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底,31歲的郭力走進位于上地十街10號百度大廈,開始負責百度公益基金會的日常工作。過去的一年多,從成為民政部指定的首批"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之一,到教師節在百度首頁設置關注特教老師項目專題頁面,再到慈善捐助平臺全新上線,郭力做的腳踏實地,在公益圈漸有聲望。百度公益基金會也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和行業的認可。

現在的郭力,已經是百度基金會秘書長、“百度公益”產品經理。同時,他還擔任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輪值主席、中國信息無障礙產品聯盟輪值主席,成為目前國內最具潛力和影響力的青年公益領袖之一。
面對已經取得的成績,郭力表示還遠遠不夠,公益行業想要追趕和適應最新的形勢,需要更多更好的理解和利用互聯網行業的總體趨勢。大家一起把互聯網公益這個領域的餅做大,行業才有出路。
用互聯網思維開啟新公益時代
百度公益平臺是為公益傳播專門搭建的一個網絡平臺,郭力表示,傳播公益這件事正在通過我們的產品來常態化。今年,我們的重點業務就是“百度公益”平臺,一個多入口、基于位置、信息透明、用戶點評以及對入駐機構的類別數量不設限制的平臺,網址是: gongyi.baidu. com ,在手機上用各種瀏覽器、用微博、微信、手機百度APP等等都能打開。在這平臺上逐步匯集所有合法注冊過的公益機構和項目,長期批量傳播、籌款和招募。我們聯動百度搜索、百度地圖、手機百度APP等產品,推動人人公益、身邊公益、放心公益、專業公益和開放公益,百度一下,你就參與。
對此,曾有人質疑:隨著百度公益的上線, BAT在互聯網公益領域勝利會師了。但你們入場晚,會不會競爭不過成熟平臺?
對此,郭力坦言:是難免有人會比較。不過公益層面的事,合作是主旋律。比如支付通道,除了百度錢包,我們也接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微信支付還專門做了產品接口的調整;支付寶和我們都在研究“區塊鏈”技術,還專門過來討論一起改進。產品功能上我們是有些互補,比如他們主推大型公募基金會,我們會關注中小機構、草根NGO。他們強調籌款,我們首推傳播。他們推正向的比較多,我們也鼓勵網友對不靠譜的項目也要批評等等。總之,產品和服務上有差別,終究還是殊途同歸。民政部指定了13家平臺,督促我們各展所長,對于推動互聯網公益來說我們是一個團隊。
互聯網公益傳播的機遇和挑戰
業內都知道13家平臺之間有競爭,有時還很激烈,對此百度公益該如何應對?郭力自信而言:餅不夠大的時候難免有人爭搶,其實一起把餅做大才是一條大路。所以我感覺現在談競爭還早,一些名詞之爭和排位大多是不必要的內耗。我走“統戰”路線,一致對外,所謂“外”就是公眾,集合力量把公益推到公眾中去才算贏,否則都白費。比如基金會中心網就在跟我們一起做百度平臺,另幾家平臺的技術服務商“靈析”也在找我們談技術合作。跨平臺的聯合傳播行動我們都會參與。至于困難,主要是人手不夠,想開發和運營好一個新產品,太缺人才,一直在招。至于資源,百度系主流產品對公益平臺的帶動支持會是我們的重要后盾,可以發揮集群效應。

現在互聯網公益如火如荼,對于未來發展趨勢郭力不禁感慨:不好預測,泛泛來說我是有點保守的。相比互聯網對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影響水平,我并沒覺得互聯網公益發展的很好,相反需要擔憂的問題很多:比如自娛自樂,互聯網時代的公益依然很小眾,穿不透廣泛深入公眾的壁壘。這方面我們正在盡一份力在助力。最終,公益行業是要跟餐飲業、旅游業、娛樂業等行業拉平了、攤開了來競爭,因為每個互聯網用戶的精力、財力、注意力都有限,看多了直播就少玩網游,各個行業都在沖擊著原本不相干的行業,公益想占穩一席之地越來越難。移動互聯網的激進,一邊賦權、賦能給公益,一邊也不排除會起到稀釋和擠壓的作用。再比如,公益之于互聯網,想要規模發展就不能總停留在羅列些機構和項目的信息,需要升級為有質量、有效率的服務,進而塑造能吸引人、留住人的體驗。信息、服務、體驗是三個維度、三件有本質區別的事,行業可能因此拉開差距。能提供更好“用戶體驗”的機構能獲得“用戶粘性”和更多資源。還比如,現在法規和監管很弱,在網上投機作假的成本過低,很容易出負面事件,絆倒整個行業。偶爾一個郭美美也許對行業是有點督促,但是現在問題越來越多,作為平臺壓力超大,防不勝防。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郭力上任才一年左右,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百度基金會在業內的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語,對于各種獲獎、當選郭力謙虛地表示:百度基金會發展的快慢跟我個人關系不大,如果沒有理事會的重視和支持,我一個新入職干活的也沒啥好折騰的。我們對自己業務確實沒怎么宣傳,我們先做事,先幫行業做宣傳,做事方面會高調點。至于參加活動,做產品忙得要命,偶爾去下,我是晚輩,見識還淺,發聲方面還是得低調。
身為一名劍橋海歸,三十歲已成為行業矚目的實力派先鋒,郭力表示:我只不過是對國內公益事業終究有一天能夠趕超的大趨勢有信心,所以一邊試一邊等。這中間是個需要破冰、需要驗證、需要忍耐和糾結的過程。不過互聯網公益方面,中國已經走在世界前沿了,沒太多可借鑒的,只能創新了,有信心也有壓力。至于個人,我現在挺喜歡一句老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