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鮑振川
超越血緣的愛
· 鮑振川


在徐州,有一位敬老愛老的道德模范周長芝,她的塑像立于徐州好人園,她的巨幅照片立于交通要道。
誰看見周長芝,都會被她的熱情、豁達、爽朗所感染。隨她剛剛進入徐州市云龍區黃山老年公寓,院內95歲的孟廣榮、93歲的孫庭芝等老奶奶們異口同聲地喊道:“俺閨女回來了!” 93歲的孫奶奶,今年剛從西寧回到徐州養老,她搶先把走過身邊的長芝擁抱入懷中,發自內心地說:“周院長比俺親閨女還親。親閨女遠在西北,周院長天天陪在俺身邊。”
周長芝是對老人的親情極其重視的人,許多親生兒女熱愛自己的父母,卻少有實際的行動;他們惦念爸媽,卻少有言語的表達。許多老人往往是在兒女有限的語言情感交流中,默默承擔著孤獨、寂寞。而周長芝時時帶給老人歡笑和愉悅,為老人創造了輕松、樂觀的生活氛圍。
母親的一言一行,決定了周長芝的人生觀;母親的慈心愛意,決定了她的人生境界。周長芝從小生活在一個充滿大愛的大家庭里,愛是有感染力的。母親一生樂善好施,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多做好事多行善,善事當行孝先行!”在母親看來,自家如果有一間房,就不該缺了流離老人的一張床。父親因病去世后,母親在指間牙縫的摳索中,陸續收養了十多位孤寡老人和一個孤兒。她認為,無非是多了一份操心,自己不會增加多大的負擔,而對于孤寡的老人就是多了一份兒女的親情和生活的依靠,對于孤兒就是重新獲得了父母的疼愛。
對于自家的八個孩子,母親給予了潛移默化的人生教育。周長芝是最小的女兒,剛剛三歲,就懂得了爺爺奶奶的饑飽涼熱與自己的衣食冷暖一樣重要。
母親臨終前,把贍養十多個孤寡老人的遺愿托付給了周長芝。為了讓母親走的安心,她毫不猶疑地答應了母親。母親在她的鄭重承諾中欣慰地閉上了眼。
這對周長芝來說,其實是一個艱難的選擇。畢業于山東曲阜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專業的周長芝,從事教育事業23年、先后擔任過4所中學校長,憑借二十余年教育實踐的積累,以她教學互動相長的新思維、善愛真誠而又能躬身踐行、縱享生活而能夠安貧樂道、學識超群而又踏實認真的品行和作風,有自己事業上的大追求,40多歲的她正是揚帆出海、搏擊風浪、駛向理想彼岸的好時機。
向母親承諾的那一刻,周長芝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一邊是與母親相依相守數載而今托付與她的十幾位孤寡老人,一邊是與她形影相隨的一大群學生。特別是多年來,她深得學生的愛戴和家長們的信賴,教學與學生已經成為她生命的一部分。母親的托付是老人最后歲月的依賴,而學生們就像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樹木,隨著成長使她的人生絢麗多彩,如果離開了教學崗位和學生,自己還能夠有所作為嗎?
十幾位老人面對母親的離世,悲痛欲絕。他們與母親沒有血脈親緣,全是母親的慈心愛意,滋潤著他們晚年孤涼的人生。周長芝認定:母親的人生之所以特別地美好,都在于老人的安詳與幸福。母親心里盛滿盈盈的大愛,支撐了這些孤寡老人的生命。
一個行動者勝于無數個思想家。周長芝義無反顧地遞交了辭職申請書,踏上了養老事業的征程。
