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珍
“十二五”期間,中國繭絲綢產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年均蠶繭產量穩定在65萬噸左右,絲及絲綿類產品總產量達12萬噸以上,蠶桑經濟收入超過200億元,絲綢工業總產值達2000億元以上,真絲綢商品出口保持在35億美元以上,越來越多的繭絲綢服裝進入了普通百姓的衣櫥。
二五”期間,中國繭絲綢產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年均蠶繭產量穩定在65萬噸左右,絲及絲綿類產品總產量達12萬噸以上,蠶桑經濟收入超過200億元,絲綢工業總產值達2000億元以上,真絲綢商品出口保持在35億美元以上,越來越多的繭絲綢服裝進入了普通百姓的衣櫥。
我國繭絲綢產業的歷史優勢和現狀
由于生絲產量有限,即使在上個世紀30年代的繁榮時期,繭絲綢也只占紡織纖維總量的0.8%。隨著各種合成纖維先后問世,繭絲綢在紡織纖維總產量的比重幾十年來逐步降低,雖然在2008年世界生絲產量已增至8萬噸,但因為世界纖維需求增長更快,繭絲綢在纖維總產量的比例降低為0.172%。隨著消費理念的轉變和世界經濟的復蘇,國際上對繭絲綢的需求也將增加,因此繭絲綢產業在國際上會有很大發展空間和市場前景。
中國的絲綢輕盈、精細,跟歐洲人慣常穿的亞麻和毛呢相比,色澤和觸感簡直是云泥之別。17世紀時,中國絲綢的價格被炒得幾乎等同黃金,曾達到12兩黃金才能買1磅絲綢的天價,絕對是有錢人才追求得起的高檔奢侈品,歐洲本土生產的絲綢在質量上已與中國貨不相上下,但在貴族們心目中,只有用中國的絲綢才有面子。18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每年的絲綢進口量最多竟達75000余匹。利益驅動下,許多本土歐洲絲綢也開始繪制龍、鳳、花鳥等中國傳統圖案,并且注明“中國制造”假冒中國原裝進口。
而如今,中國絲綢在世界上奢侈品地位已經不再。絲綢發源地中國的生絲產量占世界70%以上,絲綢貿易額占世界的80%,但中國絲與綢的出口長期陷于量升價跌的怪圈。中國繭絲綢二次制成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相對較小,制成品出口處于相對劣勢地位,市場份額不到14%,高端供給不足,產品附加值低,絲綢大國卻不一定是絲綢強國。雖然中國絲綢業擁有原料生產供應方面甚佳的有利條件,但在國際上卻一直沒有知名度頗高及市場占有率可觀的品牌,國際上對中國絲綢的客觀評價仍滯留在中國的坯綢只有經過意大利后處理或法國精加工之后,方能榮登高檔時裝服飾之列。在西方高端消費品市場,一款小巧的普拉達灰色綢緞手包要1500元,一件正品范思哲絲綢面料燕尾外套需要19200元。隨著物流的便利和信息的暢通,即使是高得令人咂舌的價格,還是吸引不少國人競相以代購、海淘等方式去瘋狂購買。
雖然只有中國、印度、巴西和泰國種桑養蠶,出口絲類,但歐盟、美國和日本等因有深加工能力或轉口優勢,是絲類貿易的重要參與者,西方國家通過主導生絲原料世界貿易規則,靠著資本密集、設計優勢、品牌影響力和成熟的營銷模式占據絲綢產業制高點,中國、印度等生絲原料輸出國擁有最好的生絲資源卻為別國做了嫁衣。中國絲綢出口企業主要以量的增長來爭奪國際市場份額,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國內絲綢市場價格的混亂。就國內來說,我國勞動力、土地、資源等要素供求關系趨緊、成本持續攀升,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繭絲綢產業傳統比較優勢明顯弱化。蠶桑生產基礎薄弱的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絲綢生產技術與裝備研發相對滯后,產品設計與品牌建設能力不強,繭絲綢企業提質增效仍面臨嚴峻考驗。
供給側改革振興中國繭絲綢產業的重要性
