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老年報》 鄧燕玲
趙世珍:用企業家的思維做養老
· 《中國老年報》 鄧燕玲

第一次見到趙世珍是6月一個周五的晚上,她帶著3個年輕人到北京,利用周末休息時間參加一個關于老年人能力等級評估的培訓。對于這個機會,她很看重,“這是公益性的,收費很低,而且可以聽到很多權威的專家講課。”
華燈初上的王府井大街,在一個餐廳的門口,趙世珍停下來,掏出手機拍照:透明玻璃打造的后廚替代了傳統的接待臺,每一種食材、每位廚師的舉動一目了然。“我們回去也可以建一個這樣的廚房,老人們吃起飯來也放心。”
趙世珍是湖南省懷化市沅陵縣社會福利院的院長,這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但這兩個小細節卻讓人不由對她起了敬佩之情:境界決定高度。
一棟被茅草和墳塋包圍的普通木板房,60多位五保老人,每人每月9元錢的補貼遠遠不夠,賬上只有2000元現金……這就是1985年趙世珍走進沅陵縣社會福利院所要面對的,而最緊急的是:冬天快來了,老人們的過冬棉衣還沒有著落。
回憶起那時,趙世珍依舊感覺“非常有壓力”。“老人們吃不飽、穿不暖,我不能讓老人感到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都無法滿足。”即便在最困難的時候,到了夏天老人每天能吃到一塊免費的西瓜,“如果收費,老人就會忍嘴,他一忍嘴,心里的舒適程度就不一樣了。”這塊西瓜的背后,既有對老人細致入微的體貼,也暗藏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焦慮。
錢從哪來?為了給老人補充營養、改善生活,他們養豬、種菜,發展藥材加工、縫紉、美容等第三產業。
為了給福利院創收,趙世珍在每個日常中發掘機遇。一天早晨,看到匆匆上學的兒子在學校門口商店里買面包當早餐時,她茅塞頓開,當天就請面包師傅連夜做出了香噴噴的小面包。第二天,天蒙蒙亮,她帶著院里職工挑著面包到縣城各個學校叫賣,但一個都沒賣掉,原來人們擔心福利院的面包不衛生。趙世珍讓在縣城二中教書的丈夫楊光軍幫忙,請幾個學生家長來福利院參觀面包制作過程,家長們看后說:“趙院長,從明天起,我們就買你們做的面包。”從此,她每天清晨5點就趕往福利院做面包,6點半帶領職工叫賣,賣完后又趕回院里照顧老人。
漸漸的,老人實現了溫飽,接下來就是改善住的環境。上世紀90年代,為了給老人居住的紅晚樓加層擴建,趙世珍組織全院職工到老城廢墟的殘垣斷壁里拆磚撿瓦;在修建康樂園地時,光平整地基就得花費6萬元,為了省下這筆錢,趙世珍帶領9名女職工一鋤鋤挖,一擔擔挑,硬是將一座比兩層樓還高的山包搬掉了。
1993年修建老人飲食綜合樓,1995年修建老人住宅紅晚樓,1997年修建老人住宅金秋樓、老人療康復樓,1999年修建生產經營樓……福利院四周是山,每搞一項建設就要掘平一座山包,那十幾年,趙世珍帶領職工遷走100多座墳墓,搬掉5座山。
“一輩子都在做養老,您最深的體會是什么?”面對記者的問題,趙世珍說:“從心眼兒里愛老人,讓他們活得有尊嚴,就像對待自己的父母。”
身處國家級貧困縣,資金更傾向于投入產出比高的行業,養老自然排在后面,即便如今也有人質疑:在老人身上花那么多錢值嗎?所以,這簡單樸實的一句話絕非虛言,更是趙世珍30多年來的身體力行。
在老人們的眼里,趙世珍就是一位“孝女”。有一年秋天,孤寡老人楊巧云因患膽結石動手術,趙世珍不離左右,給老人送水、擦洗身子、接屎接尿,一連三天三夜沒有合眼。不知情的病人都對老人說:“你老好福氣,有這么個好閨女。”
