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茂德
現代學校管理的價值追求:服務和引領師生的發展
沈茂德
從促進發展的意義上講,管理是一種團隊職業品質與職業精神的塑造與傳承,管理者的人格、學術乃至愛好應該成為全校師生思維與行為的一種標桿與一面旗幟。這種品質的基礎就是對教育、對學校、對師生源于內心的摯愛,這種精神的基礎就是溶于血液中的“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執著。學校管理的基礎在于服務過程之中,增值于學校文化建設的引領之中。
學校管理;價值追求;管理文化
在傳統的學校管理文化中,管理是以“管”為主的,積淀著厚重的官本意識,這種自上而下的管理理念,使很多校長把管理的價值取向定位于建立“規范”和“秩序”。在我踏上校長崗位之初,我也曾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我如此投入,怎么還有這么多埋怨?”較長時間的崗位實踐之后,我才真正認識到:“學校管理的基礎在于服務過程之中,增值于學校文化建設的引領之中。”
從“為了師生發展”的價值追求上看,管理決非是對學生與教師的控制,而應是一種過程性服務。所謂過程性服務,就是要求校長能敏銳地發現學校運作中已經存在和可能發生的問題,及時地予以解決和預警,猶如中醫看病那樣,通過“望、聞、問、切”發現病癥及病源,這謂之“管”。所謂“理”,就是針對病癥和病源,及時“下湯下藥”,理清各種問題解決的思路,理順各種校內外關系。隨著學校管理的專業化發展,診斷性管理更成為教育性管理、過程性管理的本質表現,也是服務理念的基本體現。

基于這樣的理解,學校具體管理行為就應該從“法官行為”(結論評價)轉變為“醫生行為”(預警與醫治),由自上而下的“命令”,轉變為彼此平等的“互動對話”。比如,“診斷性聽課”,其目的不是為了給教師打一個等級,而是在隨堂性的聽課中發現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真正促進教師專業的成長。再如“教師會議”,我校的全校會議、各年級的質量分析會議、一些部門工作會議,已形成這樣的范式,每次在開會之前需要向學生、年級組等做大量的調研,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理解與建議。可以這樣說,我校的教師會議已成為一種頗有深度的校本性培訓,在長期的這種校長與教師間心靈的對話、問題的解決性研討中,校長的辦學理念逐漸為教師認識、認同,并漸漸演變成為一種積淀的學校文化。
在我看來,現代學校管理絕不是出于評價與控制的目的,而是富含人性光輝的善意幫助與服務。在這種服務中,應充分體現管理者的引導智慧和管理增值能量,管理者在各種“診斷性對話”之后開出“診斷藥方”。在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共同研究的愉悅氣氛中,雙方為達到管理目標而協同努力。在此過程中,管理者需要不斷強化 “貼近教師”“貼近學生”“貼近教學”的意識與習慣,熟悉師生的個性素質和個性發展要求,心甘情愿地為教師個性的展示和發展提供舞臺,創設崗位,為師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服務,并努力促使每個人在學習、工作中感到充實和發展。
管理學的基本定理是:鏈條的壽命取決于最薄弱的環節。因而任何一個部門,解決最薄弱環節存在的問題,實際上就是提升了整個生命體的質量。要達成這樣的管理理念,它就需要管理者具有一種民主的思想和人文胸懷,蹲下來與教師對話,要真心實意地、經常性地走進教師生活,提升對常規管理中已存在的問題和潛在的問題敏感度,強化抓 “常規管理”的“現場感”,強化對學生行為、教師行為“即時、即事”的評價、引導與問題解決的意識與能力。
當一所學校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超越規范”就成了管理的一種內在訴求。“超越規范”不是不要規范,而是建立在較穩定的規范基礎上的一種更高層次的文化管理,表現為更加關注與實踐精神與行為的引領。
我總覺得現在的學校過多地強調了制度、規范、考核,這些東西強調的是建立一種“標準化”的秩序和規范,強調的是紀律的約束。當然,這是任何學校工作的基礎,沒有這樣一種秩序和規范,就絕不可能有學校的有序與和諧,更不要說學校質量與特色。但任何管理者都應該知道,紀律雖然在任何時刻都是必需的、重要的。但它們遠不及通過營造良好的氛圍吸引師生,留住師生們的心來得高明,我們應該認識到,教育成功的關鍵在于著力升華學生的夢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奠定學生學習的優良習慣和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毅力。各種考核肯定能對教師工作、學生行為有促進作用,但它起的是“規范、鞭策”的作用,而價值觀的認同,激起的是一種源于內心和自我要求的激情。

