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顧 良 代振強 于澤孺
大學科技園技術成果產業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劉 穎1顧 良2代振強3于澤孺4
大學科技成果產業化是實現科技創新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高校科技創新驅動、服務地方經濟的有效途徑。本文運用比較分析方法研究了中美兩所大學技術成果產業化方式的差異性,分析了我國大學科技園科技成果產業化過程中存在的管理體制不健全、科技管理人員對科技產品市場規律缺乏了解等問題,并對此提出了加強高校科技管理體制創新,提高大學科技園的技術成果產業化水平等相關對策與建議。
大學科技園 技術成果 產業化
大學科技園的技術成果產業化對提高社會技術創新水平,提升企業產品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大力推進大學科技園的技術成果產業化對大學的發展與區域產業的經濟活力提升也十分必要。目前,我國許多大學科技產業園的技術成果產業化率還普遍較低,與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水平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
大學科技園科技成果產業化是對來自于大學科技產業園的產品研發、科技成果推廣等的市場化過程。在我國大學科技園的技術成果產業化的過程中,各地大學科技園的技術成果產業化的建設時間、運行管理模式、資金來源、產業化實施企業管理、對大學科技園的技術成果需求目的、投融資管理機制以及產業化觀念也存在不同。不同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方式,其實施效果也大不相同。科學技術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加快技術成果產業化也是世界各國科技競技的大趨勢,我國與美國大學科技園的技術成果產業化的方式存在差異(見表1)。
1.高校科研成果管理體制不夠健全。一是我國許多大學現在主要以國家及各級政府項目的形式獲得科研資金,研究人員在研究過程中受到工作時間、調查研究條件等限制,自身較少深入實地進行研究,一些研究成果缺乏實踐檢驗甚至難以適應市場需求。二是由于過于追求成果產出率,沒有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推陳出新,成果的應用價值不高。三是科研評價體系不完善。科技成果評價系統忽略其社會服務功能,主要推崇研究者的縱向課題數量等,從而導致評價系統對成果產業化支持乏力、科研人員不能對科技成果作出合理的處置等問題,都成為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障礙。

表1 中美兩國大學科技園科技成果產業化對比
2.中小企業的技術成果需求目標不夠明確。高校技術成果產業化為高新技術產品,必須是在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開發等方面全部符合要求。目前,一大批中小企業技術力量薄弱、投資資金缺乏,偏重于投資小、回籠資金快、利潤豐厚的項目,忽視技術投資。大學科技園的技術成果技術水平高、市場潛力大,而很多中小型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需求目標不明確,許多已經成熟的、有市場潛力的先進技術沒有實現校企對接。
3.高校科技管理人員對知識產品市場運行規律缺乏了解。對于社會的需求要搞好市場調研,這是實現技術成果產業化的重要一環。一些高校、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不注重對市場信息的收集和研究,據調查,約64%的研究人員認為其對相關科學技術和市場有一定了解,36%的研究人員認為只是對市場有一般認識。從第一類市場渠道了解的研究人員中,通過一些流行的媒體(如報紙、雜志、電視等)的占50%,通過網絡查詢的占26%,而使用專業市場調查的研究人員只有4%。
4.技術成果產業化投資機制不健全。根據我國目前的投資機制,在研究領域確定、科研經費使用、生產領域市場化運作缺乏資本投資支持,這是制約技術與經濟結合的主要因素。由于科技成果產業化具有長期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技術成果產業化的項目主體經常無法從正規渠道獲得商業金融支持,僅僅靠政府的單邊投資遠遠不夠,要積極研究引入風險基金的可能性,調動社會資本來支持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
1.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產業化獎勵機制。大學科研工作者一般都是行業內的專家,他們往往更傾向于科學技術領域的前沿和創新的研究,而忽略了對科學技術成果的實用性。科學研究的核心不完全是追求先進技術,而是以商品化、市場化為目的。因此,只有轉變觀念,促進學院研究人員的全面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勵機制,對科技成果的科學價值體現至關重要。
2.加強高校科技管理體制創新。隨著社會各領域的發展與創新,提高大學的認證方式以及授課質量,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并努力調整社會、大學、個人三方面協調發展需要的相關政策,完善大學科技園科技體制建設。特別相對于較低的輸出和轉換時間來說,如何使科學技術成果得到有力的支持,只有人財物的充分保障,才是決定技術成果能否成功產業化的關鍵因素。
3.加強對企業的科技服務工作與合作對接。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做好入園企業的服務工作。在科技園區內,高校入園的服務工作有很多做的不到位。如代辦注冊、稅務登記代理等來幫助高科技企業成立,通過提供品質的服務以改善入駐成功率,努力讓科學技術的發展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二是形成高校、企業、政府合作模式。科學技術成果技術產業化不僅是高校的責任,同時也有企業及政府的責任。政府對科學技術人員進行主要經濟投資,也是政府通過政策來推動校企緊密合作、推動科研機構和企業的科研技術產業化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三者最終找到一種適合的合作模式,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4.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健全的風險投資機制可以助力大學科技園的技術成果產業化,美國有很多大學的高科技公司在研發過程中是通過風險投資獲得幫助。但是,在國內以獲得風險投資而成功轉型的科技成果僅占所有科技成果的23%,可見我國現如今風險投資機制還不夠成熟。一是我國許多大學的科技產業收益效果不理想,其巨大的經濟開發前景和發展潛力可促使國家對這些科技項目進行目標投資并形成產業化。通過國家政策扶持引導實體公司開發利用高校科技成果,引導科技自主研發的風險籌資基金給高校。二是為了鼓勵投資公司以及上市公司對大學科技園進行風險投資,政府有關部門應制定相關政策,以利于打造企業對高校靈活的投資方式和退出機制。三是高校需要建立相關科學技術發展創業基金,創建自己的試驗基地,選擇一些成熟的科技成果實現科學技術成果產業化,在服務經濟的同時帶動高校的科技創新。

注:本文系2015遼寧教育科研管理智庫項目《風險投資機制下的大學科技園技術轉移模式研究》(項目編號:ZK2015078)
(作者單位:1.2.沈陽建筑大學商學院;3.中建八局東北分公司;4.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司 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