臟的供血急劇減少甚至中斷,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急性壞死,臨床表現為胸骨后劇烈疼痛、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及休克等癥狀,且伴有血清心肌損傷標記酶和白細胞計數升高、心肌急性損傷與壞死心電圖的進行性演變[1]。在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心律失常是最常見的并發癥,極易影響患者的心功能,加重缺血性心肌病,嚴重情況下還將導致死亡。有研究顯示,全面、完善的監測護理能夠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發生率、減少并發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2]。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不同部位AMI并發心律失常患者218例,探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監測護理,現報告如下。
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8例,男120例,女98例;年齡50~85歲,平均(64.75±2.35)歲。依據世界衛生組織關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診斷標準[3],其中廣泛前壁心肌梗死85例,下壁與后壁急性心肌梗死65例,前壁與側壁心肌梗死55例,下壁合并右室急性心肌梗死13例。將218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試驗組,各109例。選取時排除患有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及有精神疾病史的患者。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監測護理:運用多功能心電監護儀監測患者的心電變化,以心電圖記錄結果。若患者發生心律失常,立即記錄,排除干擾和偽差,然后分析、記錄,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觀察護理和抗心律失常、改善心肌缺血的治療。試驗組給予全面監測護理:①心電監測護理:入院后,給予患者全面的心電監護,保證能夠清晰地分辨ST、QRS波、P波,并做實時完善的記錄。②血壓監測護理:嚴密監測患者的血壓、血流動力學及中心靜脈壓等指標?;颊呷舫霈F不適感,將持續時間及誘發因素詳細記錄;出現快速心房顫動、心動過速及血壓異常,應及時告知主治醫師,并進行相應的治療[4]。③不同部位心肌梗死患者監測護理:出現心房顫動者,及時實施電生理手術或抗凝治療;對于下壁與后壁心肌梗死患者,應嚴格掌控患者的起搏閥值、起搏器功能及心電圖變化等,避免導管脫落、心律失常等;右室及下壁心肌梗死者實施輸液護理,并嚴格監測患者心臟前后負荷,密切監測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及容量負荷;對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應觀察快速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情況,如出現異常,立即進行救治[5]。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和護理干預效果。
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等癥狀有效控制,梗死部位顯著改善;②好轉: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癥狀得到控制,梗死部位有所改善;③無效: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梗死部位無好轉[6]。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取t檢驗;檢查結果采用陽性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一般情況比較:兩組男女比例、年齡以及梗死部位,見表1。
心肌梗死發生部位與心律失常的關系:140例前壁、側壁及廣泛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85例(67.8%);78例下壁、后壁及右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緩慢型心律失常、室內傳導阻滯50例(64%),發生部位與心律失常的關系,見表2。

表1 兩組性別、年齡和梗死部位分布情況

表2 心肌梗死發生部位與心律失常的關系[n(%)]

表3 兩組心律失常發生率比較[n(%)]

表4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n)
兩組心律失常發生率比較:兩組經護理,試驗組心律失常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3。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經過護理后,試驗組護理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主要癥狀為劇烈胸骨后疼痛,伴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癥狀,病情十分危急,可引發休克和死亡[7]。冠狀動脈痙攣、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及心肌耗氧量增加是該病的常見危險因素。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位于前壁、側壁及廣泛前壁時,常并發快速型心律失常,引發心室顫動、室性心動過速、室性期前收縮等癥狀;下壁、后壁及右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時,可伴發室內傳導阻滯并緩慢型心律失常癥狀[8]。本研究中,140例前壁、側壁及廣泛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伴發快速型心律失常85例(67.8%);78例下壁、后壁及右室急性心肌梗死伴發緩慢型心律失常、室內傳導阻滯50例(64%)。因此,針對性的護理治療對于控制病情發展顯得十分重要。
本研究對對照組及試驗組分別采用常規監測護理及全面監測護理,并對患者臨床表現進行實時監測。結果顯示,試驗組快速型、緩慢型心律失常、傳導阻滯、期前收縮發生率分別為3.67%、4.59%、3.67%、2.75%,有效率96.33%,高于對照組;說明對心肌梗死患者實施全面、有針對性的監測和護理能夠降低心律失常發生率,顯著改善心肌梗死癥狀,有效控制病情。
護理干預是以科學理論、護理診斷為基礎的一種新型護理措施。給予患者全面、合理、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可促進患者生理、心理功能恢復,預防并發癥[9],因此能夠提高患者康復率,值得臨床推廣。
[1]于曉燕.急性心肌梗死女性患者患病體驗的質性研究[D].泰山醫學院,2012.
[2]孟青.優質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14(19):236-238.
[3]田榮姝.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律失常的特點及監測護理方法[J].醫學信息,2013,11(27):110-113.
[4]肖七秀.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生心律失常的護理干預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14):2734-2735.
[5]杜俊芝.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監測和護理對策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25):105-106.
[6]王娟.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13(32):212-213.
[7]謝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的臨床特征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5,14(6):70-71.
[8]侯倩.護理風險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9):11-13.
[9]柳林媛.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發生時間及護理要點[J].中國處方藥,2014(11):141-142.
Monitoring and nursing on arrhythmia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t different sites
Li Xiaoya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Yancheng City 224001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outine monitoring nursing and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nursing o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Methods:218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Routine monitoring nursing and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nursing were adopted respectively.Results:Th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prognosi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the patient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and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rrhythmia;Monitoring nursing
10.3969/j.issn.1007-614x.2017.3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