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淇
10月16日上午,農業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農業產業扶貧有關情況。農業部發展計劃司副司長劉北樺、四川省農業廳副廳長涂建華、河北省平泉市人民政府市長曹佐金出席并答記者問。劉北樺介紹,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部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產業扶貧的重要思想,把農業產業扶貧作為優化農業供給結構、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舉措,作為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大事要事,調動全國農業系統力量務實推進,取得了積極進展。
貧困農民腰包鼓起來了
“貧困地區多樣化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后發優勢,貧困農民腰包逐漸鼓起來了。2013-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年均實際增長10.7%,其中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收入是2012年的1.52倍、2010年的2倍,今年上半年繼續保持較好增長勢頭。以農業部定點扶貧縣湖北恩施來鳳縣為例,2016年農民收入比2012年增長89.5%。” 劉北樺介紹,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農業部產業指導、政策扶持、市場引領、龍頭培育、科技幫扶、典型引路等六方面舉措。
在產業指導上,農業部加強頂層設計,幫助貧困地區轉變發展理念、明確重點任務。在聯合八部委印發《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的同時,組織22個扶貧任務重的省份、832個貧困縣編制完成產業精準扶貧規劃,分區域指導貧困地區編制產業規劃或實施方案。
為了讓貧困群眾真正感到幫扶溫暖,中央專門出臺了支持貧困縣統籌使用財政涉農資金政策,農業部在項目資金支持、一二三產業融合、一村一品示范創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相關文件中明確向貧困地區傾斜。各地也圍繞資金整合、主體培育、金融扶持、保險服務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操作性強的政策舉措。
針對貧困地區農產品賣難問題,農業部組織各農業生產主體參加展銷活動,支持各地打造特色優勢品牌,發展電子商務。以第十四屆、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期間舉辦的產業扶貧專題展為例,組織80多個貧困縣、200多家企業參展,現場貿易額超過5億元。曾經藏在深山人未識的優質農產品,如今已經走出貧困山區進入千家萬戶。
在龍頭培育方面,截至2016年底,22個扶貧任務重的省份已發展農業龍頭企業8.5萬家;全國758個貧困縣(不含西藏)發展農民合作社44.2萬家,帶動1500多萬戶農戶;農業部100個樣本貧困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接帶動貧困人口覆蓋度達到49.8%。
此外,農業部利用自身技術優勢,開展科技幫扶,提高支撐保障水平。在7個重點貧困地區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試點。近幾年,每年都有60多人在貧困地區掛職幫扶,今年又從部屬事業單位選派28名處級干部到環京津28個貧困縣,開展技術指導,提高產業扶貧水平。
農民搞產業最講眼見為實。農業部在全國層面遴選了10多個產業扶貧優秀范例,并會同國務院扶貧辦舉辦了12期產業扶貧現場觀摩,現場培訓700多個貧困縣的負責同志。
特色產業脫貧:避免盲目跟風
目前一些地方在產業發展上存在著同質競爭、產品賣難等現象,貧困地區該如何選擇特色產業推進脫貧?劉北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在產業發展上,貧困地區應避免盲目跟風、一哄而上、包辦替代、一廂情愿、重生產輕市場、重數量輕質量等問題。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是脫貧的主要依托。貧困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氣候條件獨特,發展特色產業潛力巨大。” 劉北樺介紹,為了提高貧困地區在產業選擇時的精準度,農業部遴選了13個發揮比較優勢、科學選擇產業、生產適銷對路農產品的典型范例。劉北樺認為,貧困地區選準特色產業應該突出四個方面。
一是突出特色選產業。緊扣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選擇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向特色要競爭力,向特色要生產力,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人精我強”。
二是突出市場選產業。堅持市場引導,注重研究市場,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變化,調優、調高、調精農產品生產,擴大中高端供給,提高農產品供給的質量和效率,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三是突出綠色選產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走出一條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的脫貧致富道路。同時,立足資源環境承載力,科學編制產業發展規劃,堅決不選破壞資源和環境的產業,堅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四是突出融合選產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著力推進精深加工,打造特色優勢品牌,延長產業鏈價值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貧困群眾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
