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俊紅,衛 玲,劉 博,楊海峰,段學艷
夏大豆新品種晉豆50號的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
肖俊紅,衛 玲,劉 博,楊海峰,段學艷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山西臨汾041000)
晉豆50號為亞有限結莢習性,其莖稈韌性好、不倒伏,是適宜機械化收割的優質大豆新品種。2014—2015年參加山西省中晚熟組區試,2 a平均產量為3 595.5 kg/hm2,比對照晉豆19號增產14.3%,2 a區試20個點19個點增產,增產點率為95%;2016年參加山西省中晚熟組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3 052.5 kg/hm2,比對照晉豆19號增產9.5%,9個試點全都增產。該品種高產穩產、品質優良、抗逆性好,適宜山西省中部春播和南部地區夏播。
夏大豆;晉豆50號;高產栽培技術
我國是大豆的原產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轉基因大豆生產國[1]。大豆營養豐富,油分含量在20%左右,大豆油中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高,營養價值高,有防止膽固醇增高而引起心腦血管病的效用。蛋白質含量在40%左右[2],而且蛋白質中賴氨酸和色氨酸含量較高,分別占6.05%和1.22%[3],這2種氨基酸對人體有益且人體自身不能制造,必須從食物中攝取。大豆作為重要的蛋白食品、食用油和飼料蛋白原料,在國家糧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4-5]。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均消費大豆量逐漸增長,導致大豆進口量逐年增加[6],這對我國大豆生產和大豆育種形成嚴重沖擊。近年來,國家曾出臺了一些大豆生產補貼政策,但效果不盡如意。因此,大豆育種工作者面臨著重大考驗。良種是提高產量的一個重要途徑,另外,通過一定的栽培技術措施可使具有潛力的大豆新品種發揮其最大生產水平,因而,配套栽培措施也非常關鍵。
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南北狹長,地形地貌復雜多樣,生態條件各不相同,幾乎囊括了我國從黑龍江到黃河流域的各大豆生態區。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熱資源豐富,水熱同期,有利于大豆的生長[7-9]。山西省大豆年播種面積約20萬hm2[10-11]。主要分為3個區,即春播一熟區、春夏間作區和夏播兩熟區。近年來,山西省也有不少優質大豆品種通過審定,但適宜南部夏播區種植的大豆優質品種基本沒有。2014年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審定的運豆101,在南部夏播區生育期102 d[12]。臨汾市隸屬于夏播兩熟區,但目前優質早熟大豆新品種比較缺乏,生產上應用的大豆品種熟期偏晚,品質差,不適宜于機械化收割。針對生產上的問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通過有性雜交選育出高產、高油、抗逆、早熟夏大豆新品種晉豆50號,2017年5月通過山西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晉豆50號是以中作965124為母本、秦豆8號為父本有性雜交選育而成。該品種豐產性、穩產性好,生育期短,適宜山西南部夏播、中部春播。該品種粗蛋白質含量41.79%、粗脂肪含量21.25%。高油大豆是指含油率超過21%且蛋白質含量不低于38%的大豆[13]。晉豆50號是一個高油大豆品種,并且脂蛋總和超過國家科技攻關優質大豆品種標準(即蛋白質、脂肪合計含量超過63%)[14],推廣潛力很大。
1.1 育種目標
運城和臨汾地區屬于夏播兩熟區,其大豆種植面積約占全省大豆種植面積的30%,單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是山西大豆高產區。該區小麥收獲后有90~110 d可用于種植大豆。因此,應以早熟(生育期在95 d左右)、多抗、高產為育種目標,選育抗倒伏、抗旱、高產且適合機械化收獲的大豆新品種。
1.2 親本來源
母本中作965124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有性雜交育成。200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引進,經過2 a自交提純,引入雜交圃。該品種綜合性狀優良,豐產性好,增產潛力大。父本秦豆8號是由陜西省農墾科研中心有性雜交選育而成,2000年引進,經過2 a自交提純,引入雜交圃。該品種莖稈粗而硬,抗倒性好,中抗花葉病毒,含油量高。
1.3 選育過程
2004年以中作965124為母本、秦豆8號為父本進行雜交,2009年F5出圃,2010進入選種圃,編號為10選33,2011年參加品系鑒定試驗,2012—2013年參加品系比較試驗并繁殖種子。2014—2015年參加山西省大豆中晚熟組區域試驗,2016年參加山西省中晚熟區生產試驗,2017年通過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為晉豆50號。
