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桂芬
[摘要]彩陶是絲綢之路沿線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年來考古學、歷史學和藝術學研究的熱點。彩陶以其造型獨特、紋飾精美而備受中外眾多學者和收藏愛好者的關注。特別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以后,人物造型陶塑開始漸漸多了起來,包括大量仿人體局部造型的器物,如人頭形、陶足、陶靴等陶塑。這些器物大量出現在黃河流域沿線,它們造型奇特,或稚拙、或靈巧、或詭異,體現出史前先民豐富的思維想象空間與設計理念。
[關鍵詞]彩陶;陶塑;原始藝術;文化精神
[中圖分類號]K8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7)22-0023-02
彩陶是史前人類重要的生活器具,是農耕文明的產物,所以在其出現之初即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彩陶是原始社會的主要藝術品,彩陶對于藝術發展史的意義在于它既是實用器物又是藝術品,在它身上體現著實用功利與審美要求的結合,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統一。后來,一些用于祭祀和宗教的器具隨之誕生,如仰韶文化的尖底瓶,多以為是取水的器物,但忽略了它的其他用途,因在墓葬當中普遍發現,它不再是以單純的汲水功能存在,而是供宗教祭祀的需要。異形器的用途按考古常規的判斷,通常被認為是陳列、祭祀、陪葬之用。應該說,彩陶異形器的出現貫穿于彩陶發展過程的始終。
一、人形彩陶器
彩陶異形器物在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辛店文化、四壩文化等許多文化陶器,都出土有不同的模擬人形造型的彩陶瓶和壺,也都有以人的雙臂之形為壺體雙耳之形的形式。同類彩陶造型,更多是取人的局部特征,為人形的象征性造型。例如人的鼻子或者耳部特征,為陶器造型的點綴形式。人形造型的手法,賦予陶器以生命的象征意義,借人的形象特征體現不同的象征觀念。這類形式存在于仰韶文化,也廣泛延續于馬家窯文化和青銅時代彩陶中,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
甘肅秦安大地灣出土的彩陶瓶造型,以人頭形為瓶口,人身為壺體。細泥紅陶,通高31.8厘米、口徑4.5厘米、底徑6.8厘米,圓鼓腹、平底。罐的腹耳(殘缺),變為象征性的人的兩臂,上腹開裂,塑造了鼓腹而立的披發女子形象。彩陶瓶為雕塑人頭形,再現了人體形象的特征。器口為圓雕頭像,耳孔鮮明,短發齊額,五官端正,挺鼻小嘴,面龐秀麗。瓶體從上到下飾三層大體相同的黑彩圖案,其裝飾花紋為弧邊三角紋、弧線和垂弧、斜直線、側弧組合而成,圖案規整、線條流暢,具有“紋身”的象征寓意。從頭部形象分析,多數人認為是一女性形象,有人認為是一風華正茂的少女,也有人傾向于這是一位女神的觀點。它無疑在史前時期是一件特殊的彩陶,不僅僅是為了裝點生活而制作,其中必定蘊含著諸多精神層面的意義。
陜西黃陵出土的仰韶文化人形陶罐,用紅陶制作而成,陶罐高33厘米。上半身是孩童形象,背后有孔(較大),下半部較大,不易倒。以人形為框架,以人的軀體為壺身,從人頭形的耳部伸出,至壺體肩部的雙臂之形,為壺的雙耳(殘)。這樣人形壺以寫實的形式出現,孩童(小女孩)面目清秀可愛,頭像造型生動逼真,笑容可掬,雙唇微啟,動態自然,神態逼真,形象生動。好像是在期待或憧憬著什么或是想說點什么,給人以各種遐想。塑造了一個憨態可掬的人體彩陶壺,是人形造型的巧妙之作。這是仰韶彩陶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史前藝術中集彩陶、雕塑、造型藝術于一身的杰出作品之一。
1989年出土于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的人形彩陶罐,高21厘米,屬商代早期的彩陶。這件彩陶罐,與人們通常印象中的彩陶有很大的區別。這件陶器儼然是一個站立的人的形象,雖然從制作工藝上看并無特別之處,甚至可以稱其為粗糙。但是,這件陶罐對人的體態、動作和神情的刻畫確實栩栩如生。從面部特征上分析,這明顯是一個男子,高鼻深目,雙耳開孔,表情生動。短發,頭上沒有任何裝飾品,身著短上衣,帶有精美的項飾,下著網格長褲裙,雙手插于褲兜,怡然自得,巧妙地形成陶罐的雙耳。最特別的就是他雙腳上的鞋,看上去完全是一雙高靿的靴子,這樣的裝束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流行元素。
從人形陶罐的用處看,可能是貯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藝術品,更有可能是用來盛食物的器皿。這說明新石器時代陶塑藝術已日趨成熟。
二、人頭或人面塑飾