從我校的管理傳統來看,“關愛”“服務”“引導”大約成為管理的基本元素,無論是作為寄宿制學校的學生生活管理,還是重點中學的教育管理,我們都已積累了校本性的管理傳統和管理制度,正是這些有效的、校本性的管理制度確保了這么一個規模化寄宿制學校運行的“有序”與“有效”。我們更可以看到,幾十年辦學積淀的傳統和學校文化,更猶如“無形的手”,在影響和調控著學校運行的品質和師生的行為。
在我看來,在人的思維與行為中,有一種“荷爾蒙”起著關鍵性的引導,這種“荷爾蒙”就是植根于心靈,外顯于言表的人生價值觀和穩定的行為習慣。在我看來,對學校改革與發展起基礎性和決定性影響的力量絕對是那種彌散于校園中的“文化空氣”,在全體師生言行間不經意流露的“行為文化”,流淌于師生血液中的“基因文化”。
天一中學的很多教師都知道我有一本 “多種色彩”的教師名冊,那是各種類型的談話痕跡。家長、教師和很多來訪者常向我索要我在大量會議上的講話PPT,那是我對各種問題的理解。現代社會,網絡已成為重要的文化交流平臺,我每學期幾十篇的階段工作隨筆、外出會議通報就成為階段性工作重要的管理思考、學校教學、工作建議的引領信息。每篇文章點擊都是成千乃至上萬,我想,在這種不見面的信息交流中,不僅有了信息交流,更有了文化交流。
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軟實力”才是學校運行真實的“無形的手”,它在規范和操縱著學校的走向,它在真實地影響和“浸潤”著每一個師生的內心世界和外在行為。在天一中學教師生活中,我們已經看見了“敬業奉獻、崇尚科學、追求卓越”的“天一精神”的代代相傳;在學生生活中,我們已看到了“誠實做人,誠信做事”的校訓品質,如天一中學畢業生組織的向殘疾人學校、西部地區捐贈愛心的慈善晚會已成為代代相傳的文化活動……
當我們徜徉于校園時,我們可以地看到,這樹,這花,這鴿群,這游魚,處處透射活力,生活其中,猶如公園一般。校園經過長期的建設,的確漂亮。但細想之下,倘若校內沒有3000學子、300教職工活躍的身影,那校園就不過是軀殼而已;倘若校園沒有了夜自修的燈光,那不過是一片寂靜的土地;倘若沒有了書聲、歌聲,那樹、那花不過是沒有思想的草木而已。校園內因為有了這么多學生而變得如此生機勃勃,如此令人夢寐以求,因為有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學子學校才有了品質與特色。由此,我們認為,名校之所以可以自豪地稱為名校,決不在于她的校舍和獎牌,而在于她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品質。今天的學校要成為永久的名校,管理者應該不斷詢問自己,學校究竟因誰而美麗?由此,管理者就必須竭盡智慧和可能,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提供最大的關注和幫助。
作家劉墉曾說過:“你可以一輩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可以使你總有一個奮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頭,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應該看到,在每一位教師的內心都有著人生發展的夢想,校長就要善于幫助和引領教師把這種夢想變為現實。在具體實踐中,我們要著力于“師生雙向成才”的探索:即一方面要把學生培養成才,另一方面還要為教職工的發展成才創造盡可能多的機會和盡可能優越的條件,使他們在教學或服務的過程中同時成才。比如,學校通過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理論修養,為教師的進一步提升打好基礎;學校通過 “造山運動”,讓一部分教師 “享受特殊成長待遇”,讓一部分教師迅速成長為專家型教師,并幫助更多的教師成長……當每一個教師感到自己在不斷發展時,我們的學校怎能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呢?

教育的最終價值應該是提升、發展每一個學生的素質,讓每一個學生感到生命的幸福并具有推動社會進步的能力。在我校的管理中,我們較大程度地改變了鑒別、分類、考核學生的管理哲學,明確提出“學校應該成為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放聲歌唱的地方,要努力讓我們的學校成為在校生喜歡、畢業生懷念的樂園”。學校教學逐漸在走向“智慧+藝術”,我們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座金礦”(即每一個學生都是即將升起的太陽)。“讓熱騰騰的情感伴隨學生們的生活與學習”就成為我校教學工作的基本原則。學生管理出現了“滿懷熱情地幫助每一位學生發展,傾注全力培養出類拔萃的英才學生,千方百計發現和幫助特長學生”的新面貌。近10年來,我們著力“學習自主、行為自律、個性自強”的學風建設,著力“豐富課程”的建設,讓學生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學生發展出現了“群星燦爛”的美景。
G47
B
1005-6009(2017)58-0040-03
沈茂德,江蘇省天一中學(江蘇無錫,214101)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地理特級教師,全國勞動模范,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