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川
2015年,對國畫家張東懷來說是碩果累累的豐收之年,經他廢寢忘食精心創作的《藥都之晨》《出井》《勞動者》《夏河雨霽》《留守》《涼山西韻》《帕米爾的夕陽》八幅國畫作品分別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畫展,其中《藥都之晨》獲優秀獎,可喜可賀,這不但是對張東懷國畫創作成就的褒揚和肯定,而且是天水畫院及天水美術界的一大幸事。
張東懷在西安美院上學期間,授課老師大部分是長安美術界的領軍人物。如:劉文西、陳光健、楊曉陽、張之光、趙步唐、劉保申、晁海、劉永杰、楊季等。老師將自己經年創作積累的感悟和實踐經驗毫無保留的口傳心授給學生,指點迷津,使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斷錘煉繪畫創作本領,而張東懷在職業畫家生涯中不斷升華,2009年在國家畫院孔紫人物畫高研班深造,之后被著名國畫家陳鈺銘收為弟子,在“水墨家園”繼續學習。張東懷站在高起點上不斷充電,兼容并蓄,廣納新知,博采眾長,補充國畫創作中的鈣,充實國畫創作中的髓,使國畫深沉、久遠的國粹藝術在傳承中更具時代性、民族性。
張東懷鍥而不舍,孜孜不倦,苦苦修行主攻水墨人物,兼作山水、花鳥、走獸等,是全能多產勤奮的畫家,以其獨特的筆墨語言及質感強烈的藝術魅力擴張和豐富了中國畫。由于張東懷有扎實的學院基礎,寫意人物大氣恢弘,瀟灑自得,意韻深沉,不但繼承傳統“形神兼備”的美學資源,而水墨中西合璧孕育衍生出新的作品并加以弘揚,使國粹藝術得到了無限伸展的空間,用藝術的眼光審視和捕捉藝術靈感獲取創作活力。
縱觀張東懷水墨人物畫,既有傳統寫意的韻味甘甜,又有粗獷的力量感,將線、面、光等用水墨表現得淋漓盡致,特別是人物形態、性格,或怒或勇,或憨或稚,無不惟妙惟肖,有點含情脈脈,有的英姿煥發,有的儀態萬千,在點、線、面、色相互交融中散發出“由色生情、傳情入色”協調美的感受,用墨的干、濕、濃、淡和線條的流暢轉折富于變化和節奏感,在連貫中看到自然,在線條、塊面中看到了動感,特別是面部神態意象與具象、形與魂、動與靜極具藝術感染力,把不同民族、地域、年齡、性別、職業、情欲得到靈動抒發,手的刻畫及肢體語言,又無聲的告訴了讀者、品者、賞者我是誰?用筆墨技巧使水墨人物的筋骨肌肉,傳情達意更加出神入化?!肮湃四钣谟盟?,水墨神話,仍在筆力,筆力有虧墨無光彩?!眹嫶蠹尹S賓虹論畫要言中妙在用水,墨分五色,這些著文說藝,超越前人,凌駕同代的認識和先行先試及時總結,給后生晚輩以啟迪或指明了繼續前進的方向。
張東懷大部分水墨人物畫為藏民同胞,不乏精品力作,把大美藏區的圣山神湖、藍天白云、草原牛羊及人物形態的歲月痕跡用水墨潤澤飽滿多變的手法超然了自然造型,這是深入生活,感悟生活,情感滲入和思想表達,用尊崇的胸襟和藝術的靈性把純樸、憨厚的藏民表現到極致。水墨人物《藥都之晨》,把藥農在現代新型農業轉型中,政府主導,因地制宜,發展經濟,謳歌時代主旋律,弘揚“三農”文化,與時俱進地吹響了“三農”水墨人物畫的號角。
“搜盡奇峰打草稿”。張東懷常說:不是沒有畫材,而是用藝術的眼光發現和捕捉到藝術的題材沒有。
我國擁有千姿百態的地質地貌,給畫家提供了寫之不盡的創作樂園。黃土高原經雨水沖刷自然形成的深溝高壘、干旱貧瘠、植被稀疏的黃土山水,在張東懷的潛心創作中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的新形式,新語言。每幅作品足見長安畫派質樸、厚重、清新、博大、雄渾、大氣、豪放的氣象。
花鳥畫自古名家輩出,而張東懷以寫意牡丹較多。張東懷畫牡丹褪去火氣之弊病,花朵處理上特別潤澤脫俗淡雅,把自然形態中的陰、陽、向、背用水墨表現的活靈活現,把“花開時節動京城”雍容華貴的獨特氣質,在視覺沖擊和玩味品賞中蘊含濃濃激情,
畫家張東懷用執著不斷丈量國畫藝術的長度,用求變求新思維仰視國畫藝術的高度,用博大的胸懷飽覽國畫藝術的寬度,用傳統與現代,東西藝術的互鑒交融、碰撞、取舍而不斷領悟國畫藝術的深度。張東懷像苦行僧一樣,曾幾度赴藏區,上新疆,下四川,去三秦,寫黃山,不僅體悟名山大川壯麗的美、奇、險、峻,更是沉于草根,深入老、少、邊、窮的山村農家,心靈的互動和感知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苦苦追求和向往。
張東懷為人真誠,謙虛和藹,不為市場所困惑,做事低調,每日浸淫在畫室里,不為浮躁的當今畫壇所干擾,靜下心來畫畫真乃難能可貴。近年來他將自己的生命與西北大地的人和物緊密聯系在一起,作品更加趨于老辣、厚重、成熟的階段。
他說“藝無止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創作永遠在路上”。我們有理由相信和期待他創作出更好的作品,以饗觀者。


張東懷
張東懷,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2009年在中國國家畫院孔紫高研班學習。2013年至今為陳鈺銘先生“水墨家園”工作室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天水美術館(天水書畫院)展覽部主任,北京燕山國畫院專業畫家,民革甘肅畫院畫家,羲里畫院院長,天水市政協書畫研究院院士。
作品多次入選全國性美術展覽并獲獎。作品曾在《美術》《中國美術報》等報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