對每一位離世的孤寡老人,趙世珍都按傳統習俗親手為老人洗遺體、穿壽衣,直至送上山安葬;每年清明,她和同事們總要上山為老人掃墓。
在趙世珍的眼里,讓老人活得有尊嚴,不僅是在他生前盡所能及幫他完成心愿,在他離去之后,還有一份真實的牽掛。
但對自己的母親,趙世珍卻深藏著愧疚。她從小失去了父愛,是母親賣油粑粑、炸燈盞窩把她養大成人,送她上學。1994年,70多歲的母親因高血壓并發腦溢血突然病故時,趙世珍正在長沙學習,當她匆匆趕回家時,母親已化為黃土,她在墳前哭了整整一天一夜。說到此處時,有些昏暗的燈光下,看不清趙世珍的眼角眉梢的變化,卻從她的聲音聽出了哽咽。
這種無法盡孝床前的遺憾,讓她想為老人做得更多:在規劃時,總是力求給老人最好的,遙控床的機芯是德國產的,醫療床上的墊子是防螨蟲的;發揮中醫專長,制定科學的食譜,以健康飲食和生活方式幫助老人延年益壽;成立“夕陽紅”木蘭隊,設立圖書室、琴棋書畫娛樂室、音樂電視室,使他們“老有所樂”;每年的節慶日、每一位老人的生日,趙世珍總要在食堂開設豐盛的晚餐,與老人們共度佳節,為老人們祝壽……老人們的平均壽命已由原來的70歲增加到現在的90歲以上,100歲老人有2名,其中1位孤寡老人達到了110歲高齡。
僅從外表看,你很難相信趙世珍今年已經64歲了,她熱情、充滿好奇與活力,身體里就像裝了一個小馬達,即便到了耳順之年,她依舊在學習,在尋求改變。用她的話來說,“想搞好福利院,就得轉換腦子、轉換思想。”而這,也讓她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福利院長。
2000年,趙世珍參加清華繼續教育學院在湖南的一個培訓班,接觸到了企業家圈子。這讓在機關事業單位下工作了幾十年的她對企業家、對經濟效益有了新的認識:“企業家是做事業,不是講排場、講客氣。”“企業會錢生錢,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得到了發展,人得到了服務。如果這個錢沒生錢,證明這灘水是死的,證明我們的工作沒發展。”
這也讓她更多的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福利院的發展,“福利院機構住床率不到一半,為什么在市場中發展不起來?只能通過改革,走市場化。”
2010年,國務院出臺政策,推行全國養老試點項目。趙世珍拿出了賬上的200多萬元,成功入選。“我為什么這么會跟進國務院政策?我在向企業家學習居安思危,怎么樣用現有的政策把福利院搞好,讓以后老人能住在福利院過更好的日子。”
這200多萬元是福利院經過幾十年積累的資金,之前已經連續四年放在賬上分文未動。“我一直在等,今年國家的政策應該給養老什么,怎么樣也要輪到我們。如果像其他福利院那樣,錢早用完了。”
集醫療、康復、康樂、療養為一體的養護大樓總投資達3200萬元,除了福利院的200萬元、發改委撥付的630萬元,趙世珍又借了500多萬元,還有1800萬元的缺口。“不少民營資金想進來,你外面欠著賬,受不了就用民營資金做。”但趙世珍不同意,”我面臨的是老年人群,既要做好市場效益,又要做好國家兜底五保老人和特困老人、高齡老人這塊的服務,突出公益性質。民營有錢,我們有政策,我會做起來的。”最終,她憑著在社會上以及民政領域良好的口碑籌到了這筆錢。
2016年,養護大樓正式啟用,趙世珍又把目光投入到醫養結合上。“我們和人民醫院對接,他們提供技術力量支持,服務設施建設我們自己完成。”對趙世珍而言,這將是她職業生涯的一個句號,“這幾年明顯感覺身體跟不上了,做完醫養結合我就退了,回福利院接著研究食療,幫老人們延年益壽。”她依舊無法與自己奮斗了一輩子的養老事業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