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長林
(陜西省氣象干部培訓學院,西安 710016)
仿真教學法在氣象教育培訓中的探索及研究
董長林
(陜西省氣象干部培訓學院,西安 710016)
隨著教育培訓理念的發展,現代教育培訓法在我國職業教育培訓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其中仿真教學法由于注重理論和實踐的高度融合,受到各行業的推崇。結合已有的培訓研究成果以及氣象部門仿真教學法在職業教育培訓中的實際應用,設計了仿真教學法在氣象教育培訓中的培訓模型,并進一步分析設計了地面綜合氣象觀測仿真培訓模式和流程,為仿真教學法在氣象部門職工教育培訓中的推廣應用提供借鑒作用。
仿真教學;探索;研究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體量規模愈來愈大,傳統產業占比仍然較大,質量和效益與發達國家相比較還很落后,因此,創新經濟技術手段和方法是全社會各行業面臨的核心問題。氣象部門也不例外,氣象現代化建設內容和技術不斷推進,大量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手段加快推進應用,從而對氣象人才隊伍的建設提出了高要求,尤其是個人的創新及業務綜合能力面臨嚴峻的挑戰。而學歷教育對人才隊伍的補充遠不能滿足事業的發展,通過職工的再培訓提升氣象人才隊伍的整體能力是氣象部門面臨的新挑戰。因此,加快研究、推進新的培訓理念、新的培訓方法在氣象職工培訓中的應用是氣象培訓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問題。近年來,氣象部門在構建培訓體系建設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索創新新的成人教育培訓方法,研究、應用了很多新型教學法,如案例、翻轉課堂、情景、仿真、體驗式教學法等[1-2]。其中,仿真教學法因理論和實踐結合緊密、課堂教學組織靈活、實踐教學貼近業務崗位任務而受到推崇。為了加快推進此類教學法的研究應用進程,結合已有的培訓研究成果和經驗[1,3],設計了仿真教學法在氣象教育培訓中的培訓模型,并結合地面綜合氣象觀測員培訓要求構建出地面綜合氣象觀測仿真培訓模式和流程。
在職業教育培訓中,仿真教學法主要是以職業崗位為背景,按照職業崗位的目標要求,以實訓基地為實踐平臺,通過有組織、有計劃、可操作的培訓課程模擬實戰,幫助受培訓者學習和鞏固有關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培養崗位基本技能、實際操作能力、創新能力、新技術學習能力及知識應用的更新能力。仿真教學法以模擬實踐引領理論研究,實踐經驗反思理論建構,縮短理論與實踐教學兩個課堂的距離,實現教學的最大融合。它可為受培訓者返回業務崗位主動探究、自主反思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4]。
2.1.1 崗位原則 氣象教育培訓仿真教學模型的建立要以氣象部門各種實際業務崗位需求作為實踐教學的場景,以崗位職責必需(崗位必備)的專業知識、業務技能、綜合應用能力作為實踐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與崗位目標緊密結合,注重引導學員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提升學員動手實操能力,以期達到培訓目的。
2.1.2 可推廣原則 培訓模型設計應遵循通用性原則,通過在一個(或多個)專業的實踐運用仿真教學,分析此種教學法在氣象教育培訓中的個性和共性,凝練出這種培訓法的共性,從而加以推廣應用,實現培訓方法資源共享,提高培訓效率。
2.1.3 操作性原則 一個設計科學、規范、實用的培訓模型,目的是要實踐運用。所以,培訓模型在用于具體業務培訓時應注重指導性和應用適應性,著力強化可操作性、實用性及靈活性,拓寬培訓的針對性和延展性。仿真教學法在注重理論教學的同時,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根據仿真教學法的核心內涵,在氣象教育培訓中應按照專業分類、具體崗位要求來開展仿真教學,一是緊密結合崗位實際業務流程、內容及目標要求設計建設仿真實習教學平臺,二是在實習平臺的基礎上,對教學大綱、教學組織、教師團隊、培訓對象四者之間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和選擇,從而實現仿真教學的目的[5]。依據設計原則,參考已有的相關研究[6],并結合氣象教育培訓工作中的實踐經驗,設計了氣象仿真教學法培訓模型,模型包含了實訓基地、崗位任務培訓大綱、實踐教師隊伍、參訓學員及課堂教學組織五個要素維度,簡稱二層五維模型,即2-5型。模型構成如圖1所示。在這個模型中,以實訓基地為支撐,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將崗位任務培訓大綱、課堂教學組織、實踐教師及參訓學員等整合,以氣象部門實際業務崗位為背景要求構建一個仿真的教學環境。模型中,實訓基地是基礎,培訓大綱、教師、學員是核心,通過教學組織實現業務崗位工作的仿真再現,模型為學員提供一個理論學習、業務技能訓練、綜合能力培養與鍛煉的立體化實踐情景,可實現仿真教學在氣象教育培訓工作中的推廣應用。

