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剛
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213022)
減壓板式鋼混擋墻在高邊坡防護中的應用
于 剛
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213022)
本文以某實際高邊坡防護案例為例,介紹了減壓板式鋼筋混凝土擋墻在某山地建筑高邊坡防護中的應用,采用該種擋墻可以很好地解決施工空間不足的問題,可以為類似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提供借鑒和參考。
深基坑;復合土釘墻;高邊坡防護
隨著工程建設不斷發展,高邊坡高擋墻工程越來越多。通常邊坡防護工程采用重力式、懸臂式、扶壁式擋墻等形式,但采用上述設計方案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會受到很大限制。本文通過介紹減壓板式鋼筋混凝土擋墻在某山地建筑高邊坡防護中的應用,可為類似工程的實踐提供借鑒和參考[1]。
項目概況:某廣場東、西北側均為已建道路,南鄰已建的某廣場。在3#商住樓的南側和4號商住樓、7#商業樓 B棟的西側因修筑消防通道與現地面、已建建筑存在高差,故須設置擋土墻。
邊坡周邊環境見示意圖1。
圖1 工程周邊環境圖1
地層自上而下的土層如下:
①層—素填土:棕褐色、灰黃色,松散,主要由黏土混碎石組成,土質不均勻,局部為孤石(灰巖),徑0.5~2.0 m,局部頂部為建筑垃圾或混凝土地坪。場地均分布。
②1層—黏土:棕紅色、棕褐色,可塑,局部硬塑,中壓縮性,土質較均勻,含鐵錳質結核,含少量灰巖風化碎屑和碎石,碎石粒徑0.5~1 cm,個別2~3 cm;局部為孤石(灰巖),徑0.5~1.0 m。局部分布。
②2層—黏土混碎石:棕紅色,可塑~硬塑,土質不均勻,混碎石,以灰巖、白云巖為主,徑0.5~2 cm,少量徑達3 cm,含量約30%~50%,棱角狀、次棱角狀。局部分布。
③層—殘積土(Q3el):灰白色、灰黃色,硬塑,土質不均勻,混碎石,以灰巖、白云巖為主,徑1~5 cm,含量約10%~50%,碎石含量自上而下逐漸增多,局部含徑大于20 cm灰巖巖塊,棱角狀、次棱角狀,局部以灰巖風化殘留的風化碎屑為主,浸水易崩解。局部缺失。
④1層—強風化灰巖(Z):灰黃色、灰白色,致密狀結構、層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方解石、石英和少量白云石,局部為千枚狀頁巖和白云巖,風化裂隙發育,巖芯呈碎塊狀,局部短柱狀,徑3~8 cm,局部徑大于20 cm,巖芯碎塊表面溶痕發育,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V級。局部缺失。
⑤2層—中風化灰巖(Z):淺灰色、肉紅色、灰黃色、青灰色,致密狀結構、層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有方解石、石英和少量白云石,局部為白云巖、千枚狀頁巖,風化裂隙較發育,巖芯較完整,呈柱狀,局部稍破碎,呈塊狀及碎塊狀,RQD約40%~95%,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Ⅲ級。場地均分布。
3.1 工程特點
本工程主要特點如下:
1)周邊環境較復雜。場地東側和北側規劃有一條消防通道,需要行走重車且周邊建筑已經施工完成;邊坡最高達10.90 m,屬于高邊坡。
2)東側擋墻上部為已建居民區,下部為已建廣場地下商業部分,預留的施工工作面已經非常狹小。
3)居民區在紅線外,當地規定錨桿不能超過用地紅線。
邊坡東側和北側通常采用的防護方式有內錨桿擋墻、重力式、普通懸臂式或扶壁式擋土墻。經反復對比研究,本工程采用帶減壓板式扶壁式擋土墻的防護方式,可以解決施工工作面狹小的問題和滿足施工工期的要求。
3.2 設計方案
以邊坡東側作為典型剖面,本段邊坡采用帶減壓板的扶壁式擋墻,減壓板長3.7 m,厚400 mm;扶壁厚400 mm,底板厚500 mm。
圖2 東段剖面圖(1)
圖3 東段剖面圖(2)
本擋墻工程于2015年10月結束。
根據兩年的邊坡監測結果分析,邊坡的變形和受力均滿足設計要求,證明了本工程設計方案滿足相關規范要求。
實踐結果表明,帶減壓板式鋼筋混凝土擋墻在復雜的邊坡防護中是可行的。該設計方案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能為類似工程的實踐提供借鑒和參考。
[1]紀傳廣,李娟,李菁,周紹尉.江蘇省地基基礎聯合學術年會[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