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存濤
摘要:陳鶴琴作為偉大的幼兒教育理論家,其很多思想對當今的學前教育仍然意義深遠。他的“活教育”理論是其思想的靈魂,本文主要探索其活教育體系中的兒童音樂教育,論述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價值以及陳鶴琴教育思想對當今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活教育 音樂教育
(一)音樂在兒童成長中的作用
陳鶴琴在《讓兒童生活音樂化》提出“音樂是兒童生活中的靈魂”,可見其對音樂教育的重視。通過對兒童的觀察,他寫道:“生后幾個月的小孩,他會聽母親哼著催眠曲而恬靜地入睡;再大一些,更喜歡聽各種優美的聲音;兩三歲時,能用手腳隨著音樂做著節奏動作。進了幼兒園,他對于音樂的需求更來得廣大,喜歡聽優美悅耳的音樂,常常不由地隨著樂曲哼著、唱著、跳著。到了小學階段,他更知道怎樣利用他那天賦的歌喉和節奏的能力,而參加各種音樂活動。因此,我認為兒童生活離不開音樂。我們當重視兒童音樂教育,用音樂來豐富兒童的生活,培養兒童的意志,陶冶兒童的情感,使兒童能夠表現真實的自己,導向于創造性的發展。”
音樂教育有利于促進幼兒良好人格的形成,在其所倡導的“五指活動”中把音樂教育作為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音樂教育就像是我們五個手指之中的其中一個一樣缺一不可。在《讓兒童音樂生活化》一文中講到“我們應當重視兒童音樂教育,用音樂來豐富兒童的生活,培養兒童的意志,陶冶兒童的情感,使兒童能夠表現真實的自己,導向于創造性的發展。”
(二)音樂與兒童
《讓兒童生活音樂化》一文中就講到“唱歌亦有兩方面意義:一是身體器官運動的唱歌技術;一是從內心而發的精神活動。我們就兒童實際唱歌的情形來觀察,唱歌的技術是次要的,而從內心而歌的精神活動才是第一要義。”兒童學習音樂要從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出發,不能只是單純學習音樂技藝,而是讓他們享受音樂,慢慢地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對音樂的鑒賞與感受能力。音樂以審美為基礎,技藝并不是學前兒童音樂教學的重點。他認為兒童的音樂生活必須融入到兒童的生活當中去,在學習、活動、游戲等這些兒童最喜聞樂見的活動中將其融入,從而構成一種綜合式的課程體系。
(三)音樂與幼兒德育
音樂教育的價值不僅僅是促進幼兒審美情感,釋放幼兒天性,激發幼兒興趣,表達幼兒需求,而且對幼兒道德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通過音樂喚起幼兒的團結和愛國情感。陳鶴琴曾在《我們的主張》的第八條中指出,“歐美國家的家庭大多充滿了音樂的環境,他們經常聚在一起彈唱娛樂,兒童從中不知不覺養成音樂的興趣、獲得了音樂的技能,同時性情得到了陶治。此外,學校和社會也提倡和普及音樂活動,讓音樂會和歌劇滲透兒童的生活,培養他們其同的音樂愛好和能力,在集體活動或公共聚會上他們能一唱百和,共同抒發社會團結精神。相比之下,中國在音樂上的普及和推廣還很薄弱,雖然中國的樂器種類多,會彈奏的人卻很少,雖然中國戲劇盛行,會唱的人也不多,要找出一首大家共同會唱的歌都很困難。而音樂有著無形的精神力量,不僅能激發個人情感還能讓一個集體得到共鳴,無論在學習、游戲、勞作時,都能意志統一、行動合拍,充分表達團體精神,音樂這一學科應當得到重視。
第二、通過音樂培養幼兒良好的情緒反應。欣賞音樂是培養兒童健康情緒的方法之一,雖然在現實世界中可以欣賞的東西很多,但與其他事物相比,優美動聽的音樂和朗朗上口的兒歌更適應兒童的生理發展需要,也更容易被兒童所接受。陳鶴琴大力提倡發展兒童的音樂欣賞能力,通過音樂教學使兒童的道德、情感得到陶冶,改善兒童的品德,提高藝術修養和藝術氣質,培養兒童樂觀、積極、的情緒。
三、陳鶴琴兒童音樂教育思想對現今的指導意義
(一)以兒童為中心,尊重兒童的個性
對兒童進行音樂教育要以兒童為中心,貼近兒童的生活,以兒童為出發點,讓兒童音樂生活化。以兒童心理為出發點和依據,讓兒童的音樂更貼近兒童自己的生活,更易于兒童去學習、理解和體會。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幼兒為教學的主體,通過幼兒積極的探索與發現,使幼兒獲得直觀的經驗。兒童天性活潑,充滿好奇欲,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抓住兒童的這些心理特點來進行課程的設計,編排和實施。正如陳鶴琴所說“我們應當重視兒童音樂教育,用音樂來豐富兒童生活,培養兒童的情感,使兒童能夠真實地表現自己,導向于創造性的發展。”
(二)將音樂教育與多學科相結合,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形式
陳鶴琴先生所提倡的將音樂教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的思想對當今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在當時分科教學生性因此應把音樂教育滲透到各科當中去,實現綜合性的藝術教育,這也是當今藝術教育發展的趨勢。正如陳先生所例舉的:“例如語文課,可選用文中詩詞譜曲;地理課,可根據文中所講的地域,選用當地的民歌;其它如勞動、體育等,更可與音樂密切結合。”這樣的教育才更符合兒童的審美情趣,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兒童學起來才更有樂趣。
(三)為兒童創造良好的音樂環境
環境對兒童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音樂環境尤其是這樣。良好的音樂環境,可以讓兒童受到長久的美的熏陶,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情趣。家庭是兒童最早的音樂啟蒙學校,家庭音樂教育的影響是持續而長久的。而當前我國家庭音樂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著問題,很多家長把原本是作為娛樂、修身養性的音樂看成是一種“身份”的象征,這種音樂學習帶有強烈的功利性色彩。在父母的強制要求下,孩子被動的去學習音樂,只是為了完成一種任務,考出級別。這種學習壓抑了兒童的天性,抹殺樂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我們應保護兒童熱愛音樂的天性,為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音樂環境,讓他們學會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熱愛音樂。社會應創造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幫助兒童成長。另一方面,學校也應多創作一些好的音樂奉獻給兒童,讓兒童有兒童自己的音樂。因此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應聯合起來,通力合作,為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使兒童生活在富于音樂美、有生機、有興趣、有活力的環境中, 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陳鶴琴.陳鶴琴全集·卷6[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2.
[2]郭聲健.藝術教育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1- 4.
[3]許卓雅.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