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才
[摘要]2000年5月,在甘肅華池縣雙塔遺址二號塔的第六層塔體內清理出土了一件繡包,面世時色艷如新,被譽為“千歲香包”。慶陽是中國香包刺繡之鄉,金代華池佛教信徒向佛塔敬獻香包,是為了向佛表示崇敬和祈福的誠意。華池縣雙塔遺址出土“千歲香包”異常珍貴,對于研究慶陽民俗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華池雙塔寺;慶陽香包;民俗文化
[中圖分類號]K89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7)22-0049-02
2002年,中國民俗學會將慶陽市(甘肅省)命名為“香包刺繡之鄉”。2005年,“慶陽香包繡制工藝”進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慶陽賀梅英老人被文化部命名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慶陽香包繡制”代表性傳承人。今天,慶陽香包繡制已形成產業,從業人員達10 萬人以上,產品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高達7000多萬元。
一、華池縣金代雙塔寺出土香包
雙塔寺遺址坐落于子午嶺中部的河谷地帶,位于慶陽市華池縣林鎮鄉張岔村豹子川與雙塔溝小溪交匯的一個小平臺上,四周青山環抱,綠水環繞。雙塔位于深山密林之中,清末隴上文人李良棟,被雙塔風韻所傾倒,欣然揮筆留詩:“浮圖姊妹依深山,疑似仙女落九天。茫茫林海翠閣秀,清清流水照紅顏。”從此姊妹塔的美名不脛而走。據考古發掘中出土的碑文記載,寺院興建于金正隆初年,原名“石塔院”,后經大定六年(1166)和大定十年(1170)擴充,大安三年(1212)改名“興教院”。初建石塔院的官方代表是中順大夫■威,后降為保義校尉,主持僧人是普恩,后來增加華池寨主李世雄和主持僧人德敬。修建前后歷時15年時間。石塔院是金王朝在華池寨興建的一處官辦寺院,是海陵王1153年遷都燕京后的產物,是統治重心南移及統治各族人民的執政工具和教化場所。同期在慶陽境內修建寧縣普照寺,鑄銅鐘于公元1156年,至今猶存。
由于石塔院地處子午嶺腹地,周圍人煙稀少。偏僻的地理位置和惡劣的天氣為盜賣文物者提供了可乘之機。2000年3月24日,盜賊盜走了一號塔的上八層,5月4日又盜走了下面三層。2000年 8月4日,經各級公安部門破案,終于將盜賣于臺灣的塔體追回。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2000年5月,甘肅省文物局同意對雙塔寺遺址進行調查挖掘,發掘總面積1140平方米。清理出金至明代的大殿、偏殿、鐘樓、三門殿等建筑基址12處,出土各類文物370件。尤為重要的是,發掘出土的“石塔院記”石碑,詳細記載了雙塔寺的名稱及始建年代和籌建人等相關信息。發掘遺址布局為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建筑模式,以三門殿、一號塔和三圣殿為南北向中軸線,形成東西對稱布局。寺院坐北向南,北偏東5度,南北長32米,東西寬26米。2001年9月,華池縣委、縣政府多方籌資,按照原寺院的格局,在縣城東山公園內的半山腰修建雙塔寺,并將雙塔搬遷回縣城保護,東山公園也因此而改名為雙塔森林公園。在雙塔遺址的考古發掘過程中,在二號塔的第六層塔體內清理發現了西夏文書、吐蕃文經、紙軸畫、絲綢包裹、袈裟、佛珠、瓷碗及錢幣等140多件文物。其中出土了一件手包型、荷葉蓋、帶鏈上穿有寶珠的繡包,面世時色艷如新。據專家考證,該繡包已有86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千歲香包”,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千歲香包”長12厘米,寬6.5厘米,帶長36厘米,重260克。帶上穿有圓瑪瑙珠子、管狀多邊形紅瑪瑙及隨形綠松石等共17顆寶珠。該香包按佛經教義設計,半荷葉形蓋子,手掌大小的造型,褐色織錦面料為底,上面搭配用彩色絲線繡繪的圖案,用梅花、蓮花、海棠纏枝紋飾互相點綴,整體造型嚴謹,小巧玲瓏,精美無比。該信徒把心愛的禮物敬獻給佛塔,是想供奉佛祖保佑自己家人平安,并向佛祖表示敬仰及祈禱祝福的誠意。
二、香包的歷史淵源及意義
香包,古人叫香纓、香囊、香袋、佩幃、容臭等,今慶陽人稱荷包、耍貨子、絀絀。史傳黃帝時期就有了彩繪花紋,起初是畫在身體上,后來畫在衣服上,最后發展到繡在衣服上。《詩經·豳風·九罭》:“我覯之子,袞衣繡裳。”袞衣是古代天子祭祀時所穿的繡有龍的禮服,形容衣著華麗奢華。古代豳地包括今甘肅慶陽地區。由此可見,慶陽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刺繡香包。在慶陽寧縣董莊遺址出土有“火”字形圖案的水波紋彩陶尖底瓶等大量文物,經過考古研究,這些彩繪紋飾就是香包刺繡圖案的載體,和現代慶陽香包葫蘆造型如出一轍。葫蘆造型正是生殖崇拜文化的遺存。在正寧縣西坡出土了一件豬形玉握,是死者握在手中的玉器,這件玉器的造型和慶陽香包“豬龍”非常相似,正好印證原始文化在民間的遺存。不僅慶陽香包的造型有出土文物的印證,就連香包刺繡的各種紋飾,也能在出土文物中找到源頭。慶城縣驛馬出土了一件“蓮生貴子”畫像磚;鎮原平泉出土的四神銅鏡;華池出土的瓷器耀州刻花盤等文物上的圖案,充分證明慶陽香包有著深遠的歷史底蘊。《禮記》云:“五采謂之繡。”指的是五種絲線巧妙搭配而成的刺繡。屈原《離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這里的佩就是香包。古人把它掛在腰間,里面裝有江離、辟芷、秋蘭等,除蟲避諱,祈福裝飾。自古香包就是勞動婦女創造的刺繡工藝品,是慶陽農耕文化的產物。秦漢時期,男人堂而皇之佩戴香包。唐朝女子人人佩戴香囊,駱賓王在《詠美人在天津橋》中寫道:“美女出東郊,容與在天津。動衣香滿路,移步襪生塵。”宋時,官吏朝服上開始佩戴香包,起一種象征禮儀作用。明清時代,端午節開始流行佩戴香包的風氣。由于荷包既實用又可以裝飾,需求量很大,清代慶陽就有專門買賣香包的街道巷子,出售各種香囊、荷包、煙袋、眼鏡套等。