2011年母親節,周長芝拿出家里的積蓄,接手了瀕臨倒閉的徐州市云龍區黃山老年公寓,她義無反顧的“傾情轉身”,使她從輕車熟路的中學校長變成力不從心的養老院院長。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開辦敬老院第一年,是周長芝一生中最痛苦、最無助、最無奈的一年,也是她人生的最低谷。工作環境落差之大,超越了周長芝的心理準備。特別是面對一個陌生的行業,她一切要從零開始,所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第一天,當她帶著僅有的兩個員工走進黃山老年公寓的那一刻,她的心頭被一股股冷風所抽緊:院內雜亂不堪,蒼蠅、蚊蟲在腐朽的垃圾中嚶嚶嗡嗡地狂飛;從一樓剛剛打掃到三樓,還沒有喘口氣,周長芝的全身已經泛起潮紅,一片片濕疹接連在一起,隆起一片片紅腫的疙瘩,皮膚瘙癢,痛苦難耐。隨后,發起高燒,眼睛腫脹成一條縫,當晚,就被丈夫送進了醫院。由于霉變毒氣感染,她治療了七天才走出病房。
這一周,對于周長芝來說,猶如精神的煉獄,當她在鏡子里看到因毒氣感染而變形的臉龐,她的心碎了。委屈、辛勞、痛苦和絕望,一張無形的巨網,把周長芝的理想、愿望和憧憬牢牢地固化在無情的現實中。
周長芝跑到云龍湖邊,真想嚎啕大哭一場。然而云龍山到處都是休閑、鍛煉的老人,四周投過來一道道關心的目光,讓周長芝感到她只有往前走,再沒有猶豫的退路。特別是一位老媽媽的關愛,讓她想到了母親的遺愿,她冷靜下來,決定陪著在夕陽中渴望關愛的老人們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時光。
周長芝以堅定、飽滿的熱情投入到養老工作中。她首先從清潔衛生抓起,清潔是養老院最基本的準則。老人生活的地方,再不能因為衛生問題而遭受病痛的折磨,她把環境衛生和老人的個人衛生列為服務標準的剛性條例,列為每天必做、必查的制度。周長芝說:“如果我們能夠長年累月把平凡、簡單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不簡單。如果我們能夠做到把與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老人當作爹娘來呵護照顧,視老人如父母,就是了不起。”
每天重復著做同樣一件事情,對許多人來說,就是一種對能力、毅力、耐力的巨大考驗。人人都在追求著生活的豐富多彩,而對于周長芝來說,她對職責的恪守,就是重復、重復、再重復。微笑、微笑、天天對老人真誠的微笑。
86歲的膽囊癌晚期患者張奶奶,老伴去世多年,唯一的兒子在國外。為了減輕她難忍的病痛,周長芝經常陪她聊天,給她講有趣開心的事,為她燉雞湯、魚湯,變著花樣讓她多吃點。在老人最后的日子里,她的兒子還是沒能趕回來。為了讓老人感受到親人的溫暖,周長芝寸步不離地日夜守候,臨終時刻,張奶奶一直不愿松開周長芝的手,用越來越微弱的聲音不停地念叨著:“好閨女,好人……”老人在周長芝的懷抱里,漸行漸遠無了氣息,周長芝陪伴張奶奶平靜地走完了人生最后路程。
周長芝親自把老人送到殯儀館,流著淚水,跑前跑后。當大家得知她與老人沒有任何親緣關系,僅是一個敬老院的院長時,都感動得唏噓不已。
在周長芝看來,人生的生離死別永遠是主題曲,只因有衰老,人才去追求健康;只因有死亡,人才珍惜有限的年華;由于有終結,人才會更加熱愛生活,只因為有離去,人才會深深地依戀。
正因為理解的透徹,周長芝做起養老工作才能安然自若。
周長芝從工作中認識了“養老”這個行業的辛苦與崇高。每一個服務人員,都要對養老院的每一位長者視若父母,滿懷孝心。她不僅成為每一個工作人員的楷模,更是每一位老人的貼心人。當周長芝把所有的精力和情感都獻身于自己的追求時,自身的歡樂就會與老人恢復健康的歡樂緊密聯結在一起;自身的痛苦也如老人陷入孤獨一樣的痛苦。
83歲的朱奶奶患老年癡呆癥,需要頓頓喂飯,時時擦洗大小便,入睡要人摟著。周長芝就和員工們輪流值班,摟她在懷里安睡。朱奶奶的兒子看到母親被照顧得這么好,又把103歲的姥姥也送到了敬老院。母女倆住在同一個房間,享受著別樣的“天倫之樂”。
88歲的李大爺腦梗癱瘓,醫院已讓準備后事,兒女們把父親送到敬老院,只求有個臨終關懷。周長芝沒有放棄,她和員工精心給予照料和調養,兩年過去了,李大爺奇跡般地越活越硬朗。子女非常感動,送來的錦旗上寫著:“不是兒女勝兒女;不是親人勝親人!”
