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貽忙 羅小玲
[摘要]“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的靈魂,是一種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需要,是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重要路徑,是推動高職教育中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重要手段。文章通過對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現狀進行調查分析,了解高職大學生對“工匠精神”的掌握情況,致力于為高職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高職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創新;現狀調查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4213
1研究背景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人們對“工匠精神”越來越重視,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培育“工匠精神”。它的內核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高職教育是以高職大學生就業為核心的職業化教育,主要是培養在生產、建設、服務等方面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通過結合“工匠精神”來培育高職大學生職業素養,符合當前制造業的發展趨勢,也有利于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與高職學生自身素質的提升。但是,我國目前把“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教育的培育體系才剛剛起步,很多高職院校仍存在重視技能傳授、文化教育,忽視職業素養培育的誤區,所以了解高職院校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現狀和高職大學生對“工匠精神”的掌握情況是十分有必要的。
2研究對象、方法與地點
21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的對象主要是以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各二級學院部分專業的大一、大二在校學生為主。共隨機發放了問卷1200份,收回問卷998份,有效問卷789份。共調查了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技術專業118人,占1495%;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85人,占1077%;鐵道機車專業80人,占1013%;鐵道供電技術專業74人,占937%;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77人,占975%;數控設備應用與維護專業76人,占963%;鐵道通信與信息化技術專業63人,占798%;鐵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138人,占1749%;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78人,占988%。
22研究方法
(1)面談調查。面談調查可以面對面與被調查者交談,觀察其反應,聽取其意見,不僅可以保證調查問卷的回收率,還可以提高其結果的真實性與準確性。本次調查的789份問卷中,隨機選擇了部分學生進行了一對一面談調查,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
(2)問卷調查。隨機選取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120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時間為2017年4月到7月,發放問卷1200份,收回問卷998份,有效問卷789份。
23研究地點
本次調查的地點選自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食堂與學生宿舍。同時,為了保證學生能夠有充裕的時間和從容的作答,保證回收問卷的效果,調查都是在午間休息時間與晚自習下課之后。
3調查結果分析
31高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了解程度調查
“工匠精神”指的是一種精益求精、好中求優的高貴品質。高職大學生“工匠精神”就是高職大學生在生活學習工作中追求極致的精神,其核心是樹立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成果負責的態度,極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通過數據調查分析,只有1032%的學生對“工匠精神”非常了解,一般了解與不太了解“工匠精神”的學生占比分別是2885%、4288%,可見大部分的高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只是在表層含義上,還有1811%的學生對“工匠精神”是完全不了解。
通過調查結果顯示,5817%的高職學生通過網絡傳播的途徑了解“工匠精神”,2230%的高職學生通過日常書籍了解“工匠精神”,通過學校宣傳和政府宣傳了解的高職學生占比分別是1089%與861%??梢?,在“工匠精神”的傳播渠道中,網絡傳播占據主流,少部分來自日常書籍,學校與政府宣傳上還需加強傳播力度。
通過一對一面談與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學?!肮そ尘瘛狈諊芎玫母呗殞W生有1166%,認為一般的高職學生占有5259%,認為較好的高職學生有2332%,認為很差的高職學生有1242%。同時,也有大部分高職學生認為“工匠精神”不是社會每個群體都應具有的,特殊的工作者才需要。
32高職學生對“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程度調查
對于“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這個問題的提出,從自身立足社會、經濟轉型升級發展,高職院校生存發展、實現《中國制造2025》這幾個方面,高職學生認為非常重要的占比(%)分別為4993%、6653%、6058%、8048%。
可見,“工匠精神”是這幾個元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國家及企業經濟發展升級的關鍵,是社會發展與學生就業生存的現實需要。高職院校在培養工匠精神時應更加注重工匠理念,減輕對“技”的注重,多向“藝”的層次深入,同時,加快建立相關組織機制對學生“工匠精神”培育進行完善,重點培養學生基本素質,適應企業不再局限于普通的專業技術和技能的基本要求,形成吃苦耐勞和嚴謹的工作責任心。
