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 晉玲 李曉瑾 崔治家 王振恒 馬毅


[摘要]掌握黑果枸杞在黑河流域中下游的資源種類及分布范圍,為合理開發使用上述地區的黑果枸杞提供科學依據。根據黑河流域黑果枸杞的分布情況,采用線路調查、走訪調查以及區采藥農的方法,進行野外調查記載、采集、室內鑒定、分類研究。運用ArcGIS軟件分析分布區域特點。基本掌握了黑果枸杞的種類、分布范圍及蘊藏量,并對其種質資源數量有了了解。為合理開發使用黑果枸杞提供了科學依據,避免因不合理的開發利用而導致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關鍵詞]黑河流域中下游; 黑果枸杞; 資源調查; 保護利用
[Abstract]This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istributions of Lycium ruthenicum resourc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Heihe River, for providing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protective utilization of the resources in the corresponding geographic region The outdoor sample plot and quadrat survey, literature search, sample collection, inhouse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were performed by route surveying and visiting to the local natives and/or herb farmers based on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data of the L ruthenicum resourc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Heihe River The distributive pattern of the resources was analyzed using ArcGIS program The data regarding the category/distributed area and the genetic resources of the L ruthenicum were collected The data collected in this study may provide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protective utilization of the L ruthenicum resources in the corresponding geographic region, allowing for the avoidanc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rom being damaged by improper utilization
[Key words]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Heihe River; Lycium ruthenicum; resource survey; protection
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為茄科Solanaceae枸杞屬植物[1],是我國西北荒漠地區一種特有的野生植物資源,其漿果球形,成熟后為紫黑色,無毒,有甜味,是一種亟待開發的野生植物資源[2]。黑果枸杞是一種鹽生植物,分布于鹽堿土荒地、沙地或路旁[36],具有獨特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特征,以及適應鹽堿環境的抗鹽機制,分布范圍較廣,對鹽堿土壤有很強的適應能力[7]。分布于我國山西北部、寧夏、甘肅、青海、新疆、西藏[8]和內蒙古等地,中亞、高加索和歐洲亦有分布[9]。在我國新疆、甘肅兩省分布較多,且主要分布于新疆塔里木河下游地區,屬于典型的荒漠植物[10],而在甘肅則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地區、黑河流域沿岸及其濕地地區。在民族書籍中,黑果枸杞擁有不同的名字,如蒙藥名為“喬諾英哈爾馬格”、藏藥名“旁瑪”。《維吾爾藥志》記載,其果實具有強腎、潤肝、明目、健胃、補腦、抗衰、通經作用[11]。