在黃河中上游地區發現的彩陶器皿上,人物雕塑數量豐富,人頭像或人像常常作為裝飾品而被用于器口或器,表明了以人作為塑造對象的普遍性。在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紅山文化等時期,陶器上有表現為單獨的人面雕塑或人頭雕塑。人物的五官端正,形態逼真,且多為女性形象,具有典型的亞洲人物特點。
如半坡捏塑人頭像,其塑工頗為精致,人面略呈方形,頭作扁平狀,耳、目、口、鼻均用泥片附加粘合而成,口部已脫落,目、耳錐刺成洞,鼻子高大,鼻梁中間壓成一道凹痕,耳部穿刺兩孔,當為系耳墜的象征。據考古學者認定,這個塑像似為插在某種東西上的附飾或者兒童玩具。
再如紅山文化紅陶女神像,高20.7厘米,寬14.8厘米,厚7.2厘米,夾砂褐陶,火候較高,頭與身體開裂,胸部以下殘失,內蒙古赤峰市征集,內蒙古博物館藏。?譹?訛用寫實的手法塑造出逼真的女神形象,頭頂有一周盤發,耳部有耳洞,彎彎的眉毛,挺立的鼻梁,面部用鏤空的線條劃眼與嘴,面帶微笑,一副滿足的神情,雙手五指岔開放于胸前,塑造了一位風華正茂的東方美女形象。多數學者認為,此陶塑人頭為紅山文化的女神陶塑像,體現出原始社會的崇拜和信仰。在赤峰市敖漢旗興隆溝遺址,也出土有另一件紅山女神頭陶塑,其面部特征為高顴骨,淺眼窩,低鼻梁,薄嘴唇。眼珠是用晶瑩碧綠圓玉片鑲嵌而成,雙目炯炯,神采飛揚。劉國祥認為:“女神頭像只一個人面像,那么這尊人像是一個高度寫實的陶制人像。口部作一種呼喊狀,很容易聯想到它是一個‘巫者的形象。”
雖然從出土地點、質地等方面來說,有其不同之處,但比較而言又存在一些共同特點。從某種角度來說,兩者都反映了紅山文化時期遠古先民的崇拜和宗教祭祀體系,共同為研究紅山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考古證據。女神崇拜是原始社會的重要信仰,女神的發現是從西方開始,最早可追溯到本世紀初期。1908年,奧地利出土了圓雕的女性裸體像。后來又在歐洲和西亞發現了多處。長時間以來,人們認為中國似乎與女神無關。這一觀點被紅山文化的發現所擊破。紅山文化的女神像并不僅僅存在于牛梁河遺址,在喀左東山嘴遺址出土有陶塑裸體孕婦像,因此也有人推斷紅山文化的女神像是生育之神。endprint
作為彩陶附件或附屬的人頭塑飾,有的塑飾與彩繪結合。在馬家窯文化彩陶上屢見不鮮,尤以馬廠類型為多。這種形式表現的人物大多作痛苦狀,以男性形象為多。有的面目猙獰,有的淚流滿面,造型詭異。“這些造型,有的像是崇拜物,有的帶有神秘色彩,有些可能是巫術的道具。可能與原始宗教有著密切的關系,也可能與原始崇拜有關,如動物崇拜、性崇拜和生殖崇拜,有些也可能表現了原始人的一種即興的創作。反映了先民力圖‘再現人自身和外界事物的沖動,表現了人企圖把握世界的最初努力,這與原始巖畫的功能可能是相近的。這種以人為對象的意識和創造,必定包含著當時人對自身的某種認識和理解”。?譺?訛
三、人足形器(陶靴)
人足形器最早出現于馬廠類型時期,四壩文化也較為多見。它以人物的腳形為模板,或以穿靴的足形來表現,惟妙惟肖,生動傳神。人足上、靴面和靴筒上還有彩繪。年代更早的發現,還有屬于齊家文化的雙腳形陶罐。齊家文化、四壩文化和辛店文化的靴子,應當是那個時代真正的雪地靴。西北寒季較長,風雪也大,靴子的發明與流行也很自然。那個年代游牧業發達,羊皮也來得容易,做一雙皮毛靴子,不會那么困難。
1976年出土于甘肅玉門的火燒溝遺址的彩陶腹耳罐,高11.8厘米,口徑7.4厘米,屬四壩文化,甘肅省博物館藏。?譻?訛淺褐色陶,殘缺復原,腹側有小鋬。外飾紅色陶衣,口內繪斜條紋,雙大耳似人彎曲的雙臂,陶罐的底部做成穿著靴子的雙腳模樣。陶罐整體似一人物形象,大大的肚子,衣著華麗,雙手叉腰,一副怡然自得的形態,體現出自古以來甘肅河西一帶富足的生活。這也反映出4000年前河西走廊一帶人的著裝形象。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的人足形罐,距今約4300年左右。彩陶腳制作精美,紅色陶衣黑彩繪制。圖案紋飾為馬廠類型彩陶中較典型的細筆網格紋與寬帶紋、折線紋的組合紋飾。表面打磨精致,小巧玲瓏。造型生動逼真,五趾分明,并且體現出腳踝。腳踝上部有小磕口,用黃泥簡單修復。從精美的彩陶器物可以看出,遠古先民的智慧不僅體現在制作生產工具上,其藝術水平也達到高超的水平,在禮器、冥器的制作上雖嚴格莊重,卻又不失活潑的個性。
青海樂都柳灣遺址出土的辛店文化陶靴,高11.6厘米,底長1.3厘米,現藏于青海省博物館。?譼?訛靴筒為圓形,內空,靴幫與靴底連接處內凹。靴面黑彩繪對稱雙線回紋、帶紋和三角紋。這件距今3000年前人們穿的靴子式樣,與現代靴子幾乎完全相同。
四、結語
陶塑作為史前人類三維的藝術造型,是當時的先民對現實生活“再現”。早期陶塑大多以人作為表現對象,“陶器的曲線與人體曲線有關聯”,?譽?訛從衣不蔽體的普通大眾到衣著華麗的貴族,無不體現社會的進步與變革;陶塑的動物也是從豬、狗、羊到各種鳥類形象,反映了畜牧業的發展歷程;魚類從早期到晚期持續存在,說明人類對漁獵生活的依賴。而人形陶塑的普遍出現,體現出人對自身的再現與尊重。隨著等級的產生,首領崇拜,巫術盛行,導致人物陶塑上升到神話的表現。同時,彩陶作為隨葬品,“它是帶有神靈的器物之用”,呈現出特殊的心理需求。因而,彩陶綜合地反映著原始文化精神,也傳達著原始藝術精神諸要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