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友
來到著名的畫里鄉村皖南黃山地區旅游,滿目蒼翠的青山綠水和厚重的徽文化舉目皆景,令人流連忘返。隨便走進一家食肆,游客總不忘點上臭鱖魚、毛豆腐等經典徽菜,卻鮮知一道藏在深閨無人識的山珍極品——皖南石斑魚,更會令“饕餮客”饞涎欲滴。這種魚為皖南特產,長約二三寸,通體灰黑,數道斑紋繞身,腹銀白,魚肉鮮嫩味美。據《黃山志》載:因其嘴唇發達可啄食雨水沖刷到溪流中及河澗邊密布的甘草等中草藥根須,且終生生長在皖南群山間冷幽清冽的山澗中,其魚肉帶有明顯的鮮甜滋補草藥味,因此又被稱為“冷水魚”。隨著黃山地區生態環境質量提升行動如火如荼,伴隨著禁漁全方位覆蓋,“流動精靈”種群密度得到空前恢復,但美味的石斑魚市場鮮見,漸成遙遠的記憶。
初秋一日,驅車駛入著名的人文圣地黟縣西遞景區,高聳入云的靄峰山下靜臥著一座粉墻黛瓦的小村落,名曰靄峰村。環抱小村的群山盡皆古木參天,相傳唐代大詩人李白游玩此地時曾留下“磨盡石嶺墨,潯陽釣赤魚,靄峰尖似筆,堪畫不堪書”的千古絕唱。
村中,一條玉帶般的靄水河一路歡歌奔騰而下,四季流淌著一個個古老而神奇的美麗傳說,為小山村平添了幾分靈動秀美。幽冷的靄水河清澈見底,岸邊幾個小童執桿專注垂釣。河床底部密集生滿一層逆流嬉戲活力無限的小魚叫皖南石斑魚,或攢堆集群啄食,或動輒調皮地翻下白肚皮排成長隊沖浪激流。石斑魚為光唇魚一種,魚軀干兩側各有六至八條黑紋,垂直黑條紋中央有較黑的色素塊。在皖南和浙西山區流動的活水溪澗、淺灘加深潭且四季常溫在5℃~12℃的小水系環境中,最適合這種野生魚生長。它們常棲息于礫石底急流漩渦處,便于在陰暗石塊縫隙間覓食結群。終年生活在冷水中的魚兒以野生藻類、水草為主食,故個頭長不大,最大個體200克左右,平均個體重量為20到30克。相反,如果在河流平緩之處淤泥厚重,則不見這類魚兒蹤影。溪魚疊人影,野趣兀自生,成為皖南一抹奇特風景。
在西遞,在黃山,無論是巍峨疊嶂的群山上,還是陰暗潮濕的潺潺溪流邊,都密集生長著成片粗壯的野生甘草、七葉一枝花、祁術、白芨、黃連等名貴天然中藥材。黃山境內中藥資源豐富,天然中藥材品種多達895種,堪稱“安徽省天然藥庫”。這些中藥佳品有的喜在溪流邊潮濕環境生長,在雨水激流沖刷中粗壯胡須根莖外露,石斑魚憑借發達的嘴唇啄食。更何況如黛山峰上生長著數不清的草藥,草根常年經水浸潤,藥汁滲在水里,流入溪澗成為藥浴的魚兒享用不盡的健身飲品,正是大自然的鐘愛造化才使這道美味河鮮具備了與眾不同的獨特品質。西遞鎮靄峰村里的農家樂主,剛收有頑童從小河里釣來的石斑魚,取10余條鮮活小魚不用去磷,簡單清除內臟,腌漬5分鐘下鍋煎炸,一道最原汁原味的椒鹽石斑魚立馬將游客的味蕾挑逗到極限。紅燒更簡單,少許豆瓣醬、姜絲蔥花作料燜燒15分鐘便出鍋裝盤,若放在陶制小鍋中用木炭爐子加溫煮燉,香汁沸騰間,令人垂涎的濃烈魚香味迅速在空氣中彌漫開,俯身深嗅下便已身心陶醉。來一小塊魚肉輕嘬入口,肉質滑嫩醇香綿軟入口即化,細細品之魚肉略帶清新復合型草藥味,細嚼慢咽間味蕾快感起舞妙不可言,魚刺魚頭盡皆下肚,就連魚湯也被食客泡飯,風卷殘云般吃個底朝天。