《晶珠本草》記載黑枸杞用于治療心熱病、心臟病、月經不調、停經等且藥效顯著,民間也作滋補強壯,降壓藥用[12]。其味又甜多汁,含豐富的維生素、有機酸及糖類,因而民間常生食或榨汁做飲品。由此可見,黑果枸杞為藥食兩用的植物 。且其為沙漠特有植物,可在鹽堿地、干旱地[13]等地區生長,不僅可以固沙,還可改變當地生態壞境,因而其經濟價值、藥用價值和生態價值相當可觀。為更好地開發利用這一豐富的資源,筆者通過對已有文獻進行整理,結合實地調查對黑河流域中下游黑果枸杞的種類、分布范圍及資源量展開了調查,從而掌握了黑果枸杞的資源種類及分布范圍,為合理開發使用黑果枸杞提供了科學依據。目前,黑果枸杞商品主要來源于野生資源,因此,掌握黑果枸杞資源分布可以避免因過度利用而導致資源的匱乏,同時避免因不合理的開發利用而導致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1黑河流域生態
黑河從發源于祁連山到居延海全長821 km,流域總面積1291×104 km2[14],多年以來,黑河流域在人類活動強烈作用和區域氣候變化雙重驅動下,各類景觀元素發生了十分復雜的結構變化和相互轉換[1520],山地景觀、荒漠化景觀與綠洲景觀強烈分異[2123],生態環境持續惡化[2428]。上游地區森林帶退縮、天然植被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使水源涵養能力受到威脅;中游地區農業綠洲雖有較大發展,但現代沙漠化強烈[2930],部分地區土地鹽堿化嚴重[31],局部河段水質污染加重;下游地區河道斷流加劇,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水質礦化度明顯升高,天然林面積和植被覆蓋大幅度減少,生態功能降低,沙塵暴在加劇、擴展、延伸,成為我國沙塵暴的重要沙源之一[3233]。黑河流域中下游面積約1429萬km2,分屬三省(區)上游屬青海省祁連縣,中游屬甘肅山丹、民樂、張掖、臨澤、高臺、肅南、酒泉等市縣,下游屬甘肅金塔和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此次調查以中下游為主要目標。endprint
2結果
21黑果枸杞原植物形態
黑果枸杞別名蘇枸杞。為多年生灌木,高20~90 cm。具棘刺,多分枝,枝條堅硬,常呈“之”字形彎曲,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有棕色條紋。葉小,灰綠色,2~6片簇生于短枝上肉質,無柄,條形、條狀披針形或條狀倒披針形,長5~30 mm,頂端鈍而圓,基部漸狹,中脈不明顯。花1~2朵生于棘刺基部兩側的短枝上;花梗細,長5~10 mm;花萼狹鐘狀,長3~4 mm,2~4裂,裂片膜質;花冠漏斗狀,112 mm左右,淺紫色。筒部常較檐部稍大,裂片長圓,為筒部1/2~1/3長;雄蕊不等長,著生于花冠筒中部。漿果球形,頂端平,或稍有凹陷,成熟后紫黑色,直徑4~9 mm;種子腎形,褐色。花果期 7—9月,分夏果和秋果。
22黑果枸杞樣地條件及蘊藏量
221地理分布(黑河流域分布)黑果枸杞分布于海拔1 000~1 500 m的高山沙林、鹽化沙地、河湖沿岸、干河床、荒漠河岸林中,為我國西部特有的沙漠藥用植物品種。野生黑果枸杞的生長習性是適應性很強,能忍耐385 ℃高溫, 耐寒性亦很強,在-256 ℃無凍害,耐干旱,在荒漠地仍能生長。是喜光樹種,全光照下發育健壯,在庇蔭下生長細弱,花果極少。對土壤要求不嚴,其背景土0~10 cm 土層土壤含鹽量可達80%,10~30 cm 土層土壤含鹽量可達51%,根際土土壤含鹽量達25%,可見其耐鹽堿能力特強,且有較強的吸鹽能力;抗澇能力差,低洼積水處不宜栽種。多喜生于鹽堿荒地、鹽化沙地、鹽湖岸邊、渠路兩旁、河灘等各種鹽漬化生境土壤中[3435],其主要伴生植物有駱駝刺、怪柳、芨芨草、苦豆子、胡楊、駱駝蹄瓣、花花柴、沙棗、白楊、霸王、白刺、河西菊、蘆葦、柳樹、楊樹及禾本科植物。黑河流域中下游野生黑果枸杞樣地信息見表1。
222黑果枸杞野生樣地調查及蘊藏量在走訪調查的基礎上,選擇黑果枸杞分布較為集中的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區進行實地調查,此次調查時間開始于2013年7月30日。樣地、樣方設置,根據資源的地理分布特征,在1/5萬的地形圖上選擇有代表性的海拔高度和植被類型設置樣地,實測中用GPS 定位系統標出具體地理位置(經緯度)。以張掖甘州區、肅南、高臺、臨澤、酒泉肅州、金塔、內蒙古額濟納旗為代表區域。本試驗共設樣地8塊,樣地面積為10 m×10 m,樣方面積為5 m×5 m,共設樣方54個。記錄樣地地理位置、海拔、藥材株數、土壤類型等。
由于藥用植物蘊藏量的調查統計十分復雜,目前比較精確和切實易行的調查蘊藏量方法還很少。本文采用金昌東等[36]提出的計算方法對蘊藏量進行估算。黑果枸杞資源蘊藏量估算見表2。
23民間使用及市場流通情況調查
