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馮杰++任博涵
9月的田間,本應是一派繁忙景象。但在這里,忙碌著的不是農民的身影,而是幾架“無人機”。原來,這是湖北翎恒無人機科技公司在幫助農戶噴灑農藥。
“今年累計已經噴灑了一兩萬畝地了!”公司負責人張中豪介紹說,“每畝我們收費10元錢,農民們也負擔得起,一有需求就會跟我們打電話。”盡管是一個年輕的創業團隊,但除了農林植保,該公司還提供農情監測、數據采集、險情預警等多項服務,很快成長為本地公認的優質小微企業。
創業團隊的背后,是湖北省近年來搭建起的人才創新創業平臺和人才超市建設工作。正是這些提供“保姆式”服務的平臺,為人才的發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撐。
近年來,在中央相關政策的引領下,全社會煥發出了蓬勃的創業熱情。但相關配套政策和服務平臺建設的滯后,使得全民創業、全面創新局面的形成受到頗多限制。
2016年以來,省委組織部聯合省科技廳、人社廳等部門,陸續出臺鼓勵和支持各地大膽先試的意見,謀劃打造符合湖北特色的人才服務平臺。在幾次組織赴上海、廣州、浙江等地考察學習后,省委組織部分類施策,指導各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打造人才鏈,完善資金鏈,配套政策鏈,初步建設起了一批符合當地產業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創新創業平臺和人才超市。
政府市場共發力
在平臺超市的建設推進過程中,政府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這是很多地方都存在的困惑。“我們調研發現,各地經驗可以歸納為三種模式:純政府主導的,純市場運營的,以及二者融合的。三種模式各有利弊,但都是較為契合本地發展需求的。”襄陽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劉國安介紹說。
如孝感市人才服務超市,采用了“政府主導、超市服務、平臺孵化”的建設模式,依托市公共就業服務中心,整合了科技、教育、人社、財政、商務、工商、稅務、發改、經信和群團組織等14個部門的創新創業政策、項目、資金資源,累計歸并服務和審批事項45項。超市采用政府雇員制的辦法,向社會招聘5名工作人員,納入人才服務局管理,具體負責人才超市窗口服務工作。
而襄陽人才創新創業超市則不同,它采用的是由政府指導,民間資本投資建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式”建設模式。超市大廳集創業咖啡、創業書吧、人才之家、路演活動室為一體,還不定期舉辦創業門診、導師輔導、人才沙龍、專題講座、項目路演等各項活動。場地的租賃和活動的策劃是超市實現“自我造血”的營利渠道之一。目前,該超市正在牽頭組建襄陽人才服務聯盟,打造全省一流、全國有影響的人才超市品牌,向“人才超市上市”的目標邁進。
更多的地方則采用了“政府+市場”的運作模式,靠政府引導產業布局進行平臺建設,讓市場機制倒逼平臺提升服務質量。如十堰夢想小鎮創業平臺,由十堰市張灣區與湖北惠澤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聯合建設。平臺旨在打造鄂豫陜渝毗鄰地區青年人才創新創業首選地和“夢想家園”,以十堰汽車產業為基礎,建有汽車產業集群和“互聯網+”相關的專業孵化器,目前已招商孵化超過50家創業企業和團隊,吸納創業就業人員超過300人,建成當年年產值達到7000萬元以上,并被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認定為“中國青年創業社區(十堰站)”。
整合資源聚人才
以服務人才為中心,為人才集聚資源是平臺超市的主要屬性。整合政府資源,配置市場資源,調動社會資源,為人才創新創業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提供一站式的配套服務,是許多地方工作的秘訣。
甫入荊門人民萬福“夢想小鎮”的大廳,就能看見一塊醒目的2米高展板,上面詳細公布了進駐小鎮的種種優惠政策——“經評審認定,3年內給予場租全額補貼”“經評審認定,可申請200萬以內的小額擔保貸款”“設立創新創業引導基金、天使基金”……在大廳的文化墻上,還展示著小鎮邀請到的各類創業導師,其中既有大學教授,也有職場經理,還有禮儀專家。進駐創業的人才,隨時可以通過平臺邀請到創業導師對其項目的運作狀況、發展方向把關,協助項目的孵化。上到二樓,則是工商、稅務等行政業務的代辦點。“從宏觀層面上看,我們是四個聚集。出臺多項含金量較高的人才政策,推動政策聚集;引進創新創業風投基金,成立‘助力貸等金融產品,推動金融集聚;與北京師范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8所高校建立了產學研聯盟,推動科研機構聚集;開展項目路演評審會、雙創講壇活動,推動活動聚集。”荊門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高義勇解釋說。
留住人才的,除了是政策,更是為人才打造舒適生活環境這樣的軟性工作。
青磚綠瓦,晚風撫柳,穿過鎮子的是一條靜謐清澈的小河。這不是江南某個水鄉小鎮,而是位于孝感漢川的湖北衣谷電商創業園。小鎮的建設古色古香,而設施卻都是現代的各式餐廳、酒吧、KTV和購物場所。湖北衣谷創新創業產業園CEO沈培新習慣稱這個地方叫“衣谷小鎮”。他說:“小鎮就是為集聚到這里的人才所建設的,所以你會覺得這里宜商、宜業、宜居、宜游。我作為一個浙江人,都在附近買了房子,準備長期扎根創業啦!”
生活要素的集聚,讓人才更愿意留下來。正如十堰堰龍馬眾創空間董事長張輝所說的:“現代人要在一起創業,首先就要玩得來,讓他們玩在一起,才能合在一起,最后才能創在一起。”
探索前行展風采
工作中,省委組織部注重對“神”的引導,對物理空間的“形”,則采取開放態度,既有像衣谷這樣方圓幾十里、物理空間很大的平臺,也有以一棟樓宇、商業綜合體為呈現形式的中型平臺,更有院士專家工作站這樣的小型平臺,真正做到“有核心無邊界”。
正是這樣務實開放的工作思路,讓各地在探索中釋放出強大活力——
荊門云創智谷今年7月開園,已有50多家企業入駐,通過開辟虛擬園區,直接服務雙創企業已經達到300家以上,吸納各類人才2000余人。百盟慧谷人才創新創業超市共引進高層次人才56人,引進海歸創業項目17個、大學生創業項目75個、孵化企業167家,畢業企業45家。
襄陽21號文化創意產業園已有70家企業和23家配套商戶入駐,入駐率100%,預計2017年園區可創造經濟效益2億元以上。襄陽人才創新創業超市自年初運營以來,線下集聚企業7900家,線上對接企業約26000家,預計2017年各項收入將達到800萬元。
十堰科技創新創業園目前簽約入駐企業51家,集聚雙創人才近400名。十堰堰龍馬眾創空間下轄九個文化基地和一個劇場,員工總數近500人,吸納就業4000多人。
孝感湖北衣谷創新創業產業園引進、孵化中小企業1000多家,吸納各類人才6萬余人,累計創造經濟效益28億元以上,成長為全省最大的線上線下供應鏈整合平臺、人才返鄉創業平臺。
當前,在中央吹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號角的感召下,湖北省在全省范圍內展開了如火如荼的人才創新創業平臺和人才超市建設工作,為創新創業提供全方位、全要素、全過程的服務。該項工作正以燎原之勢徐徐鋪開,正向著“從有到優”“從優到特”的目標堅定邁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