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佳鑫
如何讓民營企業走好“參軍”之路
■ 楊佳鑫
軍代表作為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的直接參與者,對軍民融合戰略法規政策掌握、執行具有天然優勢,而民營企業由于受各種條件制約,了解信息途徑有限,加之出于保密需要,更給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領域戴上了神秘光環,嚇退了一大批渴望“參軍”的民營企業。這就要求軍代表在民企“參軍”的過程中,做好各項信息的采集、傳遞和解惑工作。
近年來,隨著軍民融合戰略深度發展,大量民營企業加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序列,為傳統軍事工業體系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加快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步伐。但是民營企業如何在以往從未涉足的領域站穩腳跟,從“催化器”升級成為“助推器”呢?面對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任務時間緊、任務重、標準嚴的特點,現階段民營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加強內部的質量管控,更需要外在的扶持幫助。軍代表作為武器裝備的“監造官”,更應在民營企業“參軍”之路上扮演好“宣傳員”“引導員”和“保健員”的角色,為民企“參軍”保駕護航。

軍代表作為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的直接參與者,對軍民融合戰略法規政策掌握、執行具有天然優勢,而民營企業由于受各種條件制約,了解信息途徑有限,加之出于保密需要,更給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領域戴上了神秘光環,嚇退了一大批渴望“參軍”的民營企業。這就要求軍代表在民企“參軍”的過程中,做好各項信息的采集、傳遞和解惑工作。一是當好信息“采集員”。一方面軍代表要將政策法規進行收集整理,形成數據庫并及時更新;另一方面要收集整理轄區內民營企業信息,第一時間了解民企“參軍”意向,做好準備工作。二是當好信息“傳遞員”。軍代表要及時將最新政策法規傳達給有意向的民營企業,將民企成功“參軍”的經驗及時進行交流。例如工程兵駐豫某軍代室,不定時組織“軍民融合經驗交流會”,及時向有關企業發布軍民融合動態,進行政策宣貫和經驗交流,為轄區內民企“參軍”營造了良好氛圍。三是當好信息“講解員”。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領域存在大量獨有的法規、標準、程序,只有將之轉化為能夠被民營企業理解的概念,做好答疑解惑,才能“撥開迷霧見天日”,使民營企業在“參軍”過程中少走彎路,避免誤入歧途。
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具有強制性的規范和程序,民企“參軍”首先必須端正“軍姿”。做好民企“參軍”的引導工作,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做好民營企業資格審查引領工作。不可否認,民營企業在市場、管理等方面具有靈活多變的優勢,但是面對一些程式化的規范流程卻缺乏深入認識,而資格審查恰恰是將各項正規管理的要素體現在程序上,對首次“參軍”的民營企業來說,資格審查是一道必過門檻。故此引領民企做好資格審查工作,是軍代表當好“引導員”的前提。二是提升民營企業對質量管理體系認識。質量管理和控制是一個企業的生存之本,但是個別民營企業卻存在一些質量管理誤區,如以國標代替軍標;片面追求利潤、進度,忽視產品質量;只重視外觀質量、忽視過程及內部質量;甚至出現“兩張皮”現象。為此,只有引領、幫助企業正確認識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重要性,使之按要求編制、執行適合其實際的程序文件和質量手冊,完善體系建設,才能使民營企業的產品質量達到軍工標準。三是增強民營企業“參軍”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企業的根本目的是賺取利潤,民營企業更是如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參軍”民企增強責任意識、使命意識,才能使得民企“參軍”不僅僅是“一錘子買賣”。為此,軍代表作為軍企溝通的橋梁紐帶,更應當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厚植軍民融合文化土壤,持續推進軍民融合觀念、現代國防理念深植企業,使民營企業切實領會“軍工產品質量第一”不僅是一種責任擔當,更是一種無上榮譽。

民營企業進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領域后,面對具體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過程,不可避免地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特別是一些首次進入領域內的中小型民營企業,往往會產生磨合期的陣痛。為此作為“參軍”民企的“保健員”,軍代表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望聞問切”掌握企業實際,了解陣痛癥結。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不同的實際困難。只有掌握企業實際情況,掌握陣痛癥結,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整改。對于首次入圍的民營企業,軍事代表首先要熟悉其程序文件,了解企業運行模式、組織機構,其次要深入車間,多聽、多看工人、基層骨干的言行,有重點、有技巧地詢問相關情況,從而掌握企業實際情況,為監督審核掌握詳實的資料,“望聞問切”從而判斷癥結所在,有針對性地提出整改建議。二是嚴格標準規范程序運行,構建長效機制。對于民營企業來講,只有建立起一整套標準規范程序,才能長效化保證產品質量。為此,軍代表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大對各項法規標準的程序化轉換力度,幫助企業理解、掌握、建立相關規范流程,并竭力促使其制度化,只有如此,才能確保規范程序帶來的成效長效化。同時,要嚴格標準執行力度,對于在規范化過程中民營企業所出現的問題,嚴格按照標準法規執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規范化流程的制度權威。三是著眼形勢任務變化實際,不斷與時俱進。民營企業長期參與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過程,要謹防其體制僵化,只有緊盯形勢任務變化,不斷改進自身,才能在軍工領域長久立足,為此,軍事代表應當及時將發現的問題傳遞給企業,督促其不斷完善相關制度流程,同時也要積極培育企業創新意識,在制度法規允許范圍內對企業的創新進行大力支持,保證企業的活力與創新動力。
民營企業“參軍”和“參軍”民營企業作為軍民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軍民融合戰略的大背景下,在軍事代表的大力幫扶下,不斷完善自身管理技術和手段,筑牢產品質量“生命線”,出色完成軍品科研生產任務,就能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就能在該領域站穩腳跟。
(作者單位: 陸軍工程兵軍事代表局駐鄭州地區軍事代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