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中
摘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隨著新課改的持續進行,農村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當前農村教育的現狀還是非常的嚴峻的,還存在著“老師教學理念落后、學生學習興趣不大、整體教學水平不高”等問題,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就要克服困難、積極的運用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覺得學習歷史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
關鍵詞:多媒體 教學模式 歷史 高中 應用 策略
對普通高中生而言,農村高中生由于文化知識水平較低,所以在學習歷史這門課的時候就顯得比較吃力。所以作為一名農村的歷史教師,我積極響應新課改的號召,不斷轉換教學理念,讓多媒體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走進農村課堂,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一、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管對于哪一門學科而言,興趣都是推動他們主動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因素,學生們思維活動是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的,所以當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時,內心就會產生對語學習歷史知識的強烈渴望,所以在農村的歷史教學課堂上,我經常運用這種教學模式。
例如《百家爭鳴》這一課講的是諸子百家各個派別的主要年代的代表人物,還有他們的生平、事跡和各自的主張,但是光靠我口述學生們就會覺得枯燥無趣,所以我為了激發學生學歷史的興趣就事先制作了一個關于這節所學內容的多媒體視頻,畫面上先出現了一行字:“猜猜我是誰?”。然后視頻中出現了一個帽子上寫著“儒”的人說:“我是儒家創始人,我主張‘仁,有弟子三千,后人稱我為‘圣人”,然后畫面上出現了一個人說:“我是孔子的學生,我主張‘仁政,認為‘民貴君輕”。這時我發現學生們目不轉睛的盯著多媒體屏幕,開始思考問題的答案,我就知道學生們的興趣已經完全被激發出來了。
可見,多媒體技術具有鮮明、直觀的特點,將所學的歷史知識通過生動形象的情節和豐富多彩的畫面展現出來,從而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對于學習歷史這門學科的興趣。從而讓學生覺得學習歷史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
二、利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對于農村高中生來說,他們對歷史課文的理解力、對歷史知識的接收能力相對較弱,而一些歷史知識又繁雜難懂,所以這對于他們學習歷史這門學科就更是難上加難。因此,我想到了運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學,幫助學生們理解和理順歷史知識整體構架,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例如我在教授《辛亥革命》這一課時,發現這節課的知識點比較繁雜、難懂,所以學生對于這辛亥革命這一事件的整體構架不是很明白。鑒于此,我讓學生觀看了同名電影《辛亥革命》,讓多媒體通過播放電影的方式把辛亥革命事件分成五個階段,來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電影的第一階段是醞釀和爆發,革命思想的傳播和三民主義的提出;第二階段則是中華民國成立,中華民國的成立和《臨時約法》的建立;第三階段是辛亥革命的結局,袁世凱篡權,辛亥革命失敗,它的歷史意義與局限性。如此一來,學生們就會對所學歷史知識有一個深刻的理解,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
總而言之,多媒體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多姿多彩的畫面讓學生了解了歷史事件的整體構架,讓學生學習起歷史知識來不再覺得吃力和難懂,隨之而來的學生們的聽課效率和老師的授課質量也會提高。所以,在歷史教學課堂上老師可以多多借助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學。
三、利用多媒體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在高中階段,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尚未建立完全,還需要老師細心地栽培和耐心的指導,所以我們老師肩膀上的擔子非常重,需要我們積極去挖掘歷史課文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
例如在《偉大的抗日戰爭》這一課中,包含了“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南京大屠殺。細菌戰和毒氣戰”等眾多事件,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帝國主義在我國犯下的滔天罪行。讓學生去勿忘國恥。如向學生展示一些關于這些事件的圖片:南京大屠殺中日軍對手無寸鐵的南京同胞進行殘忍的屠殺的畫面;在七七事變中我們中國戰士團結一致、奮起抗戰的情景;在九一八事變中由于張學良不抵抗政策,東北三省被日軍占領的場景,讓學生仿佛置身于這場當時的事件當中,在看完這些圖片后老師還可以讓學生再看一些我們中國戰士團結一致、浴血奮戰,對抗外敵的片段,利用這些鮮活的畫面觸動學生的感官,從而對他們進行情感教育。
可見,老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歷史知識,讓學生們通過對于這一課的學習讓認識到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是中華名族的優良傳統。除此之外,引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真正發揮了情感教育在歷史課堂的應用。
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是多種多樣的,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還能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所以我們老師要在歷史教學中多多運用這一新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從此愛上歷史這門學科。
參考文獻:
[1]王芳. 多媒體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D].蘇州大學,2017.
[2]萬秀萍.論多媒體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