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露梅
【摘要】明清時期提倡淡雅的水墨畫,畫家們的創作主要以墨色為主,稍加顏色渲染而成。礦物質顏料比較厚重,不太適合表現淡雅的水墨感,因此畫家們選擇質地輕薄、透明的植物質顏料為主色,使得畫面溫潤雅致,以表現畫家格調高雅。
【關鍵詞】明清;植物質顏料;水墨畫
清代唐岱在其《繪事發微》中有闡述:“著色之法貴乎淡,非為敷彩喧目,亦取氣也,青綠之色本原之,若過用之,則掩墨光,以損筆致以至種種水色亦不宜濃,濃則呆板反損精神。”這段話就可以看出那個時代崇尚清淡、高雅的畫風,事實上明代已經有了這樣的審美,董其昌崇南貶北的思想影響了整個畫壇的創作風格,畫家們大都追求素雅的畫風。除了思想上的影響,繪畫的材料對畫家的創作亦有重要的影響,植物色是當時畫家們創作的主要顏色。植物顏色的原料主要是從植物的根、莖、葉中提取的汁液,因此質地輕薄,親水性強,植物質顏料主要有紅藍花、茜草、藤黃、花青、槐花等。本文主要從植物色的染色技巧以及在水墨畫中的應用來探討。
一、植物質顏料的染色技巧
《芥舟學畫編》里說道:“作畫所用之色,皆取經久不退者。而不退之色,惟金石為尤,故古人不單用草木之色也。但金石是板色,草木是活色,用金石者必以草木點活之,則草木得以附金石而久,金石得以借草木而活。”這段話道出了植物質顏料與礦物質顏料相輔相成的關系,同時也道出了植物質顏料的特點以及使用方法。《芥舟學畫編》中亦記載了植物色與礦物色的染色技巧:“凡傅成片大紅色,當量用朱砂多少,入膠水攪勻……礬好,以胭脂水套過,則其色更覺鮮美矣。”所以在水墨和淡著色畫沒有盛行的時代,植物質顏料已經開始被大量的使用。明清時期是水墨畫盛行的時代,植物顏料在宣紙上的暈染效果極佳,與墨色有異曲同工之妙。植物質顏料與礦物質顏料混合,能調出更豐富的顏色,比單一的礦物質顏料更有表現力。如赭黃色,在藤黃中加入赭石,這樣的顏色用來染深秋的樹葉。蒼綠色,用以描繪初霜木葉,綠色即將變為黃色,顯得蒼老而黯淡,該顏色即是用草綠與赭石調和而成。植物質顏料除了與礦物質顏料混合,還可以加入墨汁,不僅使得畫面層次分明,還可以表達出沉著大氣的氣韻。
二、淺絳山水畫的應用
董其昌的《畫禪室隨筆》卷二:“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董其昌將繪畫的風格分為南北兩宗,崇南貶北,提倡淡雅的文人畫,董其昌的這個觀點對中國的畫壇影響巨大,明清時期的文人畫空前發展,追求墨法的變換。植物質顏料與墨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流動性好,并且植物質顏料輕薄,能表現出跟墨一樣的暈染效果,非常適合表現文人畫所追求的高雅、樸素。
植物質顏料在山水畫上面的應用突出體現在淺絳山水,淺絳山水即在水墨勾、皴、染、點的基礎上,以敷染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從整體上來看還是以水墨為主,兼用赭石、藤黃、花青等顏料。五代時期的董源被認為是淺絳山水的開創者,淺絳山水的興起則是元代的黃公望,黃公望《寫山水訣》記載了他畫山水設色的技巧:“畫石之妙,用藤黃水浸入墨筆,自然潤色。不可多用,多則要滯筆。間用螺青入墨亦妙。”將藤黃與花青入墨,如此略施薄彩,使得山石更加生動,他的淺絳山水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明清諸多畫家都受其影響,其中最癡迷于黃公望的是王原祁,王原祁畫了很多仿黃公望的作品。張庚在《國朝畫征錄》記載王原祁作畫的過程:“次日復招過第,取前卷稍加皴擦,即用淡赭入藤黃少許,渲染山石,以一小熨斗,貯微火熨之干,再以墨筆干擦石骨,疏點木葉。”可以看出王原祁畫的色彩以墨為主色,稍加赭石與藤黃渲染,繪出清逸秀麗的山水。湯貽汾《畫筌析覽》里總結了山水畫家的用色:“自古畫多設色,然山水家恒用惟赭靛、藤黃。”這其中除了植物顏料,赭石用得也比較多,雖然它是礦物質顏料,但是它跟植物質顏料一樣具有透明的質感,因此也被廣泛應用。