2014—2015年參加山西省大豆中晚熟組區域試驗,2 a平均產量3 596.3 kg/hm2,比對照晉豆19號增產14.3%。2a區試20個點次19個點增產,增產點率95%。其中,2014年平均產量為3 454.5 kg/hm2,比對照晉豆19號增產14.8%;2015年平均產量為3738kg/hm2,比對照晉豆 19 號增產 13.8%(表 1,2)。

表1 晉豆50號2014年參加山西省中晚熟組區試產量及農藝性狀結果

表2 晉豆50號2015年參加山西省中晚熟組區試產量及農藝性狀結果
2016年參加山西省中晚熟區生產試驗,平均產量3 052.5 kg/hm2,比對照晉豆19號增產9.5%,9個試點全都增產,增產點率100%(表3)。

表3 晉豆50號2016年參加山西省中晚熟組生產試驗產量結果
晉豆50號在山西省南部夏播生育期95 d左右,中部春播125 d左右。亞有限結莢習性,植株直立,株型半開張,平均株高100.4 cm,有效分枝2~6個,葉卵圓形,花紫色,茸毛棕色,單株結莢數64.2個,單莢粒數2~3粒,籽粒橢圓形,種皮黃色,臍褐色,百粒質量21.9 g左右。2016年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分析,粗蛋白質含量41.79%、粗脂肪含量21.25%。
晉豆50號適宜山西省中部地區春播、南部地區夏播種植。
4.1 精選種子,提高播種質量,確保苗全苗壯
播種前種子采用25 g/L咯菌腈懸浮種衣劑按種子質量的0.15%~0.20%進行包衣。未進行包衣種子,可用0.03%氯化鎳溶液或0.05%硼砂溶液按種子質量的0.20%于大豆播種前噴灑拌種,陰干后播種。
4.2 適時播種
春大豆在5 cm土層日平均溫度達到10~12℃時開始播種,中部春播一般在5月上旬進行;南部夏播在6月中下旬麥收后及時播種,運城地區6月5—15日播種,臨汾地區6月15—25日播種。公頃用量37.5~45.0 kg。
4.3 施足底肥
一般公頃施農家肥15 t或機施底肥,施肥深度10~12 cm,保證種、肥隔離5~7 cm,每公頃施純氮(N)84~105 kg、純磷 (P2O5)108~135 kg、純鉀(K2O)96~120 kg。
4.4 播種方式
采用條播方式,播種深度為3~4 cm,墑情不好可以適當深播,但不要超過5 cm,實行等行距播種,行距為40 cm左右,株距13~15 cm。每公頃播種量75~112.5 kg,使公頃株數不少于1.25萬株。
4.5 田間管理
4.5.1 化學除草 播后苗前:每公頃用48%氟樂靈乳油1.8~2.7 kg對水750~1 050 kg,或用50%乙草胺[15-16]1.35~1.89 kg對水750~1 050 kg均勻噴灑于地表,進行土壤封閉。苗后:大豆1~3片復葉期,雜草2~4葉期,每公頃用20%氟磺胺草醚乳油210~270 g對水450 kg噴霧,防除1年生闊葉雜草;用5%精喹禾靈乳油45~75 g對水30 kg噴霧,防除1年禾本科雜草。
4.5.2 追肥 大豆鼓粒期結合澆水或降雨前每公頃追施尿素150~225 kg。在鼓粒期噴施葉面噴肥,每公頃用3.0~4.5 kg磷酸二氫鉀對水750~900 kg于晴天傍晚噴施,從結莢開始每隔7~10 d噴一次,連噴2~3次,噴施部位為大豆葉背面。
4.5.3 中耕除草 苗高5~6 cm時進行第1次中耕,深度7~8 cm;分枝前進行第2次中耕,深度約10~12 cm;封壟前進行第3次中耕,深度5~6 cm,結合中耕進行培土。
4.5.4 灌水 苗期至分枝期土壤含水量低于65%時,開花期、鼓粒期土壤含水量低于75%時要及時灌水。
4.6 主要病蟲害防治
4.6.1 地下害蟲防治 每公頃用5%的辛硫磷顆粒劑22.5~30 kg,整地時與肥料一起施入,可防治地下害蟲(小地老虎、蠐螬、金針蟲)和苗期蚜蟲。
4.6.2 大豆蚜蟲防治 苗期防治大豆蚜蟲,減少毒源,預防大豆病毒病發生。蚜蟲用4%高氯·吡蟲啉乳油2 000倍液,或用50%抗蚜威水分散粒劑1 500倍液噴霧進行防治。
4.6.3 大豆食心蟲防治 在8月上中旬成蟲羽化出土盛期用40%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或2.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劑3 000倍液噴霧防治,兼治大豆螟。
4.6.4 豆稈黑潛蠅防治 在大豆初花期用23%殺雙·滅多威可溶液劑3 000倍液,每7 d噴一次,連續噴3~4次。
4.7 適時收獲
收獲是實現豐產的最后一個關鍵性措施。收獲過早則籽粒未完全成熟,干物質積累不到位,粒質量降低,蛋白質、脂肪含量等品質性狀也降低,多青籽粒和秕籽粒,脫粒困難,影響大豆產量和品質,不宜干燥貯藏;過遲會因干旱易引起炸莢減產或因陰雨天多而使種子失去光澤,降低品質。該品種成熟時落葉完全,熟期一致,適宜機械化收獲。采用機械化方式收獲時,大豆田植株應達到80%以上的植株搖動時有響聲,植株個體95%的莢變為成熟顏色(籽粒變硬、種皮呈現品種固有的形狀和色澤)。為避免籽粒破碎率高或籽粒沾染大豆葉色進而影響商品性,機械收獲時應在晴天無露水的9:30—11:30或 14:00—17:00 進行。收獲時還應該防止機械混雜,以保持品種的品質一致性和商品性。收獲后要及時晾曬,待籽粒含水量降到13%時即可入庫貯存。
[1]尹歆.我國大豆產業發展問題及對策建議[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4(5):20-23.
[2]尹燕斌,潘校成,蔣洪蔚,等.野生大豆導入系對蛋白質含量相關位點的上位分析[J].大豆科學,2016,35(3):353-359.
[3]陳長紅,楊貴成,陳芹,等.大豆新品種“蘇豆9號”選育與栽培技術研究[J].農業科學研究,2014,35(3):30-33.
