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舉目無親的外來戶到群眾信賴的領路人,整整32年,她肩負重任、致富帶富、知行如一;從趕鴨上架的編外人士到眾所周知的治村能人,她以德立身、以才立業;從循規蹈矩的守攤干部到改革創新的時代先鋒,她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她就是響應天津市“宅基地換房”政策的第一人、全市“三區聯動、統籌發展”的親歷者、天津市濱湖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兼董事長和總經理——楊寶玲。

用忠誠,稱量時間的價值
胡張莊村地處東麗區東北角,金鐘河岸邊,過去是有名的貧困村,是天津的“北大荒”。那時候,村民生活水平低下,居住條件簡陋,群眾基本靠天吃飯,遇到不景氣的時候,有人連家里的鍋都揭不開。當年,楊寶玲從山東遠嫁到這里,丈夫是村里再平常不過的農民。她的到來曾激起不小的漣漪,因為她是村民眼里的“另類”。和其他農村婦女相夫教子的想法不同,她沒有默默忍受困苦,而是選擇去與生活抗爭。
回想當初的境遇,楊寶玲戲稱自己是個“三無”人員——無家族背景、執業經歷和學歷文憑。“論家庭背景,我是一個遠嫁天津的山東人,人生地不熟;論執業經歷,以前沒有干過村委會工作,對于當干部是個門外漢;論學歷文憑,我是高中畢業,與動輒學士、碩士的知識分子相比有天壤之別。但是,為了改變現狀,我時刻在謀求出路。”
那個年代,農村多子多福、重男輕女的觀念重,做計劃生育工作容易得罪人,是個沒人愿意干的重活累活。楊寶玲當著全村人的面立下軍令狀:只要干不好立馬走人!這才生生“要”了計生專干的擔子。
起初,因為不懂業務,楊寶玲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經常會為了手頭工作“忘記”家庭。為了學習業務,她“扔”下年幼的孩子學習接生;1986年到醫院學習流產上環取環;1997年又學了B超操作。20多年來,她投入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精力,硬是做到沒有出現一例計劃外生育。她領辦的婦幼保健站,長期堅持義務為村民治療婦科疾病,做到了常規疾病不出村。20多年,從計生專干到婦聯主任,再到村委會委員、副主任……她有了“正式編制”,也與群眾結下了不解之緣,更懂得了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性。
2006年,恰逢天津市村級組織換屆選舉,許多村民代表鼓勵楊寶玲參加競選村委會主任。她還沒回過味來,便遭到了誹謗中傷,有人說她想要鳩占鵲巢,還有的聲稱要將她趕出村委會。至今,楊寶玲都心有余悸:“要說不害怕那是假的。我作為一個外地人,單門獨戶,人微言輕。有群眾害怕我出事,就輪班在我家守著。我真的十分感動,心里也是不服,我下定決心參選!”競選當天,楊寶玲最終以壓倒性的票數成功當選。她噙著眼淚表態:“請鄉親們放心,我一定會當好胡張莊的管家人,絕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用執著,筑就創業的基石
有些領導對這個新選上來的女村主任能力心存懷疑,生怕造成工作中斷,破壞了穩定局面。楊寶玲嘴上說不在意,但心里還是迫切需要證明自己。
2007年,天津市在華明街道試點推行“宅基地換房”政策。因為是全國試點,沒有經驗,大部分村都在觀望。楊寶玲率先行動起來,多方考證后,發現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是滿心期待地帶著梳理的20多個問題,找到了當時的街道黨委書記,探討實施政策的有效路徑。在獲得支持后,她便開始入戶走訪勸說群眾搬遷。
讓農民離開世代居住的村子,有人形容比登天還難,很多人勸楊寶玲放棄,可她鐵了心要把事情干成。那段時間,她力排眾議,親自登門征求意見,與村民小組長、老黨員、老干部等有家族威望、有政治覺悟的人交流談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爭取最大支持。那一天,胡張莊完成一項壯舉,僅僅用不到兩個小時時間,簽訂了95%以上的換房申請。同年,胡張莊1300多口人率先遷入華明新市鎮,創造了第一個搬遷完畢、第一個基本復墾完畢的“胡張莊速度”。
2011年,楊寶玲當選為胡張莊村黨總支書記。她感覺到的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身份變了,她為民服務的心思依舊沒變,肩上的擔子重了,她依然動力充足。
