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長軍
職工“雙創”風生水起
文/李長軍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總工會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地關于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總體要求,以激發職工智慧和創造活力為重點,積極組織、引導和支持林區廣大職工參與到創業創新活動中來,讓創業創新成為時代潮流。
近年來,大興安嶺地區總工會緊緊圍繞地委規劃的“六大產業”,引領職工以創業創新為主線,開展“職工創業致富工程”,大力發展職工自營經濟,促進職工脫貧增收,廣泛開展勞動競賽、技術比武活動,匯聚起區域經濟加快轉型發展的強大新動能。今年7月下旬,地區總工會在新林區召開全區職工“雙創”活動現場推進會,新林、塔河、十八站等六家單位分別做了典型發言,這些經驗各具特色、亮點紛呈,較好地再現了各地工作特色。
引領創業,使創業成為職工群眾的行動自覺。全區各級工會通過激發職工勞動熱情,帶領職工創業致富,發展自營經濟。依托大興安嶺獨特的自然環境和資源優勢,鼓勵職工大力發展北藥、森林旅游、特色種養殖業、采集等自營經濟,不斷開辟新的就業門路。目前,全區自營經濟戶收入人均達1萬多元,旅游、食用菌養殖、藍莓種植與加工、特色種養業等項目已初具規模,成為職工脫貧增收的重要渠道。
——提供創業培訓。全區工會啟動實施了“技能培訓促就業行動”,建立了職工實訓基地,制定了中、長期工作規劃,共投放培訓資金100多萬元,舉辦各類技能培訓班82期,已培訓職工、產業大戶、致富能手6000多人次,通過培訓已有2000多人實現就業。培訓科目涉及種養業、綠色食品、北藥開發、新產品、生態旅游等8個領域。
——加大資金投入。近年來,地區總工會每年出資200萬元作為職工創業項目扶持資金,據統計,全區共籌集資金1500多萬元,建立了職工自營經濟發展基金,為職工提供項目貸款360多萬元,解決了創業資金不足的問題。
——創新組織形式。各級工會因地制宜,組建聯合體、合作社,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和帶動作用,使自營經濟從業戶利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新林區采取“支部+協會”“困難戶+協會”“企業+協會”的方式,成立各類產業協會38家,吸納會員2300余人,形成了統一品牌、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發展模式。
——形成了新業態。依托電商產業園,開展電子商務培訓45場,培訓3000人次,孵化、幫扶14家企業85名創業者,引導有文化基礎的青年職工,通過電子商務渠道銷售綠色食品2000余萬斤。各地采取“互聯網+宣傳”“互聯網+技術”“互聯網+市場”“互聯網+銷售”等方式,使自營經濟發展駛入了快車道。目前全區有網店700余家,綠色產品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
鼓勵創新,使創新成為推動發展的不竭動力。——搭建職工創新平臺。大興安嶺各地根據實際,廣泛創建具有特色的勞模(職工)創新工作室,主要分布在林產工業、科學教育、醫療衛生、綠色食品、旅游服務及種養殖業領域,目前已發展到35家。涌現出神州北極木業白偉東(全國勞模)、脫毒馬鈴薯技術吳凌娟(全國勞模),營林生產技術劉巖等一大批知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為工會組織開展經濟技術創新,促進企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有力地促進了新產品、新工藝研發和應用。值得一提的是,全國勞動模范白偉東,憑借“異形承載木梁拼板制造技術與應用”項目,榮獲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經過地總扶持,白偉東工作室已打造成創新工作室示范點,他本人被評為全省勞模創新工作室帶頭人。
——廣泛開展勞動競賽。地區總工會連續五年組織開展營林生產勞動競賽和技能比武,舉辦技術技能培訓班514期、培訓人員達101312人次,推動形成一線工人學理論、練技能的熱潮,全面加強了營林生產班組建設,建設營林標準化作業點600余個。營林系統吸納林業轉崗職工8000多人,人均年增收6000多元,在2015年中國技能大賽——全國國有林場職業技能競賽中獲得團體三等獎的好成績。
——匯聚草根群眾智慧。開展“小革新、小發明、小改造、小設計、小建議”為內容的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
呼中區房產與供暖公司職工創新工作室,推出“一個思想一盤棋”的做法,提出20噸鍋爐整體移除建議,為公司節省40萬元的施工費用。新林區森林消防大隊的風力滅火機風筒改造,提高了滅火機撲救能力,改造技術得以在全區推廣。據不完全統計,全區共采納群眾金點子41條。實踐證明,開展職工創業創新活動從全局看有力地促進了脫貧攻堅,為各項工作注入了不竭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