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吉忠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對所學知識的復習與鞏固,是教師用來檢查教學效果、指導學生學習的教學手段之一。教師通過作業可以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調整、改善自己的教學。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師存在著一個比較普遍的困惑,就是尚不很明確什么是體現符合新課程要求的作業。怎樣才能使作業實現有效性?怎樣來改進現在的作業?我認為語文作業設計要面向教材、面向學生實際,實事求是,因材施教,努力做到可操作,有針對性,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性。
一、精心設計作業,注意難易層次
按教材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設計分層作業,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去完成不同層次的作業,可以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就感,增長自己的能力、培養學語文的興趣,真正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減輕了學生的負擔。
如《我的叔叔于勒》,對一般學生可以設計詞語練習,抓住小說的三要素“人物、環境、情節”設計一些內容上的作業;對中等水平的學生可以加上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里的意義比較的問題,比如父親的神色狼狽和于勒的狼狽的意義比較;對語文水平高的學生可以再設計一些人物的比較,比如菲利普夫婦前后對待于勒富窮時不同的態度,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性格特點。
二、精心選擇習題,注意舉一反三
學生面對形形色色的教輔資料,不可能有充足的時間做完所有練習試卷,即使在老師和家長的壓迫下做了,也是無效勞動,不會有真正的提高。我認為這些試卷學生可以不做,但是老師必須盡量都做。只有在大量的讀題基礎上加以選擇符合教學和學生訓練目標的習題,才談得上精選精練。選擇新穎的,可以培養學生能力的和訓練學生思維的,歸納整理,形成新的作業設計,可以節約學生的學習時間,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啟發學生思考,做到舉一反三,就會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由《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諫”,可以聯想到《曹劌論戰》《捕蛇者說》和《出師表》等其他課文中的“諫”,這樣就可以設計“怎樣向你的爸爸媽媽或老師同學提建議”之類的問題。這樣的作業設計就會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愛因斯坦說過:“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崩蠋熢谧鳂I設計中應該充分培養學生思考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三、大膽舍棄,注意趣味性和開放性
語文學習不同于理科的學習。老師在作業設計時要“大膽舍棄”,在趣味性和開放性上做文章,以生動有趣的作業內容和活潑多樣的作業形式來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產生好奇探索的期待。
蘇霍母林斯基說過:“學生帶著一種高漲、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所顯示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會到創造的快樂,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偉大而感到驕傲?!蔽蚁霙]有幾個學生會說喜歡做作業的,但肯定明白作業的重要性,如果我們教師在作業設計上多下工夫,多關注學生的心理,增加作業的趣味性、針對性、可操作性和合理性,讓他們體驗成功、品味快樂,他們一定能有效地完成作業。
四、有做必批,有錯必改,注意習慣養成和方法指導
教師對學生的作業要及時批改,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獲得反饋信息,及時作出評價與指導,為下一步作業設計做好準備。如果作業有錯誤一定要及時訂正,在新的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故意安排這些錯題的重復練習。
不斷變化的作業形式,使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有一個新鮮感,可以從多方面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積累性作業可以讓學生建立幾個本子,摘抄一些名句、古詩、成語、名家名篇等。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這些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工作。
練筆性作業要求學生養成寫作的習慣,堅持經常寫。老師要做好指導和定期講評,發現好文章及時讓他在全班同學面前交流或推薦給一些刊物,激發學生練筆的興趣,讓他們在練筆中獲得樂趣。
五、從終身發展來看,語文作業要有開放性
語文作為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課程標準中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語文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币虼苏Z文作業要有助于學生提高對語文的興趣,拓展語文學習的外延,養成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好習慣,最終達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理想境界。
語文作業要向當代社會生活開放。教師應積極利用報刊、電影、電視、網絡、戲劇、廣告、民俗風情等資源來設計作業,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語文學習資源。例如可發動學生搜集優秀的廣告語、校園流行語、經典的商店匾額分別編成“集錦”,對街頭不規范用語、熒屏錯別字、報刊病句、低劣廣告等也編成“舉隅”,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語文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還可以讓結合課文設計富有時代氣息的作業,如學完《小石潭記》,讓學生結合課文的語句,給小石潭設計景點名稱和廣告語等;學完《濟南的冬天》,為濟南旅游部門設計一張宣傳冬季濟南游的宣傳海報;學完毛澤東的《新聞兩則》,為班級寫兩則新聞稿。
語文作業要向博大精深傳統文化開放。民俗風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大寶庫,蘊含了深厚的民族心理和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但學生往往習而不察。在端午、中秋、重陽、春節、元宵節等重要的民族傳統節日來臨之際,可發動學生搜集有關節日的詩詞、燈謎、對聯、傳說等,配上插圖、解說等編成一本本小冊子,從而引導學生感悟民俗文化,學會欣賞民俗文化,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中國是一個文學的國度,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僅僅學習教材中提供的古文和古詩詞是遠遠不夠的,在八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積累了較多的古詩詞后,可指導學生編寫專題詩集,如古詩詞中的離情別緒、古詩詞中的春天、古詩詞中風花雪月等等。
總之,我們可以結合學科教學,設計一些體現綜合性學科特點的探究性作業。語文可與品德、社會、科學、音樂、美術等學科結合,以最接近于學生日常生活和社會環境而設計問題,最大限度地把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建立起豐富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 曹穎《淺析初中語文作業的有效設計》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2] 李欣《作業的設計》----中學語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