周長芝的敬老院,獲得了老人的普遍認可與贊譽,敬老院總是一床難求。為了能接納更多的老人安度晚年,周長芝與丈夫商量,拿出20余年的積蓄,賣了家里兩套房子,包括為兒子準備的婚房,又多方籌款,云龍區彭城養老服務中心和鼓樓區中北老年護理中心于2013年母親節同時開業。
與周長芝交談,時時可感到她內心對老人的熱忱和責任感。這一切,得益于孝道文化對她的熏染。周長芝看到,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如何把孝道文化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是提升長芝養老服務品質的有效手段。孝道文化具有許多優秀的思想基因,對員工的培養和敬老院的經營都十分受用。“當你對老人盡孝的時候,你就能得到更多的尊敬。即便有了委屈和辛勞,但周圍沒有人能夠看低你”;“人生的價值,有許許多多的體現,擁有一顆孝老的愛心,便擁有了根本”……這時,周長芝已不是利用孝道的理念求得社會價值的認同,而是創建一種積極元素的基因,重新塑造員工進取的力量,在為老服務中,讓每個人充實、自覺、主動。

在敬老院里,周長芝被老人們稱為貼心女兒。
在敬老院入住的老人,近一半以上是患有糖尿病、心腦血管病及后遺癥的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從早晨起床、洗臉、穿衣、到一日三餐、輔助運動,再到晚上打水、洗腳、更衣、大小便的處理……周長芝事必躬親,樣樣作表率。
無論是萬物復蘇的暖春,或是綠葉紛披的炎夏,或是果實累累的仲秋,或是雪花覆地的寒冬,面對所有老人以至于老人的親屬,周長芝自始至終懷著一顆滾燙的愛心去抒發那超越平凡的愛老之情。
每天查幾次房?每周為老人洗幾次頭?修剪幾回指甲?多長時間給老人清洗被罩?多長時間理一次發?每天的洗臉、洗腳、洗屁股、更換內衣內褲……周長芝都有嚴格的要求和規范。屋里屋外都是干干凈凈。進入每一個房間,清清爽爽,沒有一絲異味。
周長芝以親臨一線、身先士卒的工作態度和細致入微的情感關懷,構建起一種穩固的互信文化和管護人員精誠合作的工作精神。一天,護工魏大姐的兒媳,因為剖腹產,周長芝安排她回家照料。當魏大姐得知敬老院人手不夠時,便對兒媳說,敬老院有更多的老人需要我回去照料。魏大姐對家里做了妥善安排,便匆匆忙忙從鄉下趕回了徐州。她對周院長說,“我看你忙得不可開交,我在家里也不安心。”
簡短一句話,感動得周長芝流出了眼淚。他們沒有動聽的言語,做事從不張揚,卻默默地用具體行動實踐著為老服務精神。更使她慶幸的是,這支隊伍,并沒有因為日積月累的瑣碎和煩惱,而磨蝕了他們對待老人的熱忱,敬老院擁有這樣一支高素養的員工隊伍,一定能夠讓老人舒心滿意。而這種職業素養的凝聚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她看到平時關于孝道文化的哺育,在瑣碎繁雜的工作中凸顯了職業道德的精神能量。
為了傳遞愛的信息,感染老人的情緒,排遣老人心里孤獨和寂寞,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和生命質量,周長芝自學了老年人心理學、營養學、健康養生知識等,她還多次遠赴省內外50多家專業養老機構學習取經,總結出“用心感悟法”“親情撫慰法”“祥和注視法”和“握手撫觸法”等心靈溝通的新模式,對老人的健康幸福養老產生了積極效應,讓老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樂趣、感受到了精神撫慰。
夜深人靜查房時,看著那一張張安然入睡的臉龐;外出歸來時,看到老人那企盼的眼神;接待家屬時,聽到他們一聲聲發自肺腑的感謝……周長芝說,這是她最大的滿足,這也是對她、對她的敬老院最高的褒獎。
2015年8月,周長芝敬老院榮幸地被選為江蘇省首個“全國愛心護理工程抗戰老兵照護中心”,平均年齡91歲的16位抗戰老兵不僅獲得免費入住,敬老院準備了全套的生活用品,為他們購買了軍裝,組織觀看抗戰勝利七十周年閱兵式,并帶著他們觀看了徐州的大好河山。
敬老院里,誰都難以忘懷這十六位滿身雕刻著歷史斑痕的老兵們。員工們在每一次簡單的服務中從心底里敬重這些歷經磨難的老人。老兵們已經接近百歲,卻記憶深刻、思維清晰,說起話來有板有眼,特別是當他們向朋友訴說起親身經歷的戰爭場景時,目光里不時閃射出亮光。他們是歷史的見證人,是民族精神的寶貴財富。在周長芝看來,對抗戰老兵的呵護,就是對國家的愛。