[4]張麗亞,李杰坤,黃志平,等.高產高蛋白大豆皖豆28新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28):13757-13758.
[5]張麗亞,周斌,楊勇,等.高產抗倒伏大豆皖豆31新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7):28-29.
[6]孫國偉,付連舜,張風路,等.播期及密度對不同大豆品種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大豆科學,2016,35(3):423-427.
[7]路貴和,劉學義.晉北春播大豆生產現狀與潛力[J].山西農業科學,1988(9):14-15.
[8]劉學義.發揮晉南麥茬復種大豆優勢 [J].山西農業科學,1987(3):23-25.
[9]張小虎,張振曉.山西省中部地區夏大豆生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12):31-33.
[10]段學艷,衛玲,樊云茜,等.山西省大豆育種現狀與發展對策[J].大豆通報,2007(5):41-42.
[11]王勇,劉學義.山西省大豆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5):369-370.
[12]朱倩,謝颯英,劉學義,等.大豆新品種運豆101的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5):50-51.
[13]張小虎,李晉花.山西省早熟高油大豆育種目標與育種技術[J].農業科學技術,2011(3):188-189.
[14]李海朝,張輝,文自翔,等.雙高大豆新品種鄭03-4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2012,41(7):62-63.
[15]衛玲,樊云茜,楊海峰,等.大豆新品種晉豆37的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J].雜糧作物,2008,28(6):366-367.
[16]衛玲,樊云茜,趙玉山,等.大豆新品種晉豆36的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J].大豆通報,2007(5):18-20.
Breeding and High Yield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Summer Soybean New Variety Jindou 50
XIAOJunhong,WEILing,LIUBo,YANGHaifeng,DUANXueyan
(Instituteof Wheat,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Linfen 041000,China)
Jindou 50 was semi-determinate,good stem toughness,not lodging,suitable for mechanized harvest,high-quality new variety of soybeans.From 2014 to 2015,it took part in medium and late-maturing group trial in Shanxi province.The average output in two years was 3 595.5 kg/hm2,14.3%more than that of Jindou 19.The yield increased 19 of 20 points in two years.In 2016,it took part in the medium and late-maturing group production test in Shanxiprovince with an average output of 3 052.5 kg/hm2and an increase of 9.5%over that of Jindou 19,yields of all points increased.The variety had high and stable yield,good quality,good resistance to stress,and suitablefor springsowing in central Shanxiprovince,summer sowingin southern of Shanxiprovince.
summer soybean;Jindou 50;high yieldingcultivation techniques
S665.1
A
1002-2481(2017)12-1923-04
10.3969/j.issn.1002-2481.2017.12.06
2017-08-09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谷”研發專項(ycx2017d2216);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所長青年引導專項(yydzx20)
肖俊紅(1974-),男,山西鄉寧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大豆作物育種和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工作。衛 玲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