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松

2017年10月8號,河南南陽某中學舉行了一場“手機銷毀大會”。幾十部從學生那兒沒收來的手機被扔進水桶,用錘子砸爛!據學校工作人員表示,學生可以帶手機,但進了學校之后不能用,不能再放到學生自己那里,因為放在學生那兒,他們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拿出來玩,所以要統一交給老師。而不交給老師,一旦被發現,就要銷毀。對此,學校工作人員稱,他們也是沒辦法,一切為學生好。10月11日晚,有記者得到了一份名為《華龍高中部學生手機等9項管理措施》的文件。該文件第一條內容為:“在教室、公寓發現學生有攜帶手機的,直接放入有水的水桶內或收繳后統一集中銷毀;在校園發現學生有攜帶手機的,一律沒收,集中保管,放寒假時領取。”但特別強調:“性質嚴重的,當場砸碎或統一集中銷毀。發現有手機充電器的、私拉電源插座、吹風機等違規使用的用電設備一律沒收,統一集中銷毀。老師在收的過程中堅持不交或者頂撞老師者,直接開除。”
【多維解讀】
1.多少暴力頂著愛的頭銜
一切為了學生,一直是教育界奉為圭臬的箴言。學校想讓學生專心學習,不要沉迷手機,這種初衷當然不壞。然而,不論動機多么良善,以“愛”為名濫用暴力,都是不正當的。說到底,手機終歸是私人財產,采用“暴力銷毀”這種極端的手段,顯然超出了合理范圍。暴力教育的最大危害在于影響學生的思維,容易激發學生的叛逆心理。
2.治標與治本
教育的本質,是引導和教化學生走上正道,而靠暴力銷毀手機,并不能讓學生變得更加認真好學。以前沒有電子產品的時候,學生們倒不會玩手機,但也會偷偷看小說、傳紙條,甚至只是看著窗外的鳥發呆、走神,這同樣會影響上課的質量。問題的關鍵從來不在手機身上,而在于教育者必須想辦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律精神,引導學生平衡好學習和休閑之間的關系。教育的目的與根本使命,不是讓孩子們感到壓力與不快樂,而是成就人的豐富心靈。管理學生也是為了給他們創造更好的教育環境,而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恐怕難有好效果。
3.方法總比困難多
同樣是面對學生玩手機這個棘手的問題,富有管理智慧的學校自然會采用更合理的手段。有些學校設置了特制的手機充電柜,給學生的手機“限時充電”,以實現上課時“人機分離”;也有學校讓每個班學生通過民主投票自主決定是否申請成為“零手機”班,同時為每個班級配備純粹用于通信聯絡的“老人手機”。這些做法不僅能夠有效降低學生上課玩手機的頻率,還培養了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誠信意識,可謂一箭雙雕。
【適用話題】
思路與方法;治標與治本;暴力教育的危害;什么是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