周長芝一家在徐州也算得小康之家,丈夫韓正道在神華集團國華徐州發電有限公司任高級工程師,兒子在中國礦業大學讀研。自從周長芝踏上養老之路,沒有一天在23點前入睡。她對時間幾乎到了吝嗇的地步,在珍視分分秒秒中盡享工作的快樂,特別是假日也不能輕松地享受閑暇。她清晰地記得以前的某一個假期,如何與全家一起到北京登長城,到云南游麗江。如今修葺一新的云龍湖畔,再也尋覓不見他們一家的足跡。
周長芝七年的養老之路,感受最深的就是,踏上“養老事業”的那一刻,便是全部身心奉獻的開始。有一些同行,曾對養老事業充滿了憧憬,而面對接踵而來的壓力,卻猶豫了、退縮了,離身而去了。這時候,周長芝有過孤獨感;可當她看到身邊又有一批批朋友不斷地加入到這個行列中時,她又產生一種崇高的使命感,迫使她絲毫不敢懈怠,催促她不斷地學習、探索,破解橫亙于服務老人之路上的一道道難題。
今天,她“孝老愛親”的行動深深影響了她身邊的家人、親朋好友,以及許許多多素不相識的人,他們都成了“孝老愛親”的愛心志愿者和“百善孝為先,一個孝字家國安”的踐行者。
自從創辦敬老院那一刻,周長芝的丈夫沒說一句空話,不僅默默地把自己的工資卡交給她,同時,把雙休日和節假日也給了她。“高工”成了敬老院的“勤雜工”。三姐周長敏一直居住在上海帶孫子,看到小妹周長芝天天忙碌的身影,毅然和丈夫一起回到了徐州,分擔起敬老院的事務性工作;兒子韓兆宇如周長芝兒時一樣,把敬老院的老人當成了家人,把所有的獎學金、壓歲錢、勤工儉學的錢……全部花在了爺爺奶奶的身上;弟媳婦宗秀芳擔任著敬老院的炊事員,每天的早餐有粥、餛飩、面條、豆漿、牛奶、包子、油條、饅頭、蛋糕、面包等十多種花樣供老人隨意選擇,幾乎每一個老人入住敬老院后,都增加了體重。她冬天買毛襪、夏天買T恤,凡是來敬老院,手里總是拎著水果;侄女周新在揚州大學讀書,每逢假期回來,整天都在敬老院做義工。
在周長芝的影響下,百歲老人姜秀蘭的兒子,剛剛從藝術團退休,主動來到養老院組建了老年藝術團,現在每月都要到四個養老院巡回演出。
七年多來,為了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周長芝應邀到黨校、機關、大中小學校、部隊、社區、監獄、拘留所等多家單位作報告幾百場,以自身孝老愛親的經歷,傳承敬老美德,弘揚傳統文明。她還自費訂做了6500個印有“孝行徐州愛滿彭城”字樣的書包送給學生、5000個印有“自尊自重自強,互助互愛互信”字樣的書包發給市民。
除此之外,敬老院的院刊《孝行徐州愛滿彭城》期期增發,印了16000冊仍供不應求;10萬份《健康快樂歌謠》、10萬份《人人爭做道德模范書簽》,全部發到了社區、老人和大學生、志愿者手中。
駐徐部隊和敬老院結成了“共建單位”、戰士到敬老院開展了“認親活動”、學校的“愛心小天使”把愛灑滿了敬老院、全市的“愛心溫暖”大行動溫暖了敬老院、幾十家慈善團體把善舉送進了敬老院……敬老院的老人們樂得合不攏嘴。
周長芝超越血緣的孝老愛親的善舉感動了這座城市,感召著社會各界人士積極自覺地投入了公益事業。她的“孝老愛親”“孝行徐州”“孝行天下”的故事為這座有情有義的城市又增添了一抹溫情的暖色。
周長芝28年來先后資助貧困學子290人,為28個貧困家庭捐款,并將研究國家級、省級課題獲得的獎勵捐給了學校,用6個月的工資購買圖書捐給圖書館,自編自印3000冊《成人成才》書籍贈送學生。時至今日,她還在資助16位貧困學子,其中6位是孤兒。
周長芝先后獲得 “全國敬老之星”“中華孝親敬老之星”“全國最美養老院長”“全國敬老功臣模范院長”等榮譽;敬老院先后榮獲“敬老文明號”“誠信養老機構”“全國模范養老機構”“全國最佳養老機構”等殊榮。
2016年2月,周長芝受邀在中宣部舉辦的“最美家庭講好家訓”萬場巡講報告會上做典型發言。
2016年5月,周長芝榮獲“全國最美家庭”榮譽稱號。
前不久,103歲的老紅軍王定國得知周長芝辭去公職照顧這么多的老人,欣然給周長芝敬老院院刊題寫了“孝行徐州、愛滿彭城”的題詞。
2016年12月12日,是她的生日,讓她最感幸運的是,在這一天她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
日前,周長芝應邀接受了江蘇電視臺“德行天下”欄目的專訪,她那飽含著愛心的話語擲地有聲:“昨天,我曾向母親承諾:我一定照顧好這些老人;今天,我向社會承諾:活到老,就為天下父母服務到老!用畢生的心血——超越血緣,孝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