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何惠燕++宋蓉蓉


摘要:
本文對影響織物透濕性吸濕法測試結果的因素:儀器的溫度、濕度、風速、干燥劑、人員操作手法等進行了研究分析,通過對做出的一些實驗數據分析發現,不同的儀器,不同的干燥劑,不同的風速都會對結果產生影響,其中風速和稱重操作方法影響最大,特別是稱重操作方法。
關鍵詞:織物;透濕性;吸濕法;影響因素
1 試驗
1.1 試驗方法
根據GB/T 12704.1—2009《紡織品 織物透濕性試驗方法 第1部分:吸濕法 》進行試驗操作。
1.2 儀器和用具
YG601-I/II型寧波紡儀透濕儀、YG601-H型寧波紡儀透濕儀、透濕杯及附件、電子天平、烘箱、干燥劑(無水氯化鈣)、標準篩、干燥器。
2 數據分析
2.1 溫度、濕度、風速的控制
標準GB/T 12704.1—2009中試驗條件a規定的實驗條件為:溫度(38±2)℃,濕度(90±2)%,
風速0.3m/s~0.5m/s。試驗用兩臺透濕儀于2016年8月進行外部計量檢定,各項參數均符合標準要求。為了保證溫度、濕度和風速不發生偏移,需要實時進行監控。每次測試前要用經計量合格的溫濕度計和風速計進行調試監控,如果發現設定的參數和實際監控的偏差超出允許偏差范圍的,則進行儀器參數修正。
2.2 干燥劑的比較
(1) 選取3家不同廠家生產的干燥劑(無水氯化鈣)進行試驗,測試3種干燥劑測試1小時后的吸濕率。試驗結果見表1。
(2)在同一試驗條件下,選用3家干燥劑(無水氯化鈣)進行樣品透濕性試驗,試驗結果見表2。
A廠和B廠的無水氯化鈣的顆料相比C廠的小一點,C廠的顆料是最大,顆粒直徑都在標準的范圍0.63mm~2.5mm之內,A廠和B廠是分析純,C廠的是化學純。由表1和表2可見,不同廠家干燥劑的吸濕效果還是有差異的,A廠和C廠的干燥劑吸濕效果比較好,B廠的吸濕效果比較差。
2.3 風速的比較
標準GB/T 12704.1—2009中要求風速范圍是:0.3m/s~0.5m/s,分別對0.3m/s和0.5m/s兩個風速進行了比較,試驗結果見表3。
由表3可見,不同的風速對結果的影響還是挺大的,雖然都是在標準范圍內,但是最大風速和最小風速還是存在有差異。
1.3.4 儀器的比較
采用兩臺透濕儀測試試樣的透濕率,試驗結果見表4。
由表4可見,采用兩臺透濕儀測試試樣的透濕結果比較接近。
1.3.5 人員操作的比較
兩人按照同一操作手法進行操作,得出的透濕結果見表5。
由表5可見,不同人員按照同一手法進行操作,透濕測試結果的差異不大。
1.3.6 稱重操作方法的比較
標準GB/T 12704.1—2009要求樣品平衡1h,取出放干燥器冷卻30min,稱重再測試1h,冷卻再稱重,然后通過測試1h后與平衡1h后的質量差值來計算最終的透濕量。其中平衡稱重后需輕微振動杯中的干燥劑,使其上下混合,避免長時間使用上層干燥劑使其干燥效果減弱。為了驗證杯中干燥劑是否上下混合,分別用相同的5塊面料用不同振動方式進行試驗,同時加測了平衡1h后的透濕量來作為評估后面測試1h透濕量變化的參考,結果見表6和表7。
由表6可見,干燥劑在平衡冷卻前輕微振動,這時干燥劑還沒有完全凝固結塊,振動能使杯中上下干燥劑混合得更充分,對于后面1h的測試,干燥劑的吸濕效果更好,樣品的透濕結果相對會高很多。
由表7可見,干燥劑在平衡冷卻稱重后再輕微振動,這時杯中表層的干燥劑已完全凝固,
輕振動是沒法令杯內干燥劑上下混合的,這時測試后1h吸濕量和平衡前的吸濕量是差不多的,也就說,平衡1h樣品的吸濕量幾乎已達到飽和狀態。只有用力振動才能使表層干燥劑裂開,表層裂開成塊狀的干燥劑很容易會碰到樣品,如果力度掌握不好,上下層干燥劑的混合效果也不好,后面1h測試時干燥劑的干燥效果就會減弱,吸濕量變化效果也不明顯,樣品的透濕結果相對會偏低。
不同的振動方式會使結果差異變得非常大。表6中的操作更穩定,能確保干燥劑上下混合得
更充分,表7中的操作會因人而異,不是太好掌握,不能確保最大化地發揮干燥劑的干燥作用。
3 結論
綜合以上的數據分析比較,儀器、人員、干燥劑、風速、稱重操作方法都會對結果產生影響,其中儀器和人員在可控情況下影響相對較小;風速和稱重操作方法影響較大,特別是稱重操作方法。所以做透濕測試之前,需要選擇合適的干燥劑,保證儀器正常校準,一旦風速選定之后,規范操作人員的稱重操作方法非常重要,是影響最終測試結果的關鍵因素。
(作者單位:佛山中紡聯檢驗技術服務有限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