據靄峰村村主任詹民介紹,上世紀70年代,當地山民一天能捕到這種小魚50多斤。隨著當地旅游業的繁榮,農家樂對這道奇美河鮮需求旺盛,收購價2010年之前就達到80元一斤,一盤10多條河鮮賣到近百元。于是一些山民受利益驅動毀滅性炸魚藥魚,常把河底荼毒得白花花一片,令人觸目驚心。可令人稱奇的是,一場山洪過后,石斑魚又奇跡般復蘇游滿河底。詹民認為,石斑魚是皖南土著魚類,即便夏天山洪暴發激流滾滾也沖不走這些繁殖能力強、悉數躲進石洞中的魚兒。而且也許是長年飲泡中草藥而免疫能力奇高的緣故,導致石斑魚抗侵害能力更強。雖然石斑魚非國家保護性珍稀野生魚類,但它的存在是生態優劣“晴雨表”,而今包括靄峰村在內的黟縣全域全年禁漁,村民自發組織禁漁隊日夜看守,村民捕魚只可用植物型餌料垂釣,不得用化學品餌料撒窩,更不可網捕,以讓水中生態可持續。一旦發現不軌者除扭送相關部門處置外,村規民約還要對其追加處罰,偷魚者須義務參加清理河道、栽植公益林、治安巡邏隊等滿10個工作日。由于此魚喜堿性水,靄峰村村規還約定小河沿線村民嚴禁潑灑廚余垃圾,不得在沿岸洗滌炊具衣物,以避免含磷污染物進入水體增加河流自凈負擔。在皖南大山里,嚴苛的村規民約的效力有時甚至比法律管用。屢屢犯規者無不顏面大跌,一家老小在父老鄉親們面前是抬不起頭的!
與黟縣接壤的中國第一狀元縣休寧縣境內直插云霄的六股尖,是安徽省第三大水系新安江源頭,也是富春江、錢塘江發源地。休寧縣自2013年起在全縣集中配送低殘留的生物農藥基礎上,實行全域禁漁,倡導群眾不用除草劑和有磷洗滌物。板橋鄉境內21公里長的沂源河全年禁漁更為苛刻,即便土著鄉民垂釣也須在河魚產卵期之外。通過幾年的高壓禁漁和全域環境整治,如今板橋鄉生態環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潺潺流淌清澈見底的沂源河河床上,密密麻麻地覆蓋著一層石斑魚,絕佳生態令許多江浙游客嘆為觀止。在護漁隊員監督下,每天限量20名游客在河邊石欄上執釣,漁獲每人不得超10條,游客享受釣樂野趣后可將河魚拿到漁家樂中烹制享用。始建于宋代的休寧溪口鎮祖源村建在海拔685米的插角尖山腰上,粉墻黛瓦的古典徽派民居鑲嵌在茂林翠竹間,縹緲云霧映襯下宛如人間仙境。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環繞整個村子嘩嘩流淌,成群的石斑魚在水里愜意地游來游去。在一個小石橋下,一大群肥碩的石斑魚集群逆流戲水,這些石斑魚個頭很大每條足有100多克,筆者近5年間多次造訪皖南山水,頭一次見到如此肥壯的石斑魚。祖源村黨支部書記項祥年認為,這完全得益于禁漁功勞,休寧禁漁4年來全域覆蓋不落下一個旮旯,使境內大小河流野生魚類資源得以休養生息,才出現了“小橋流水人家,魚蝦驚躍竹排”的絕佳生態美景。
告別皖南的高鐵上,回味黟縣有幸品嘗到的石斑魚,吞咽饞涎間生出奇思妙想:休寧籍狀元數量居全國之首,新中國70多位皖籍院士中,休寧籍就占6位。一個山區小縣,何以誕生這么多棟梁之材呢?恐怕不僅是因休寧貼近儒教圣地“程朱闕里”的古篁墩村,又與朱熹桑梓婺源為鄰而飽受文韜熏染之故,也許還有重要一點,那就是吃了不少健腦益智的石斑魚,方使他們擁有睿智的大腦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