黑果枸杞在20世紀70年代民間用做紡織印染及食品染料,20世紀90年代用來當茶泡飲,2000年開始逐漸被用來泡茶、泡藥酒和煲湯,甚至將其根皮作為地骨皮偽品使用[3739]。隨著近十幾年研究的深入取其降血脂[4041]、抗氧化[4244]、抗疲勞[4548]、降血糖、促進調節免疫功能[49]、抗癌、造血、具生長素樣作用、擬膽堿樣作用、具雌激素樣作用、降血壓、抗衰老、治療痛風以及營養豐富無毒副作用的性質。目前黑果枸杞一直停留在粗加工果實買賣階段,僅流通在部分保健品公司、小型醫療公司及細料藥材市場,并沒有進行大規模深入精細的開發,無成型商品,也無成藥成品。現在已知有開發意向的是河南鄭州黑五類食品有限公司,準備將黑果枸杞作為食品原料進行開發。市場上流通的黑果枸杞基本按照果實大小、飽滿度和果實色澤,依照銷售人員的經驗進行分級,從而以不同價格銷售。市場通用的黑果枸杞等級為特等品、一等品和二等品。特等品果實果粒大,果肉飽滿,色澤紫黑,市場售價1 800元/kg;一等品果實果粒較大,果肉較飽滿,色澤紫黑,市場售價800元/kg;二等品果實較小,果肉干癟,色澤不鮮艷,市場售價600元/kg。
黑果枸杞的流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分類等級混亂的制約,造成市場上黑果枸杞等級分類受主觀因素控制,使其定價隨意性很強,不利于黑果枸杞的規范化流通。
3結果與討論
調查中發現黑果枸杞資源與當地農民闡述的不同,以前原始分布與目前狀況完全不同。在本次調查的所有樣地樣方中,黑果枸杞成大面積分布的情況很少見,基本分布在路邊、田埂,成零星分布,偶見在戈壁灘上或荒漠上成片分布,調查中發現荒地開發、開墾農田、工廠廠房建址、交通建設及城市擴充建設及基地等的建設,使得黑果枸杞的生存環境發生重大改變,造成大面積黑果枸杞的消失。尤其是近幾年人工采果方法不當,造成剪去的枝條過多或動物的啃食也對其生存造成很大威脅。在內蒙古額濟納旗有大面積分布,原因是戈壁荒漠,人跡罕至,幾乎未遭受破壞,植株長勢旺盛,資源較為豐富。黑河流域中下游黑果枸杞在地圖上顯示為環巴丹吉林沙漠西部、南部地區的“L”形分布態勢,與《中國植物志》記載中,黑果枸杞主要分布于寧夏賀蘭山、青海東部、新疆北部、內蒙古西部、陜西北部、甘肅和西藏等地區的記錄較為相符。這些地區均有大片沙漠存在,且新疆大部分地區、青海柴達木盆地、甘肅的河西走廊、內蒙古西部、寧夏和陜西的河谷平原都分布有鹽堿土[5051],它們大部分與黑果枸杞植株分布地區相符。因此,黑果枸杞生存在海拔800 m以上的沙漠邊緣及鹽堿土地區。野生蘊藏量為12萬kg。
黑果枸杞是我國西部特有的沙漠藥用植物品種,具有悠久和廣泛的民間應用歷史與基礎。但近年來由于我國城鎮化進程、公路網的建設,各種工業區的建立、荒漠的治理以及局部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使黑果枸杞的生存范圍大大縮小,嚴重影響黑果枸杞藥用果實部分的產量。從我國沙漠植物的分布情況看,從20世紀中后期,隨著對黑果枸杞藥用價值的發現和研究,得出其具有很好的藥用及保健價值,使之從民間自采自用上升為一種商品藥材。黑果枸杞常用的部位是果實,因市場價格好,野生資源量少,造成西北地區群眾大量采收。因其多刺的植物形態,采收時大多采用整枝剪取的方式,造成黑果枸杞植株大量被破壞。又因黑果枸杞是西北沙漠地區特有植物,有很高的生態價值,大量的連根采挖方式使得生態更加惡化。因此,保護其資源可持續利用勢在必行。鑒于以上情況,今后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和保護。endprint
第一、深入全面系統的研究其藥效作用。黑果枸杞是一種很有研究價值的藥食兩用的特殊植物,應在民間藥用的基礎上,繼續深入研究其毒理藥理、安全性評價及顯效作用機制,確保臨床用藥的安全性。
第二、深度研發提高綜合利用率。 黑果枸杞除了藥用之外,能制成果汁[52]、果醋[53]、果脯、飲料及食品添加劑等產品。除此之外,其具有防沙固沙,抗堿性,改變土質,從野生狀態建成生態果林園,既能增加經濟收入又可以保護生態環境,具有很大的生態價值。但目前缺乏精細的產品開發,出售僅以原果實為主,資源產值低,應用領域局限。加強精細產品研發,不僅可以使資源盡得其用,又可提高經濟效益,這是保護和合理利用黑果枸杞植物資源的一條重要出路。
第三、調查資源分布摸清“家底”。蘊藏量及年允收量對于合理開發藥用植物資源有著重要意義。蘊藏量不清,就無法明確年允許采收量,無法保證市場需求和產品開發的保障。過量采收,必將造成資源的枯竭。本研究只進行了為期1年的資源調查,且采用野外小樣方實測與估產相結合的方法,初步估算了現在的資源儲量,這是不夠的。所以,探索采用更先進的藥用植物資源儲量測定方法及時時監控(比如紅外遙感技術)技術,確保資源數據相對準確。
第四、保護源產地資源,回歸保育。開展有針對性的原產地保護,如甘肅酒泉肅州、金塔、內蒙古額濟納旗,適時對區域內的種群進行動態監測,嚴禁對區域內的資源進行采挖,使其自然種群得以恢復。同時就地開展扦插栽培,繁育種苗,擴大種群,保證資源的有序循環。
