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大蓮
摘要:幼兒數學教育涉及的是數、量、形體、時空等粗淺知識,數學來自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數學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如何把數學活動生活化、把幼兒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化抽象的數學為有趣的、生動的、易于理解的事物,是每位幼兒教師任道重遠的任務。
關鍵詞:幼兒教學;數學活動
一、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幼兒數學教育應該密切聯系幼兒的生活實際,利用身邊的現象作為探究的對象和依據,還要教會幼兒從生活中感受數量關系,并且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生活活動在幼兒活動中占據相當大的比例,因此,教師可以將抽象的數學概念通過真實的生活情境變成幼兒感興趣的具體事物。細心的教師會發現,在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物、情境對幼兒數學學習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正是這些經常的、重復出現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對幼兒數學學習產生著不斷積累的作用和影響。教師只要科學、合理地利用好生活中的情境,就可以引導幼兒很好地進行感知和體驗。例如,認識1和許多,老師是1位,小朋友有許多;吃水果時,盆里有許多,分發到小朋友手中的是1個;又如,數字的認識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電話、電梯、紅綠燈、電視機遙控板等等,都可以為幼兒提供學習數學的素材。為了加深幼兒對數字的印象,活躍課堂氣氛,我讓幼兒用頭、屁股、腳等“書寫”,幼兒興趣非常高。另外,在每天玩具時間結束后,請幼兒“送玩具寶寶回家”,讓幼兒自己將積木、毛絨玩具、串珠、插片等送到不同的玩具箱里,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簡單的分類,也養成了良好的常規。總之,幼兒生活活動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只要教師科學、合理地利用好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幼兒就可以在生活中主動建構數學概念,獲得豐富的數學經驗。
二、在故事情景下進行數學活動
1、利用故事書中數學元素進行教學活動。
許多童話故事中涉及了相關的數學知識,故事書為教師提供了設計數學活動的新視角,故事書的內容既貼近幼兒生活有富有趣味,選取其中與數學相關的內容進行教學,不但解決了幼兒對故事情節所產生的疑問,拉近數學和幼兒生活之間的距離,而且增強了數學活動的情景化,提高了幼兒學數學的興趣。例如繪本故事《一顆紐扣》中就包涵了數學中的顏色、形狀、大小、數量等多維度特征的比較和配對。在聽故事中,讓幼兒觀察紐扣的特征,加以辨別并進行配對是活動的重點,小老鼠每一次詢問一個小動物,幼兒就比原先多了一個維度上的認識:“紐扣必須顏色一樣”、“紐扣不光顏色要一樣”、“形狀也要一樣”、“除了顏色、形狀,洞洞的數量也要看仔細”......“要找到相同的紐扣,所有的地方都必須一模一樣”。這種層層遞進的認知方式非常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整個活動過程幼兒積極投入,效果非常好。
2、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自編故事
故事法是眾多教育方法當中常用的一種,由于故事本身具備的趣味性,故事更是一直深受孩子的喜愛。在枯燥的數學活動中融入故事,能讓幼兒的專注度保持的更久。例如,在學習按一定的規律進行物體排序時,我聯同同組的老師編了一個《美麗的花環》的故事,圓滿的完成了教學任務。春天來了,春姐姐要舉辦一個游園活動,邀請我們班的小朋友參加,由于小朋友太多,為了區別每個班的小朋友,春姐姐送了一件禮物給我們班的小朋友,到時候我們班每個小朋友都戴上它,小朋友看看是什么?(花環)教師在引導幼兒觀察花朵排列規律后,給幼兒布置任務,自己的花環要自己動手做。最后,全組的師生都戴著自己的任務花環一起游園,同時幼兒還主動去觀察其它班小朋友頭上花環的花朵排序規律,整個活動幼兒輕松愉快。
三、讓學具發揮重要作用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思維從動作開始,切斷了與活動之間的聯系,思維就不能發展。”幼兒學習數學不是成人教會的,數概念是教不會的,而是幼兒自己建構的。幼兒學習數學是先與具體材料接觸,反復探尋、操作,積累了大量的操作經驗后內化,逐步建構概念,所以學具(材料)是幼兒形成數概念的先決條件。例如,幼兒在學習數數時,一定是動作水平上的點數。從最初用手擺弄物體進行數數,手口不一致點數到手口一致點數,過渡到隔空點數,慢慢地才能過渡到心中默數。如果脫離了身體的外部動作,幼兒是很難一下子理解抽象的數概念。學具能解決幼兒具體形象思維與抽象邏輯的數學知識之間聯系的矛盾,因此就幼兒期年齡特點來說,學具的使用具有特殊作用。幼兒的很多經驗正是在動手操作中形成的。如果僅給幼兒以語言講解,而沒有實際操作,只是將抽象的數字符號強加給孩子,那么幼兒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數學概念。
四、自編兒歌的運用
不論哪個年齡段的幼兒,對兒歌都比較感興趣,特別是那些節奏感強、押韻、朗朗上口的兒歌,趣味性兒歌、故事(敘事性兒歌),幼兒更是喜歡。幼兒會有意無意地、自發地念出這些兒歌,并自得其樂,特別是年齡小的幼兒,你會發現他們有表情地、有感情地“表演”兒歌,完全沉浸在兒歌的情境中,似乎周圍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比如教幼兒10以內的數字時,有的幼兒接受能力比較快,能夠短時間內就掌握了所學內容,但是有些幼兒的接受能力比較慢,需要教師多次的講解才能掌握。同時,在益智區投放了很多數字拼圖和數字掛圖等,讓接受能力弱的幼兒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數字,可以更深層次的了解數字。我們還一起看圖仿編了數字歌: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一只小鳥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一只小兔三瓣嘴,兩只耳朵四條腿......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減輕了幼兒的學習負擔,也避免幼兒對數學活動產生厭煩情緒。
綜上所述,要想提高數學活動的有效性,幼兒數學教師必須要不斷創新,以幼兒為主體,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氛圍,增強幼兒的數學學習興趣,提高全體幼兒的數學素養。數學學習只有從幼兒的興趣出發,結合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科學、合理地運用一切資源,使數學趣味化,才能讓幼兒在輕松、愉快中獲得相應的數學知識經驗,真正做到讓幼兒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