精準扶貧:搞縮小版“大水漫灌”不可取
有媒體指出,一些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欣欣向榮,但是與貧困戶的聯系不夠緊密,導致產業發展比較好,貧困戶卻沒有脫貧。針對這一問題,劉北樺表示,貧困地區發展產業,重點不在于增加多少產值、帶來多少稅收,而是要讓產業發展效益真正落到貧困戶身上。有的貧困地區,不管貧困戶愿不愿意、會不會,都發幾顆苗、幾只雞,看上去精準,實際上是搞縮小版的大水漫灌,不僅浪費了扶貧資源,還耽擱了脫貧致富,這不可取。
劉北樺介紹,近幾年農業部主要采取了三個方面的措施來促進產業與貧困戶的精準對接。在規劃指導方面,明確要求各地要圍繞精準到村到戶到人要求,科學確定產業,精準設計項目,明確帶動主體,精準對接貧困村、貧困戶,確保產業對人、人對產業,實現幫扶資源有效整合。
在利益機制方面,農業部提出把貧困戶精準受益作為扶持產業發展的規定任務,作為國家對企業投資的前置條件。總結推廣了股份合作、訂單幫扶、生產托管等幫扶模式,創新出資產收益扶貧、保底分紅、二次分配等成功經驗做法。
在范例推廣方面,農業部會同各地農業部門總結了200多個立得住、叫得響、推得開的產業扶貧范例,通過范例總結、現場觀摩等形式,貧困縣學習借鑒了全國各地在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創新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如在陜西洛川的蘋果產業發展中,形成了經營主體帶動型、農業園區吸納型、互助合作扶持型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目前,洛川蘋果種植面積覆蓋全縣95%以上的農戶,全縣農民收入的95%來源于蘋果產業。
建一個龍頭興一項產業
針對媒體提出的如何壯大貧困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脫貧致富帶頭人的問題,劉北樺表示,沒有龍頭就沒有市場,就沒有價值鏈。建一個龍頭,目的就是為了興一項產業,富一方農民。
據了解,針對新型經營主體、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農業部采取了一系列培育措施。從2014年開始,農業部聯合財政部啟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重點面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干、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和農村創業青年,開展農業全產業鏈培訓,促進農民創業興業。
近幾年,農業部大力支持貧困地區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支持創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提升規范化發展水平;積極牽線搭橋,幫助引進適合貧困地區生產實際的企業;2016年,組織8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西藏簽訂合作協議9.42億元。同年,又將農業部、中組部共同開展的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范培訓調整為主要面向貧困地區實施,舉辦示范培訓班177期,在貧困地區遴選1.77萬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和農民合作社負責人到農業部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學習交流。
此外,農業部還積極引導和鼓勵返鄉農民工、中高等院校畢業生、退役士兵等人員,帶領貧困戶開發農村特色資源,發展特色農業,實現脫貧致富。
地方成功經驗可借鑒
四川省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涂建華在回答記者關于四川產業扶貧工作的亮點時表示,四川省始終堅持把培育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以實現穩定脫貧為核心,切實提升貧困群眾自我“造血”能力。
據了解,到2020年底,四川省力爭通過發展農業產業使173.73萬貧困人口脫貧,占全省脫貧人口目標的49.65%,目前已有69.1萬貧困人口依靠農業產業脫貧。
涂建華介紹,為解決貧困地區農業基礎薄弱問題,四川省堅持把建基地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發揮產業帶動效應;為解決貧困地區農產品附加值低問題,四川省堅持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為提升產業效益的重要抓手,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為解決貧困地區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的問題,四川堅持把品牌建設作為產業扶貧的關鍵引領,把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推向市場;為解決產業發展對接市場需求問題,四川堅持把主體培育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措施,總結推廣“托養寄養”“借羊還羊”等“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實行股份合作、保底分紅、二次返利等成功做法。
河北省平泉市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曹佐金向記者介紹,近幾年,平泉市在產業扶貧設計上做到了“三個準”,即選準產業、找準瓶頸、定準機制,平泉選擇了該市最成熟的食用菌、設施蔬菜兩大產業,讓貧困戶與產業、園區、合作社、企業間建立穩定利益聯結機制;在產業扶貧模式上創設了 “零成本”投入、“零風險”經營、“零距離”就業的“三零”模式,貧困戶享受到更加實惠方便的脫貧機會;在產業扶貧資金上,平泉市創建了“政銀企戶保”融資平臺,為每個貧困戶提供5萬元小額貸款。2012年以來,平泉市累計實現93個貧困村出列、8.5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8.1%下降到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