關于香包的起源還有幾種說法:一是作為軍隊打仗時傳遞軍事機密的信物。二是作為女子的定情之物。三是防止蚊蟲叮咬,起到驅蟲的作用。最先使用樹葉、麻布包裹草藥,后來改用花布和絲綢,慢慢成為一種民間刺繡工藝。
三、香包的制作過程及種類endprint
從雙塔寺出土的“千歲香包”來看,古人制作香包非常講究,整體為橢圓形。香包內外兩層,外層選用上等布料通體刺繡精美圖案,用五色線搭配;內層為普通布料,內外層結合處用絲線對折精繡兩圈,外圈纏繞,內圈雙色線平走,蓋子下掩香包2/3,邊緣裁剪為荷葉形狀,蓋子和繡包前片用布繩互相栓系,帶鏈用布條對折縫合而成,中間穿有寶石,精美絕倫。陳示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午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可見這些隨身攜帶的香包,制作精細實用,形式、內容幾經變化。到了近現代,制作香包的布料多采用做衣服剩下來的零頭布,主要選擇布料的質感和對于題材合適的程度。線是各色的繡線,多數是絲線,也有棉線。既可以拿來縫合,又可以纏繞或繡成各式各樣的圖案。填充物多為棉花和香末。因為棉花本身輕柔,而且可以久存不壞。香末配料不同,所研出來的味道自然就不同。裝飾用的配件材料種類較多,有金線、利安線、亮片、珠子等。
慶陽香包是造型、色彩、刺繡、裝飾于一體的藝術集合體。按制作技藝分絀絀、盤線、刺繡三大類。其中絀絀做法簡單實用,為最古老的簡易針法。要求造型使用藏針法,外不露針。制作步驟一般是先意念造型,根據祖先留下來的紋樣、圖紙在腦海中自由發揮。然后進行選料,多數為綢布、絨面、花布等。再按意念圖紙裁剪、刺繡。把正反兩塊已繡好的布形相互背對開始縫合。最后翻過來縫邊缺口,以平針縫合開口處,縫一圈以后,把線頭抽緊,留一小口倒入香末,再塞入棉絮,塞好以后把收口抽緊即可。最后把做好的絲線穗穿上各種水銀珠子,掉在香包的下方或者兩側,絀絀香包就算完成。盤線工藝是慶陽人民只用線不用針的一門獨特香包制作工藝。用五光十色的彩色絲線盤繞成菱形、多邊形、方形等端午節“粽子”“錢串子”等,掛在胸前、客廳、車上。工藝非常簡單,先折個立體殼子,再選配彩線,最后盤線組合完成。
四、慶陽香包的特點及發展
慶陽地處黃土高原中部、陜甘寧三省交界處,是華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深厚的文化和純樸的民風孕育出獨特的民俗文化。來到過慶陽的人都知道慶陽“五絕”:刺繡、剪紙、皮影、道情和民歌。其中能代表慶陽名片的當屬慶陽香包刺繡。2002年,中國民俗學會命名慶陽市為“中國香包刺繡之鄉”。2003年,環縣道情皮影被文化部列為全國首批十個保護試點項目。2006年6月,“慶陽香包刺繡”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8年,文化部命名甘肅省慶陽市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1年11月,文化部命名甘肅省慶陽市岐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民俗學專家靳之林多次來慶陽搜集研究慶陽香包,題詞“拙拙的原生態”。
慶陽香包以古拙質樸而區別于國內其他香包,最顯著的特點有四點:一是構圖獨特,彰顯主題。圖案中花鳥、草蟲不留空白,布局對稱,配色艷麗喜慶。這與慶陽所處的地理位置、人文環境息息相關。黃土高原上,居住在窯洞里的人們,生活沉寂,為了裝點生活,多用鮮艷的色彩,加之繡制香包的都是農村婦女,她們更喜歡大紅大紫的衣服和耀眼奪目的裝飾品。慶陽香包刺繡多數也是婚俗用品,是姑娘們的嫁妝,更要突出喜慶。二是留有原始文化遺存。慶陽是華夏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這里外來文化沖擊影響很少,遠古文化才得以保存積淀。香包刺繡圖案多以龍、虎、蛇、蛙等動物變形為原型創作。三是手法多樣,審美獨特。四是采用諧音、符號寓意言志,如萬字不斷頭、福在眼前、永結同心、夫妻恩愛等,都是驅邪祈福,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從2006年以來,慶陽開始大規模發展香包產業,7縣1區廣泛分布。目前,華池的傳統刺繡、環縣的皮影繡制、正寧的魚枕刺繡十二生肖、西峰的創新布老虎等,品種繁多,各具特色。慶陽香包刺繡早已變成商品,并逐步形成了產業。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目前慶陽香包已銷往美國、日本、意大利、法國、俄羅斯、馬來西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