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書嫻
游敦煌莫高窟有感
□ 官書嫻
在這個美好而火熱的七月里,我們一路北上西行,以航天少年的身份,在古絲綢之路上留下了我們學習和探索的足跡。其中,敦煌的莫高窟最讓我流連忘返。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被譽為“東方盧浮宮”。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修建,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當看到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聽到它已被保存千年時,我不禁大吃一驚,不由自主地開始敬佩當年建造莫高窟的能工巧匠;當看到為盜取壁畫而留下的傷疤時,心中不禁氣憤、惋惜。
其中,飛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僅僅是敦煌藝術的標志,更承載了華夏祖先古老浪漫的飛天夢想。而這悠遠的飛天夢,在我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已然實現,一股自豪感在我心中涌動。
莫高窟是古代勞動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結晶。當時,沒有現代化的工具,只有用石頭、鐵鑿、錘子,認真地雕刻、打磨出來。有時,一尊佛像,要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打造出來的。莫高窟不是一日能夠建成的,同樣它之所以呈現在我們的眼前,遠遠不僅僅是一代人、一個朝代的努力,而是歷代維護下的結果。
我想,一個人、一處景觀、一個朝代,在歷史的長河中多么渺小,稍縱即逝、滄海一粟。然而,正是如此渺小的、一個個不知名的先民們,用自己的生命鑄就了這顆人類歷史文明的瑰寶,用一代代人的熱忱傳遞著一份對飛天夢的執著與追求,使平凡的人有了不平凡的靈魂,更使那畫卷中的一顰一笑、一動一靜中涌動著生生不息的力量。所以,我們保護莫高窟,不僅僅是保護冰冷無聲的文物,更多的是傳承那文物承載著的沉重而又溫熱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