第五、遷地保護,建立種質資源庫。根據其善于生長在荒灘戈壁及鹽堿地的特殊性,可在適宜區域進行遷地保護,并建立遷地保護的種質資源庫,便于在保護的同時供研究和生產使用。目前在甘肅景泰、靖遠、永靖等地進行遷地保護,經近3年的觀察,植株生長正常,說明遷地保護可行。
第六、保證資源的穩定野生變家種,形成良性產業鏈。只有有效的保護好資源,馴化栽培,變野生為家種,保證其產量、質量和品質,滿足市場需求,確保資源的永續利用。目前在甘肅白銀、靖遠已經有引種。這樣不僅保護當地農民經濟增收的有效途徑,更是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讓企業形成良性循環的產業鏈,不僅能帶動農民的種植熱情,更能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67卷.第1分冊[M]1978:10
[2]高福成食品分離重組工程技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8
[3]內蒙古植物志編輯委員會內蒙古植物志第2卷[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4]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植物志編輯委員會青海植物志[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
[5]馬德滋,劉惠蘭寧夏植物志第2卷[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6
[6]米吉提·胡達拜爾地,潘曉玲新疆植物志第4卷[M]烏魯木齊:新疆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353.
[7]章英才,張晉寧兩種鹽濃度環境中的黑果枸杞葉的形態結構特征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 2004,25(4):355
[8]楊春樹,馬明呈,李文.不同種源野生黑果枸杞容器育苗試驗[J]陜西農業科技,2007(3):61
[9]張繪芳,李霞,王建剛. 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群落結構特征分析[J]生態環境,2007,16(4):1219
[10]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新疆中草藥[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76:326
[11]帝瑪爾·丹增彭措晶珠本草[M]呼和浩特:內蒙古科技出版社,1986:12
[12]耿生蓮不同土壤水分下黑果枸杞生理特點分析[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2,27(1):6
[13]陳海魁,蒲凌奎,曹君邁黑果枸杞的研究現狀及其開發利用[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8(5):155
[14]龔家棟,李小雁黑河流域不同下墊面區域的氣候變化特征[J]冰川凍土,2001,23(4):423
[15]郝慶凡黑河調水及思考[J]人民黃河,2001,23(7):33
[16]郝國占,潘啟民,曹秋芬黑河流域水資源供需分析及對策[J]西北水資源與水工程,2001,12(2):21
[17]丁宏偉,曹炳媛,高玉卓,等黑河過正義峽河川徑流量減少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中國沙漠,2001,21(1):62
[18]王根緒,程國棟,沈永平近50年來河西走廊區域生態環境變化特征與綜合防治對策[J]自然資源學報,2002,17(1):78
[19]蒙吉軍,李正國河西走廊土地利用格局及影響因子研究——以張掖綠洲為例[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9(2): 236
[20]Meng Jiun,Wu Xiuqin,Li ZhenguoLanduse/landcover changes in Zhangye oasis of Hexi Corridor[J]J Geogr Sci,2003,13(1):71
[21]胡孟春,蔣建國黑河流域生態功能區劃及其保護[J]農村生態環境,2002,18(1):1
[22]張志強,徐中民,王建,等黑河流域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J]冰川凍土,2001,23(4):360
[23]盧玲,程國棟,李新黑河流域中游地區景觀變化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001,12(1):68