振興繭絲綢產業,就是讓古老中華文明煥發生機,讓西方社會看到中國人的智慧與實力。繭絲綢產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它融農工貿于一體,一頭連著農民、農村和農業,一頭連著國際國內市場。中國的絲綢產業要實現價值回歸,實行供給側改革,必須從政策上支持,科技上扶持,開發新的健康型、功能性、個性化絲綢產品,滿足新興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而擁有13億人口的絲綢內銷市場更是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繭絲綢產業符合綠色發展理念,隨著回歸自然和愛護環境的低碳生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這一產業愈加具有魅力。桑樹本身不占用良田,可以保持水土,具有良好的生態效應,絲綢制品穿著舒適、健康,為精英階層出席重要場合的服裝材質首選。而養蠶繅絲模式在小農經濟時代就發展得比較成熟,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對環境污染零污染,比較適合家門口就業,能夠提高當地農民收入,豐富人民生活。中央1號文件《實行農業供給側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明確提出發展種植高效經濟作物和做大做強優勢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特別指出蠶桑。
發展繭絲綢產業符合質量提升和品牌建設要求。美國、瑞士、西班牙等在長絲纖維原料,絲綢技術裝備開發方面具雄厚實力。日本、意大利、美國等先進蠶絲生產國,在蠶絲綜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日本企業還用蠶繭和蠶絲開發汽車裝飾材料,隱形眼鏡,人造皮膚等。而我國絲綢產品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企業自主研發能力還偏弱、產品附加值低,影響了整個產業級次的提升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發展以服裝為龍頭的系列終端產品,開發絲綿、絲絨、絲麻等混紡產品,加快高檔真絲綢產品和含絲紡織產品的功能性開發,貼心滿足多元消費需求。絲綢起源于中國,早在黃帝時期,就有“蠶神獻絲”“天神化蠶”的故事,為中國絲綢產品注入更多中國元素,講好東方神秘絲綢故事,向全世界釋放絲綢文化魅力,打造知名中國品牌,才能實現絲綢價值回歸和產業升級。
繭絲綢產業符合發展現代農業要求。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研究顯示,經濟作物不低于170畝,才會具有國際競爭力。因此,建設“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發揮技術集成、產業融合、核心輻射等功能作用尤為重要。20世紀,日本的“農協+農戶”產業組織模式曾對日本繭絲綢業的穩定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這種蠶繭生產組織形式實現的產業化程度高,繭絲質量明顯優于中國。桑農集中意味著抵抗風險能力加強,職能部門送服務、送技術更易于開展。另外,政府可以號召桑農購買商業保險以抵抗自然災害。
振興中國絲綢產業需要工匠精神和更多中國創造
振興繭絲綢產業呼吁工匠精神。我國繭絲綢產業人才流失嚴重,品牌文化和設計創新不足,缺乏世界一流服裝設計師和品牌運營師,產品抄襲嚴重,粗制濫造者甚多。因此,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促進絲綢產業發展尤為重要,只有設計者、縫制者在每一流程細節中追求完美和極致,才能以品質贏得消費者信賴。
振興繭絲綢產業需要更多中國創造。上世紀的繅絲機器,主要由歐洲和日本研究及生產,我國一直沿用至今,雖歷經改造,工作原理仍然是物理感知,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導入近乎沒有。繅絲業勞動強度大、勞動環境差、勞動效率低。國際上織造、印染、縫制等都有了信息技術,有了全檢測控制和自適應控制技術,出于國家利益的切身考慮,具有技術壟斷地位的發達國家不會輕易將具有領先水平的高端技術轉讓給我國。另外,絲綢生產機械的可靠性是關鍵,可靠性是國產設備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的癥結所在。因此,我國自主創新,研發繅絲設備和紡織機械對促進絲綢產業發展更為迫切。
(作者單位:山東省纖維檢驗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