三、寫意花鳥畫的應用
寫意花鳥分為大、小寫意,大寫意更加突出“寫”的韻味,表達出畫家創作時酣暢淋漓的熱情,而小寫意則比大寫意細膩,從總體上來看,明清的花鳥畫,不管大、小寫意,都大量使用植物質顏料染色,與墨色結合,極具觀賞性。
李衎在《竹譜》里記載的染色方法可以了解植物色在花鳥畫中的運用:“除葉背外,皆用草汁籠套,葉背只用澹藤黃籠套。草汁之法,先將好藤黃浸開,卻用殺開螺青汁看深淺對合調勻使用。”這里介紹了草綠色的調制方法,即藤黃與花青混合而成。大部分畫葉子用得比較多的顏色是花青和藤黃,例如陳淳的《紅梨詩圖》,這幅畫的葉子以花青為主色,利用植物質顏料的特點,呈現出水墨般的韻味。沈周的花鳥畫也是多用植物色,王世貞評價沈周:“石田氏及能以淺色淡墨作之,而神采更自翩翩,所謂妙而真者也。”例如他的《枇杷圖》軸,用墨和赭石勾勒枝干,然后用汁綠等顏料點染果實和葉子,新鮮的枇杷形象躍然紙上。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談到花卉的設色:“古畫皆重設粉,粉筆從瓣尖染入……然后以脂自瓣根染出,即脂汁亦由粉厚增色。”胭脂是畫花卉常用到的植物顏料之一,它是用紅藍花、茜草等植物提煉而成的,色澤鮮艷通透。除了古籍里記載的花鳥畫的技法,從現存的畫作來看,畫面上能看出植物質顏料暈染、流動的痕跡。
四、寫意人物畫的應用
植物色同樣應用在人物畫中,元代王繹的《彩繪法》記載了人物畫的賦色技巧:“凡面色:先用三朱、膩粉、方粉、藤黃、檀子、土黃、京墨合和襯底,上面仍用底粉薄籠,然后用檀子墨水斡染……凡染婦女面色,燕支粉襯,薄粉籠,淡檀墨斡。”人物面部的顏色中植物色藤黃、胭脂用得比較多。明清時期涌現出一批非常優秀的人物畫家。例如陳洪綬,他的人物畫設色淡雅,《蕉林酌酒圖》軸以植物色為主,渲染細膩而濃淡得宜,色彩厚重而有清雅之氣。《蘇李泣別圖》以淡墨暈染衣褶,再以赭石、汁綠等平染,如此使得畫面的色彩不濃艷,沒有艷俗之氣。還有波臣派的開創者曾鯨,他的設色屬于“江南畫法”,即用赭石、胭脂、石粉等分染、罩染。畫法創新后的他設色更為素雅。清代極具影響力的人物畫大師任伯年,他的用色既繼承傳統又有創新,他將西洋技法與傳統繪畫技法結合,大膽用色,例如他的《酸寒尉像》,大面積的花青和赭石,再用鮮亮的紅色畫冠纓與荷包,形成強烈的對比。色彩樸拙而又高雅,既符合文人的審美,又深受普通大眾的喜愛,被稱為雅俗共賞。
結語
植物質顏料以其透明、流動性好的特性,受到畫家的廣泛應用,盛大士《溪山臥游錄》總結了繪畫的用色:“各種顏色,惟青綠金碧畫中,須用石青、朱砂、泥金、鉛粉。至水墨設色畫,則以花青、赭石、藤黃為主,而輔之以胭脂、石綠,此外不必用矣。”明清時期的水墨畫,不論是山水、花鳥還是人物,由于歷史文化的影響,從總體上來看都追求筆墨趣味,提倡清淡、古樸的畫風,其中繪畫材料的選擇十分重要,明清時期是古代繪畫材料一個集大成時期,畫家們可以利用豐富的繪畫材料去創作,其中植物質顏料很好的滿足了畫家的需求。
參考文獻:
[1]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
[2]于非闇.中國畫顏色的研究[M].北京:朝花美術出版社,1955.
[3]牛克誠.色彩的中國繪畫[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