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建
現代人飲食不規律,極易導致腹痛、腹脹、便秘、積食、消化不良等癥狀。但是西藥持續不斷的負面事件,以及“難以根 治”這一缺陷,令不少消費者大為頭痛,難道腹脹便秘不消化,真的就沒辦法了么?
日前,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公告,要求對多潘立酮制劑(包括馬來酸多潘立酮制劑)非處方藥和處方藥說明書的“不良反應”“禁忌”“注意事項”“用法用量”等項進行修訂。另外,說明書的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中還增加了“中重度肝功能不全的患者禁用”“本品用藥3天,癥狀未緩解,請咨詢醫師或藥師。藥物使用時間一般不得超過1周”“劇烈嘔吐、急性腹痛患者應到醫院就診”等內容。
一時間,負面新聞滿天飛,西藥還能吃嗎?如果不能吃西藥,又能選什么呢?對此,早有中醫界專家自豪的表示,其實,許多中藥與中藥方劑也有促進胃腸動力的作用。
專家介紹,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消化不良患病率逐漸升高。事實上,由于古人生活環境惡劣,飲食粗糙,腸胃疾病的發生幾率也是居高不下。在近千年的古方流傳及革新中,江南地區的人民創造性的發明了“四磨湯”,將4味中藥炮制、研磨后煎煮成藥,不僅可以恢復腸胃動力,治療腹瀉便秘不消化,更能調理腸胃,強身固本,增強免疫力。
而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江南地區的人民發現,四磨湯不僅可以用于成人,對于治療小兒積食也有相當不錯的效果,久而久之,江浙、兩湖地區的小孩兒出生之時,家長都要磨上一碗暖暖的四磨湯,保護嬰兒健康成長。
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后,在中醫基礎理論之上,醫藥生產企業開始采取現代化研究手段對四磨湯進行改良,更加先進的劑型,更加適宜飲用的口感,以及更加規模化的生產都在使得四磨湯不斷改良進步。
科研成果證實:中成藥以及中醫外治法不僅安全性較高,對消化不良療效也比較顯著,且中醫在治療消化不良的過程中,針對不同證型選用不同的方藥及治法,可以達到調理機體陰陽平衡,標本兼治的效果。
據專家介紹,根據臨床觀察,大部分理氣類中藥都有促進胃腸動力作用,只是歸經不同、機制不同。如入肝膽經的中藥有香附、青皮、陳皮、橘核、郁金等,入脾經的中藥有蘇梗、木香、柿蒂等,入大、小腸的中藥有枳實、枳殼、大腹皮、厚樸等。這些理氣藥物通過疏肝、利膽、和胃、厚腸皆能促進胃腸動力。也有一些中藥是針對某些疾病性質起到促胃腸動力作用的,如溫中散寒的高良姜、廣木香、川椒,清熱和胃的川黃連、炒山梔、川楝子、蒲公英,芳香化濕的藿香、佩蘭、白豆蔻、砂仁,養陰清熱的石斛、麥冬、花粉、玉竹等。
中醫傳統理論認為,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胃氣宜降,脾氣宜升,脾胃升降正常使胃腸動力平衡。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理論,脾胃還有賴于肝氣的疏泄、膽汁的通降、腎陽的溫暖、腸腑的傳導才能維持正常的功能活動。
人體遭受邪氣侵襲,也易引起胃腸動力方面的疾病。此時,只要驅除外邪,就可恢復胃腸動力。如盛夏嗜食冷飲而致寒遏胃陽,會出現腹部冷痛;長期嗜食膏粱厚味則使胃腸積熱,會出現口臭便秘、嘈雜善饑;寒溫困脾或溫熱蘊阻可致脾失健運,會出現脘腹痞滿,可分別給予溫中散寒、清熱通腑、苦溫燥濕或辛開苦降法,使胃氣平和、腑氣通暢,胃腸動力自然就可恢復正常。
中醫專家提醒,功能性胃腸道疾病治療過程長,服用西藥胃動力治療往往短期療效明顯,但長期服用會加重胃腸道負擔,治標不治本。而服用中藥胃動力成藥往往能疏肝解郁,健脾消滯,消積止痛,實現標本兼治之奇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