33高職學生對“工匠精神”創新能力調查
“工匠精神”中創新能力是極其關鍵的一部分,工匠的“造物”能力和“造物”工藝是工匠智慧與靈感的結合展現,精益求精、不斷創新才是“工匠精神”的關鍵之處,更是現今信息時代賦予“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
“工匠精神”是創新的基礎,創新精神是工匠的必然要求。創新主要表現為在原有技術的基礎上對產品進行創新、對技術以及工藝做出改進鼎新,使產品具有更為優異的性能或是相對于原有技術更為出色的生產效率。創新思維即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模式,一種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去思考的方式。創新環境是指能夠對創新產生一定影響的所有外界事物,其中既包括物質因素也包括非物質因素;既包括自然的因素也包括社會因素。
從調查的結果顯示,高職學生在創新能力、創新思維、創新環境三個方面選擇一般選項的較為多數。這就說明,高職院校在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過程上,對創新能力的培育要繼續加大力度,深入對校園創新型環境的建設程度,通過環繞校園文化,打造濃郁的校園工匠與創新精神氛圍,從環境因素上加強高職學生對“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的認同感;重視在實踐中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從實踐中提升學生的自創能力,使高職學生形成堅持精益求精,堅持自主創新,與時俱進的精神素質。
34高職學生對“工匠精神”品格素養調查
“工匠精神”在職業素養中代表著高素養、高水平的職業精神,是從業者與工匠們對職業的態度與優秀素養的體現,是不斷精雕細琢、追求卓越的過程。
高職院校培育高職大學生“工匠精神”的過程中,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思想道德、心理素質、責任意識都是非常重要的幾個部分,從調查數據結果分析,高職大學生在職業素養中差的占1596%,思想道德中差的占1305%,心理素質差的占823%,責任意識差的占2496%,絕大數學生都選擇了一般選項,這就說明高職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品格素養有所注重,但也有待加強。
“工匠精神”代表著高水平的職業素養,德、日兩國是制造業強國,同時也是職業教育上的強國,它們把“工匠精神”視為非常重要的職業精神,并通過“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的方式來培養準職業人的“工匠精神”,達到了在實踐中傳承以及發展這一精神。在我國“工匠精神”的培育很大程度上都還處于“理論、口號”式的存在,高職院校作為培育中國勞動力大軍的主要陣地,必須加強對高職大學生職業素養上的重視。通過素質教育與技術教育的結合,把重視效率優先與品德素養均衡,從根本上詮釋技術為人民服務和“工匠精神”的原則。
35高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徑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在通過實踐活動來培育“工匠精神”選項中,有4917%的學生選擇的是一般選項,223%的學生選擇的是很少選項。職業精神要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內化為自身的職業素質。當高職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工匠精神”與職業場景相關聯時,便能切身感悟“工匠精神”的實質價值,把“工匠精神”內化于心。高職院校在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過程中,不能只是限于形式上的說教,要合理運用實踐活動的作用,促使高職學生在多方面的社會實踐體驗中感受“工匠精神”,體悟其的社會價值。
根據數據顯示,大部分高職學生都是通過老師教導完善自身“工匠精神”,高職院校要大力開設思政課程,通過結合學生特點,科學地制定高職學生的培育方案,把“人生價值觀、職業觀以及專業觀”三個方面作為培育的主要方向,以“思想道德、職業素質以及專業文化素質”為關鍵,構建全新型的培育體系。使高職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認識到“工匠精神”對于一個從業人員的重要性,并掌握理論知識,把工匠精神內化于心,為以后走上社會奠定基礎。
高職院校在創新項目、創新活動等方面還需加強重視,有2737%的高職學生很少通過學校創新項目、活動來培育自身“工匠精神”,高職院校要有意識地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創造應有的條件,讓學生有足夠的創新空間,并通過這些方式來刺激高職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行為,使學生在自主創新的過程中感受到注重細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36開放式問題
為了本次調查能夠獲取更加客觀、有利的信息,還設立了兩個開放式題目,分別是“作為高職學生,你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應怎么培育工匠精神”“你認為高職院校應該怎么培育學生工匠精神”。因為是開放式問題,每個答案都有所不同,為便于研究,現將回答情況簡述。第一個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認為日常生活自身要通過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踐行社會價值觀、開闊創新思維來培育“工匠精神”。第二個問題調查結果顯示,高職學生希望學校加強“工匠精神”氛圍建設、文化結合素養、技能培育、增加實踐活動、創新授課方式等。
4結論
高職院校培育學生“工匠精神”一定要加強人文教育,力戒高職文化教育功利化;要在保留傳統“工匠精神”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同時,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種培育“工匠精神”的氛圍,使“工匠精神”逐漸變成一種習慣。在課程培訓方面,教師要以嚴標準要求學生,將學生培養為高職業、高素養的人才,讓學生減少功利性的影響,加強對敬業精神以及忠誠、擔當意識的注重,為實現《中國制造2025》培育出一批強有力的中國勞動素質大軍。
參考文獻:
[1]馮樂雯,孫國君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徑與措施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2).
[2]顏惠庚,曹叔亮TRIZ理論: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J].中國成人教育,2009(10).
[3]汪楚凡,孫陽高職學生對“工匠精神”掌握情況的調研報告[J].中國市場,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