[24]蒙吉軍,龍花樓,劉松綠洲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分析——以張掖綠洲為例[J]應用生態學報, 1999,10(1):213
[25]王家驥,姚小紅,李京榮黑河流域生態承載力估測[J]環境科學研究,2000,13(2):44endprint
[26]金自學,謝宗平,謝曉蓉,等河西走廊生態系統退化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0,20(4):11
[27]王根緒干旱荒漠綠洲景觀空間格局及其受水資源條件的影響分析[J]生態學報,2000,20(3):363
[28]高永海黑河流域近期生態建設的重點區域和重點工程[J].中國水土保持,2002(1):8
[29]王根緒,程國棟黑河流域土地荒漠化及其變化趨勢[J]中國沙漠,1999,19(4):368
[30]張繼義,李秉新,張宏斌,等黑河中游生態環境建設的思路與對策[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1,16(1):62
[31]Meng Jijun,Long HualouThe key factor of oasis ecological balance: water resourcescase study of Zhangye oasis[J] J Arid Land Res,1998,11(3):255
[32]李旭額濟納綠洲生態搶救和保護刻不容緩[J]中國水土保持,2001(9):14
[33]郭輝,沈寧東柴達木盆地產枸杞的資源狀況及其栽培繁育研究進程[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62
[34]劉鐘齡,朱宗元,郝敦元黑河流域地域系統的下游綠洲帶資源環境安全[J]自然資源學報,2002,17(3): 286
[35]鐘華平,劉恒,王義,等黑河流域下游額濟納綠洲與水資源的關系[J]水科學進展,2002,13(2):223
[36]金昌東,陳彩霞,吳宇,等藥用植物蘊藏量調查方法初探[J]中草藥,1995,26(3):92
[37]楊曉日,王艷地骨皮及4種易混品的鑒別比較[J]中醫藥學刊,2006,24(10):1933
[38]李魁地骨皮與其混偽品的比較鑒別中國中醫咨詢[J].2010, 35 (2):231
[39]嵇永林,周格平地骨皮與其偽品的鑒別[J]中草藥,2002,33(2):170
[40]周維經,林樹枝枸杞資源綜合利用開發研究[J]青海科技,1994,1(3):8
[41]李進,瞿偉菁,劉叢,等黑果枸杞色素對高脂血癥小鼠血脂及脂質過氧化的影響[J]食品科學,2007,28(9):514
[42]呂海英,林麗,潘云,等黑果枸杞葉總黃酮抗氧化和降血脂成分測定[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1(2):43
[43]李進,瞿偉菁,張素軍,等 黑果枸杞色素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 2006, 31(14):1179
[44]李淑珍,李進黑果枸杞葉黃酮降血脂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北方藥學,2011,11 (8):23
[45]李淑珍,李進黑果枸杞總黃酮制備和抗氧化性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9 (3):74
[46]江建紅,陳曉琴,張蔚佼黑果枸杞果實多糖抗疲勞生物功效及其機制研究[J]食品科學,2009,34(2):203
[47]馮薇,何恩鵬,陳曉琴.黑果枸杞果實多糖對小白鼠運動能力影響及量效研究[J]干旱區研,2009,26(4):586
[48]陳曉琴黑果枸杞果實多糖的制備與抗疲勞、降血糖生物功效的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07
[49]古麗達娜,賈琦珍,陶大勇,等 黑果枸杞色素對小鼠常壓耐缺氧及游泳耐力的影響[J],時珍國醫國藥,2009,20(11):2682
[50]姜霞,任紅旭,馬占青,等黑果枸杞耐鹽機理的相關研究[J]北方園藝,2012(10):19
[51]張建峰,張旭東,周金星,等世界鹽堿地資源及其改良利用的基本措施[J]水土保持研究,2005,1(6):27
[52]陳晨,劉增根,張琳,等黑果枸杞果汁生產工藝研究[J]食品與發酵科技,2010,47(2):94
[53]陳海魁,劉雅琴黑果枸杞果醋發酵工藝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2):16126
[責任編輯呂冬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