圖1 氣象教育培訓仿真教學模型
地面綜合氣象觀測培訓是針對從事地面觀測的業務人員開展的,以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和業務水平為導向,注重實踐操作,著力培養基層觀測業務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崗位實踐能力。參考相關研究[7-8],結合地面綜合氣象觀測培訓實際需要,應用氣象教育培訓仿真教學模型進一步設計了地面綜合氣象觀測仿真教學培訓模式(見圖2)。該模式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按照地面綜合氣象觀測實際業務等的需要,建設地面綜合氣象觀測仿真實習平臺,通過該平臺為學員創建一個接近或完全模擬實際崗位工作的環境而不是培訓環境;第二層次是在地面綜合氣象觀測仿真實習平臺的基礎上,對地面氣象觀測崗位教學大綱、教學組織、教師團隊、參訓學員四者之間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第3層是根據具體的地面綜合氣象觀測培訓要求,分別對教學大綱、教學組織、教師團隊、培訓對象進行進一步明確、細化和選擇。從培訓內容、培訓課程、培訓目標及考核指標四個方面對地面氣象觀測崗位培訓大綱進行細化;參訓學員則按照業務管理、上崗、級別(如初、中、高)及師資進行分類;師資隊伍建設由業內專家、業務一線技術人員、教授專家、技能競賽高手及培訓專職教師構成;教學組織由崗位任務實踐模塊、實踐手冊,教師指導分組實踐仿真崗位情景構建再現及總結點評、評價反饋等組成。

圖2 地面綜合氣象觀測仿真培訓模式
近年來,為了提高基層地面氣象觀測人員的業務技能,熟悉自動觀測站的業務流程,全面承擔崗位上的各項任務,提升綜合保障能力,氣象部門加大了地面觀測人員的培訓。基于地面綜合氣象觀測仿真培訓模式,結合已有的培訓成果[9]和經驗,提出了地面綜合氣象觀測人員培訓模式流程,如圖3所示。在這個培訓流程中,明確了培訓是針對地面綜合氣象觀測崗位需求分析來進行的,按照需求引導培訓方向的原則,從崗位需求分析開始選定知識模塊和對象,按照三層架構模式構建地面綜合氣象觀測仿真教學培訓模式,以該模式為指導展開仿真教學,最后根據教學效果來不斷的修訂和完善教學模式,為改進和豐富地面綜合氣象觀測仿真教學模式積累經驗,這是一個循環過程,最終實現依照地面綜合觀測崗位任務引導培訓的方針。

圖3 地面綜合氣象觀測仿真培訓流程
近幾年,仿真教學法在全國各行業職工培訓中如火如荼展開,尤其在注重實踐應用的行業部門培訓中推進較快,如司法、汽車維護維修、機械制造、軍事新武器應用等。氣象部門也及時在職工培訓中引進推廣這種教學法,在地面綜合氣象觀測員、人工影響天氣高炮(火箭)手培訓中進行了有效的嘗試。陜西省氣象干部培訓學院也開展了地面綜合觀測仿真教學的環境建設,并開展了二期地面綜合觀測的仿真教學培訓,學員在培訓中感受到與實際工作崗位一樣的環境設施,給學員提供一個“真實”的、看得見的崗位,取得了一定的實效。仿真教學培訓極大地縮短了理論和實踐的距離,提升了培訓效果,改變了理論和實踐相脫節的局面,也為今后在其它業務崗位開展仿真教學法起到了探索作用。
利用現代培訓理念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是教育培訓改革和發展的主旋律。新技術的快速應用尤其是互聯網+戰略在我國的大力推進,學習方法和途徑已不再局限于按照傳統的方式獲取,新媒體的融合應用已經不可阻擋,每個人只有具備了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為了順應時代需求,成人教育培訓法加快改革與應用已勢不可當。結合已有的培訓研究成果以及氣象部門仿真教學法在職業教育培訓中的實際應用,設計了仿真教學法在氣象教育培訓中的培訓模型,并進一步分析設計了地面綜合氣象觀測仿真培訓模式和流程,實際應用效果較好,為仿真教學法在氣象職工教育培訓中加快推進應用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1] 吳清麗.案例教學在氣象培訓中的運用及探索[J].陜西氣象,2016(3):33-36.
[2] 仇娜.體驗式教學法在氣象干部培訓中的應用[J].陜西氣象,2016(5):42-43.
[3] 白龍君.論新常態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問題[J].繼續教育研究,2016(8):13-15.
[4] 董長林,高文科,楊林娜.氣象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探析[J].陜西氣象,2016(6):50-52.
[5] 楊本勝,李建忠.崗位任務驅動下的高職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6(7):69-73.
[6] 梁卓欣.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多元培訓模式構建[J].繼續教育研究,2016(8):26-29.
[7] 楊正校.高職電子商務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6(7):74-77.
[8] 韓建華,姜強,趙蔚等.智能導學環境下個性化學習模型及應用效能評價[J].電化教育研究,2016(7):66-73.
[9] 龐敬文,高琳琳,唐燁偉,等.混合學習環境下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培訓對策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6(6):20-27.
G726
B
董長林.仿真教學法在氣象教育培訓中的探索及研究[J].陜西氣象,2017(6):47-50.
1006-4354(2017)06-0047-04
2017-06-21
董長林(1961—),男,江蘇徐州人,學士,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氣象教育培訓教學研究、設計、教學方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