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亮+饒星
在東北不少大豆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紛紛減種甚至棄種大豆,王福寬卻不惜高價租地,一下子拿下550畝,全種上了大豆,首戰成功,灌溉條件稍微好一些的農地產量達到了畝產600斤-800斤。
王福寬的這份大豆逆襲成績引起了農業部門領導與專家們的關注。《農產品市場周刊》記者隨同中國創新三農總課題組振興東北大豆計劃赴遼陽調研組,來到中農絲路實業公司高新大豆試種的遼陽基地,采訪了王福寬董事長。
“千萬別輕視在民間的農業科技高手”
《農產品市場周刊》:對于東北不少大豆種植合作社、種植大戶減種、棄種大豆的現象,您怎么看?
王福寬:很簡單,農民不掙錢,比較效益低。究其原因在于大豆產量低。
《農產品市場周刊》:您能否更具體分析一下非轉基因大豆低產的原因?
王福寬:一是傳統育種落后。豆種老化,原種基因弱化;二是傳統種植落后。粗放型大豆種植疏于科學管理。兩者造成大豆種植低產,不但不利于保護農民持續規模種植大豆的熱情,而且還由于進口大豆的沖擊,致使國產大豆陣地的進一步喪失。
《農產品市場周刊》:是什么原因驅使您退休后選擇種大豆?據我們所知,您除了高中畢業后有過短暫的農業生產經歷,后來就一直在非農崗位,而且您和您的家人從此也一直住在城里。
王福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東北人,對這八個字有著銘心刻骨的體會。戰爭年代,從戎救國是愛國;和平年代,產業報國也是愛國。看著老祖宗留下來的大豆產業垮掉,作為一個中國人,尤其東北人,能有機會為振興東北大豆產業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本來就責無旁貸,義無反顧。
《農產品市場周刊》:除了責任、道義使然,是不是高新大豆也給了您信心?
王福寬:是這樣!千萬別輕視民間的農業科技高手!當年公社農技站那一幫人成了散落民間的農業科學技術的星星之火。所謂實踐出真知,對于幾十年如一日仍堅守農業一線研發不止的“土專家”,我們理應保持應有的尊重!對于他們千辛萬苦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肯定與推廣,從中央到地方應有相應的保護與扶持機制!英雄莫問出處——遺憾的是他們的科研之路或多或少仍遭遇到歧視和冷遇,不過,所幸近年來有所改善。
“大豆產業貴在高新全產業鏈協同發展”
《農產品市場周刊》:振興東北大豆產業計劃,您怎么評估?
王福寬:創新三農課題組設計的振興東北大豆計劃好啊,因為它切中了要害,抓住了關鍵。一是科學技術成果成功導入;二是大豆種植、加工、貿易等高新全產業鏈協同發展。這種模式創新,不但大豆產業價值要素在全行業實現“全流通”,大資本對大豆產業“全投資”創造條件,而且大豆產業整體效益都會翻番。
《農產品市場周刊》:真的有這么樂觀嗎?
王福寬:在新的時期,經科技改造的大豆產業將從傳統產業轉型為新的朝陽產業;由全產業鏈整合,協同發展,大豆產業將成為高財富產業,再度崛起為民族品牌產業。農業領域的“中國創造”,可望在高新大豆產業中產生。
王福寬:其實大豆產業已經有令人振奮的表現。譬如黑龍江九三集團,是大豆加工的龍頭企業,現在該集團向上游種植企業下訂單,締結緊密型合作關系。我們高新大豆不但產量高,而且品質也好,加工價值高于普通大豆。如果我們能與九三集團合作,所發揮的作用將更大。還有,現在大豆加工技術也今非昔比,加工的原材料不再局限于大豆,還有豆葉、豆稈;加工的產品也不局限于豆油,還有天然化妝品、棉花替代服裝、環保造紙、保健食品等。大豆的開發與利用空間無比廣闊,伴隨而來的也是大豆產業的新天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