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娟娟
千帆競發正逢時
—— 銀光集團科技創新工作紀實
■ 王娟娟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北化集團甘肅銀光化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把科技創新作為實現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升級、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立足點,對內變“相馬”為“賽馬”,著力構建鼓勵創新、競爭擇優、責權利統一的研發競爭平臺,激發創新人才的活力,形成千帆競發的創新氛圍;對外大力實施“借腦”工程,著力打造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科技研發模式,為企業搶抓機遇,調整結構、“軍民融合”積蓄后勁。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北化集團甘肅銀光化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把科技創新作為實現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升級、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立足點,對內變“相馬”為“賽馬”,著力構建鼓勵創新、競爭擇優、責權利統一的研發競爭平臺,激發創新人才的活力,形成千帆競發的創新氛圍;對外大力實施“借腦”工程,著力打造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科技研發模式,為企業搶抓機遇,調整結構、“軍民融合”積蓄后勁。
銀光集團理順管理創新與科技創新之間的關系,以管理創新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科技創新提供動力和活力。企業將原來指定創新課題負責人的“相馬”機制,轉變為企業收集發布創新課題,全員自愿組隊參與課題競聘,專家團隊現場評審確定課題負責人的“賽馬”機制,以管理創新提升行政資源服務創新的效能,創造有利于全員參與創新的土壤。
在“賽馬”機制的實施中,打破學歷、資歷的限制,以創新課題的形式定期發布擬解決的生產經營瓶頸問題,由員工自主組建創新團隊,擬定項目方案,通過競聘角逐創新項目負責人。企業把創新課題發布、競聘、評審及實施的過程作為集納專家和參與課題競聘人員共同智慧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競聘評審確定優化實施方案,極大地提高創新課題實施方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而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參與課題的競聘人員,還是組織評審、實施單位的人員,在不同解決問題的思路碰撞中完善思維和工作方式,讓“賽馬”成為“集智、育人”的平臺,實現完成一個項目,培養一批人才的目標。
借助“賽馬”機制的實施,銀光集團建立“容錯”機制,著力營造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氛圍。凡經專家團隊評審的創新課題和實施方案,即使課題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也不追究課題負責人責任,此舉消除了工程技術人員的后顧之憂,也進一步激發他們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企業還將創新課題實施情況納入對各單位負責人的年度考核中,通過“問責”有效協調行政命令同創新之間的關系,保障了創新課題研發成果的有效落實。一系列舉措環環相扣,讓“賽馬”達到了“集智、育人、容錯、問責”的目的,企業內部初步形成以賽選人、以賽育人、以賽用人的創新氛圍。
從“相馬”到“賽馬”,轉變的不僅是員工參與創新的形式,更是員工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轉變,“不唯資歷、不唯學歷、只唯能力”成為全員共識,“處處可創新、事事可創新、人人可創新”的創新文化日漸形成。去年至今年7月份,銀光集團先后發布創新課題204項,完成課題競聘140項,組建創新團隊61個,工程技術人員參與課題競聘850余人次,節創價值達1600余萬元。
作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兵器集團炸藥先進制造技術研究應用中心,銀光集團注重科研投入和建設,每年用于科技開發的投入約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的3.5%。以市場為牽引、研發為龍頭、轉化為目的,堅持外部科研力量“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的觀念,大力實施“借腦”工程,打造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科技研發模式。
銀光集團完善科技成果共享機制,積極構建多元化的合作機制,利用院所的智力優勢,結合企業的工程化優勢,拓展研究領域,提升研發層次。先后與北京理工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北大學、西南科技大學、石家莊陸軍機械學院建立聯合實驗室,與203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與海、陸、空及火箭軍裝備機構在產品研發、推廣和型號配套方面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聯合武漢大學、蘭州大學等高校共同開展課題研究,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權責關系明確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在應用成果的轉化和共同開發中,高校院所的基礎技術資源與企業的產業資源形成優勢互補,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得益于“借腦”工程的實施,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水平高、市場利用率高的“三高”研究成果應用于生產實踐,有效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目前,銀光集團生產的160余種高能含能產品中,有60余個品種為國內獨有,占全國高能含能產品裝備量的80%以上;以TDI為龍頭獨具特色的軍民融合循環經濟產業鏈日趨完善,光氣化產品多元化研發持續推進;一硝產業、苯二胺產業市場競爭力持續提升。1至7月份,企業新產品貢獻率達37%。
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二者的有機結合與相互促進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作為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銀光集團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加大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力度,持續改善科研人才結構,為企業的創新發展積蓄人力資源和發展后勁。
他們多渠道引進知名專家、知名企業開展技術交流,消化吸收相關知識和先進案例,不斷增強科技人員的知識儲備和業務能力。采取校企聯合培養的方式,先后聘請10名國內含能材料領域的知名專家教授作為企業的科技顧問,吸引了100余名教授、專家到企開展合作,形成了關聯度緊密的研發集群和高能鈍感單質含能產品合成工藝、混合含能產品配方、分析測試先進方法、工程工藝優化等創新團隊,建設了一批重大科技預研項目,不僅推動了我國含能材料研究進程,還為企業長足發展提供了人才與技術支撐。
銀光集團規范與北京理工大學共同建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管理,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博士后流動站的密切合作,先后吸收3名博士后進站服務,促進企業科技開發研究工作。與北京理工大學共同建設的“應用型軍工人才培養和創新實踐基地”,先后為企業培養工程碩士70余人,被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授予“全國示范性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培養,企業現有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27人,中國兵器首席專家、科技帶頭人、關鍵技能帶頭人13人,國家級技術能手6人、中央企業技術能手2人、兵器集團級技術能手3人,擁有博士研究生9人、碩士研究生62人。
銀光集團持續改善人才隊伍配比,暢通創新人員成長渠道,并將創新成果、創新精神作為企業衡量評價科技人員、評選企業勞模的關鍵指標,讓為企業做出貢獻的人員真正有地位、受尊重,有效將人才儲備轉化為企業創新創效的動力之源。
知識產權作為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強有力武器。銀光集團結合兵器集團知識產權工作體系建設工作方案,全面實施知識產權工作體系建設,把專利工作作為培育和提升企業競爭力、推進企業自主創新的戰略工具。在知識產權管理工作中,堅持“激勵創新、量質并進、戰略支撐、服務主業”的原則,建立、完善企業知識產權規章制度,促進專利、技術秘密、科技論文等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的規范化。
他們明確各環節知識產權管理的程序和要求、項目知識產權歸屬和收益分配等事項,不斷挖掘生產線改進和科研項目研制過程中能夠用知識產權保護的技術亮點,使知識產權管理成為科研創新和生產線工藝改進的有機組成部分。實施科研成果內部有償轉讓制,促使科研與市場的緊密結合,激發企業內部市場活力。
設立專利專項基金,支持專利申請,并充分利用兵器工業專利中心平臺和企業專利代理人,進行專利、商標、智力成果等知識產權登記工作,推動企業專利申請工作。目前,企業擁有有效專利147項,其中發明專利93項、實用新型專利54項。
(作者單位:銀光集團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
華柴公司與駐廠軍代表一道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11月2 日,華柴公司領導班子成員與駐廠軍代室全體成員一起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他們創新了學習方法,充分利用“三會一課”等各種形式,抓好兩級黨組織的學習,并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動力。達到了共同提高、共同促進的目的。(張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