胡張莊村有兩塊失去半個世紀的土地,楊寶玲深知,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上任后,她將要回土地納入重要日程。2006年,她帶著班子成員走訪了許多老生產隊長,掌握資料;反復跑土地局、檔案局等部門,找尋歷史證據。那過程,就像是大海撈針。2008年,他們最終找到強力證據。
2009年,楊寶玲開始了討要土地的漫漫長路。對方是大型國企,規格高、勢力大,在天津根深蒂固,面對一眾村民,他們不屑商談,一直消極對待,其間還發生多次沖突。看到對方的強硬態度,有些人退卻了,也有人勸楊寶玲別管,畢竟是歷史問題,自有后人去解決。但是,楊寶玲深知群眾的期待,明白自身擔當,決心與對方周旋到底。那段日子里,她到處找領導、查檔案,協調土地局、政府辦、法院、檔案局等各單位部門,四處奔波、四處碰壁,卻愈挫愈勇。終于在歷時兩年后,她成功地將土地收回,為村集體帶來了1500多萬元的資產收入。
用理想,澆灌發展的新芽
作為傳統的農業村,葡萄是胡張莊村的支柱產業,幾十年的種植經驗給農戶留下了寶貴財富。遷入新市鎮后,農戶離原來的田地遠了,農作帶來了極大不便。如何讓群眾搬得進、更住得起樓房?幾年來,她到處奔波,協調資金近500萬,不花集體一分錢,使2000畝葡萄地路面全部硬化,共計3萬多平方米;建設農業生產用房552間、倉儲庫房16間和冷庫154棟,為轉型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經營傳統農業只是保本,實現轉型升級才是首選。”楊寶玲在認清形勢后尋找機遇,著眼天津市農業產業化戰略部署,堅持發展葡萄產業作為“一村一品”,繼而利用現代科技提升傳統農業、打造現代都市休閑農業的發展道路。她積極推進以水、電、路、渠、耕地質量為重點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以及機械化、設施化水平,持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了增加交易量、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她組織農戶集資推進加工倉儲和物流配送設施建設,目前建設完成154棟冷庫。
走入現在的胡張莊村,你會發現悄然發生的變化:實現了由“亂”村向“穩”村的轉變,近年來沒有發生一起重大事故;實現了由“窮”村向“富”村的蛻變,集體年收入從幾近為零到突破500萬元,群眾年人均純收入2萬元以上;實現了“無序掙扎”到“有序發展”,制定的五年發展計劃,明確了發展方向;改良葡萄品種,實現了提質增速;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現在,村里考入大學的學子有1000至3000元獎勵,80%的青壯勞力得到就業安置。村里還為236名老人繳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每人繳納101400元,60至70周歲老人每人每月享受1000元左右,71周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享受2000元左右。適齡群眾,全部納入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去世的老人,一次性得到1000元喪葬補助。60周歲以上老人生日時,獲得免費的生日蛋糕。重陽節、婦女節、春節等重大節日,必會有關懷慰問。村民每人每年,享受的福利至少達2000元。
把每件事都做好、做到位,在別人看來是不平凡的事,但在楊寶玲看來,這都是最平凡不過的日常工作。多年來,她相繼獲得“全國三八綠色獎章獲得者”“天津市三八紅旗手”“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天津市“最美女村官”、2016年度“中國好人”等稱號。
有人問:“你這樣拼命工作圖的是什么?”楊寶玲說:“群眾選我的時候,我就告誡自己,要懂得感恩。村民的信任,是我工作的動力。”
這就是楊寶玲。她行走田間的身影,搖曳著熱情蓬勃的氣息,那腳步印著的是一行行飛揚的文字,彰顯著一個女性對事業義不容辭的擔當!
編者語:
總有著揮之不去的思念,總有著割舍不斷的眷戀,從外鄉來的楊寶玲,其實是把自己“嫁”給了整座村莊。她讓這片土地上飛揚著春風,讓這些村民們心頭蒸騰著希望,也從此上演著變革致富的自信與堅強。
編輯 遼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