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現在房地產辦證這么快,這么方便!”近日,十堰市民服務中心二樓的市不動產登記中心大廳里人頭攢動。市民張先生一手舉著剛剛拿到的新不動產權證,一手打出“V”形手勢。
自去年以來,十堰城區的百姓已體驗到新成立的不動產登記中心便民“新”服務——一個窗口、一站式解決廣大市民的不動產登記訴求。
近年來,省國土資源廳持之以恒狠抓黨的建設,以打造政治過硬、敢擔當善作為講奉獻的黨組織和黨員隊伍為目標,堅持黨建與業務融合推進,彰顯黨建工作質效,在促進國土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管服”改革和精準扶貧中收到良好效果。
政治引領明方向
省國土資源廳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思想作為黨建工作的主要內容,各支部開展“國土資源部門如何在供給側改革中發揮作用”“供給側改革我有責”等多種形式學習教育活動。上半年統一開展支部主題黨日活動6次,全廳各支部召開黨員大會493次、支委會132次、黨小組會133次、講黨課90次,黨組成員參加所在支部組織生活87次。
強化規矩意識,為深化供給側改革提供紀律作風保障。對“三重一大”決策事項進行清理規范,并制定和落實《關于落實“三重一大”集體決策有關事項的通知》,實行清單管理和議題呈報、落實情況督查評估制度,對黨組集體決策事項要求、程序、步驟、問責進行明確,通過嚴格有效執行民主集中制,著力邊界約束,管住“關鍵少數”。
在全系統開展民主集中制決策和執行、項目審批和執行、財務管理以及選人用人情況“四個大排查”,針對國土資源系統腐敗問題易發、多發的“兩權兩治”重點領域,結合省紀委相關專項整治,開展土地征收、礦業權審批、地災防治、土地整治“四個專項治理”,自下而上、逐級開展、層層排查、嚴肅問責,以嚴明的紀律保障供給側改革各項政策落實落地。
上半年,省國土資源廳已召開專題會議3次、督導檢查1次,共查找問題700多個。目前正在開展“回頭看”和薄弱環節再“回爐”。
主動作為出實招
“住房庫存消化周期超過36個月的縣(市、區),暫停住房用地供應。”
2017年6月9日,湖北省國土資源廳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關于深化國土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投資促進招商的意見》,轉變土地利用方式倒逼經濟結構調整。
省國土資源廳對《意見》細化分解,落實到職能處室責任分工,梳理出36項具體工作任務,做到全廳共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權責明晰、對標推進、對表落實。
《意見》從五大方面發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激發市場活力和深化“三去一降一補”工作。
充分發揮國土資源宏觀調控作用,涉及加強規劃引領、計劃調節、完善政策、優化供地結構等。積極服務投資,推動綠色發展,涉及實施適度寬松的土地利用政策、服務“生態長江”建設、支持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加大存量土地供給、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實施國土綜合整治等。降低企業成本,促進招商引資,涉及改革完善工業用地供應制度、調整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實施政策、支持新業態發展、實行規費優惠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等。規范執行產業政策,涉及嚴把土地、礦產審批閘門,分類調控房地產,規范土地儲備管理促“三去”等。落實指示補“短板”,立足于落實省政府在全省“補短板”重大工程建設專題會上“集中力量辦大事打好基礎利長遠”的指示,涉及嚴守耕地紅線,創新土地整治模式,推進38個貧困縣、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城鄉建設用地掛鉤指標在省域范圍交易,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新增建設用地保障機制,補齊農業農村、精準扶貧、重大基礎工程建設三塊短板等內容。
改革創新勇擔當
宜城市,是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之一。
省國土資源廳堅守中央改革的出發點、落腳點,堅決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農民土地權益,扎實推進宜城市宅基地改革試點、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試點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改革試點任務。
長期以來,宅基地管理亂象叢生,基層國土部門人力、物力有限,管不了;村集體人口流出進一步加大,村集體管理不斷弱化。
“要改變這種‘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到的窘境,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宜城市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說。
實地測量,確權登記。2017年7月,宜城市完成11.24萬宗農村宅基地的地籍測量和權屬調查,同步開展農民住房測量,并成立宜城市不動產登記局。“有了證,就有了法律保障,心里踏實多了。”宜城市流水鎮劉臺村七組農民文化全去年拿到了期盼已久的不動產權證書,非常開心。
“改革首先要讓老百姓認可,要體現公平公正公開。”宜城市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最終目標是農村宅基地不僅管得住,而且管得好。
宜城市在“宅改”中做出了有益探索,提高了農民們的獲得感。共騰退宅基地505戶面積462畝,發放抵押貸款52戶765萬元,完成“房地一體”不動產權證書發放2.8萬本,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取得實質進展。7月底成功實現4宗土地就地入市,交易總面積12.73畝,總金額217.6萬元。征地制度改革有了新突破。以縮小征地范圍為改革目標,依托10個鄉鎮污水處理站項目試制度、試成效。
堅持最大力度簡政放權,僅保留行政許可事項5項。編制“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三個清單,公開發布55項行政權力的設定依據、職責邊界、運行流程等內容。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最大程度利民便民、接受監督。持續提升政務服務效能,適當縮小用地預審范圍、合并重復審查事項、簡化申報資料,預審申報資料減為8項,建設用地審查時間從30個工作日壓縮至12個工作日,預審批復有效期調整為三年。礦業權發證三個方案簡并為開發利用與生態復綠方案一個方案,礦業權審批時間從40個工作日壓縮至19個工作日。全域推行“互聯網+國土資源政務服務”, 打造“智慧國土·國土資源云”,通過“互聯網+”提高辦事效率、辦事質量,服務質量得到明顯提高。
多措并舉促扶貧。截至目前,省國土資源廳共投資129億元,安排37個扶貧重點縣土地整治項目543萬畝。今年為37個貧困縣每個縣劃轉3000畝耕地占補指標。按12萬元/畝交易均價測算,相當于支持扶貧資金133億元。安排貧困地區省地勘基金項目22個,總預算4637萬元,實施一批符合生態保護要求的礦產開發勘查項目。在全省四大貧困區5個貧困縣(英山、長陽、保康、竹溪、通城)確定8個礦產資源綠色開發收益共享精準扶貧試點項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