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君,劉宇熒,傅新紅
(四川農業大學 管理學院,成都 611130)
?
兩種類型農機專業合作社運行機制和績效分析
汪 君,劉宇熒,傅新紅
(四川農業大學 管理學院,成都 611130)
農機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農機專合社)是我國實現農業機械化、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有效途徑。為了提高農機專合社的運行效率和優化其發展路徑,采用案例分析和對比分析的方法,以四川省營山縣兩個基于不同生成機制(內生機制和外生機制)成立的農機專合社為例,從生成機制、服務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方面分析比較它們的運行機制。結果表明:外生型農機專合社更容易獲得政府政策、項目的支持,在運轉資金、農機數量和人員配備等方面具有優勢,但在農機服務范圍和調動社員積極性方面弱于內生型農機專合社;內生型農機專合社更有利于社員自身價值的實現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但在資本利用效率方面弱于外生型農機專合社。最后,給出兩種類型農機專合社融合發展的思路,并具體提出兩類農機專合社在成長期的具體發展策略。
農機專業合作社;融合發展;生成機制;農業機械化;運行機制
我國進入工業化中期,農業商品化、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對農用機械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時,隨著城鎮化的迅速推進和農業比較效益的降低,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和非農產業大量轉移,導致農村勞動力不足,提高農業勞動效率勢在必行。機械化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有效措施,農業基層工作者們從實踐中總結出農機專合社不僅是現階段農業機械化普及的重要載體,也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組織形式。為鼓勵和推廣農業機械的使用,國家自2004年開始對農機具購置進行補貼,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支持農機合作社的發展,使其充分發揮農機作業、維修和租賃等社會化服務功能。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支持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專業化規模化服務,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進一步促進了農機專合社的發展。
國內學者對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了一定的研究,展昭海、胡勝德在梳理我國農機合作社的產權制度現狀基礎上,指出當前農機合作社存在產權不清晰、一股獨大、分配方式不合理、運營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1]。周振、孔祥智以某農機合作社為例,詳細介紹了其盈余分配方式及變遷,并利用剩余索取權與激勵理論進行闡釋,指出完善盈余分配方式是合作社規范發展的重要方向[2]。何勛、史景釗詳細介紹了“一站式合作社”農機推廣的模式,認為該模式依托合作社開展一站式服務是農機推廣服務的發展方向[3]。在合作社產生及運行機制方面,江歡、莊豐池分析了兩個煙草合作社的產生機理和運行績效,指出依賴公司和政府扶持成立,而不考慮各經濟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的合作社難以持續[4]。李增元、葛云霞討論了山東萊陽“昕秀”合作社的發展,指出現階段農民專合社表現出國家政策誘導和農民內在組織兩種產生機制了[5]。韓國明、郭鵬鵬以民勤縣的合作社為對象,對比分析了農民自主成立的合作社與“支部+合作社”治理績效,得出成立合作社的外部驅動力強、農戶缺乏合作意識等結論[6]。
學術界已有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但以微觀個案為分析對象對農機專合社的研究較少,比較分析不同類型農機專合社的研究更是不多見。為此,本文基于對四川省營山縣兩種不同類型的農機專合社的調研,旨在剖析對比其運行機制,為農機專合社的發展提出建議,為其他地區農機專合社發展提供借鑒。
1.1 類型
農機專合社是按照相關法律成立的、以農機服務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以服務成員為宗旨,遵循“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則,為社員和其他個人或團體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依據不同的標準,農機專合社分為自辦型、官民型和官辦型[7],或是農民牽頭領辦型、企業牽頭領辦型、依托涉農部門和村干部領辦型等。比較常用的是以農戶在農機專合社成立中所充當的角色為標準,分為內生型和外生型。前者的主要特征是在組建的過程中農民是農機專合社的主要發起人和創辦者,后者指農機專合社是由其他非農戶個人的部門和組織發起和創建[8]。外生型農機專合社由于政府介入,得到政策扶持,因而在克服信息不對稱和市場不確定性上具有明顯的優勢[9],適合走本土化路線[10];內生型農機專合社注重與生產實際的結合,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具有極強的適應性[11]。
1.2 特征
按功能劃分,合作社可分為生產類合作社和服務類合作社。與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不同,農機專合社是典型的服務類合作社,它具有4個方面的特征:①資金需求較大。農機專合社的運營以農機具投入為基礎,購買農機具需要大量的原始資金,即便社員以農機具折價入股,所入賬的初始資金也比生產類合作社和其他服務類合作社多。②資產專用性較強。農機具占據農機專合社的絕大部分資產,并且大部分農機具的開發和使用均是針對某類具體的農業操作,一機難以多用,其資產專用性較其他服務類合作社和生產類合作社強。③社員數量偏少。農機操作季節性強,業務量和對農機操作手的需求量隨季節變化呈現較大幅度的波動,所以農機專合社的社員以管理人員和少數農機操作手為主,其社員人數較其他合作社偏少。④以服務業務為主。從表面上來看,農機專合社從事的是農業生產項目,但實際上它以提供農業機械服務為主要業務,是服務性合作社。
營山縣位于四川盆地東北部的丘陵地帶,當地政府充分利用淺丘帶壩區進行農業生產,使其成為典型的農業大縣和糧食主產地,2014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6.65萬hm2,糧食產量39.78萬t,人均糧食占有量 406kg,糧食生產連續增產。近年來,為了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作為四川省農業機械化示范縣的營山縣加大農機投入,提高農機補貼,大力推廣農機具的使用,農機化程度連年提高。2014年,完成機耕面積4.13萬hm2,機收面積2.07萬hm2;完成購機補貼718.32萬元,推廣新機具6948臺,培訓各類農機操作、維修人員5 300人次;分別建成水稻、油菜全程機械化核心示范片各1個;專合社穩步發展。
營山縣最主要的兩個專合社分別是2012年登記注冊的上都農機專合社(以下簡稱上都)和2013年登記注冊的小橋農機專合社(以下簡稱小橋)。自成立以來,兩個合作社在運行過程中遵循合作社的基本原則,具有較好的效益,是外生型和內生型兩種類型專合社的典型代表。下面從生成機制、服務機制、分配機制等方面來分析對比它們的運行機制。
2.1 生成機制
2.1.1 生成機制對比
依據孔祥智對內生型和外生型生成機制的定義,營山縣小橋由專業技術人員(即收割機手)牽頭聯合其他農機大戶成立,其生成機制屬于內生型;而上都在鎮政府引導下成立,其生成機制屬于外生型。
由表1可以看出:上都成立時間早于小橋,無論在社員數量,還是在機具數量和辦公面積上,均較小橋有優勢,且上都擁有專門用于存放農機的機庫。在機具類型上,上都擁有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播種機和植保機械等8類相關配套農機具42臺套;而小橋只擁有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等5類農機具,共29臺套。

表1 兩個專合社的成立和規模對比表
數據由筆者2014年營山縣實地調查收集。
2.1.2 成因分析
兩個合作社在社員、資金、農機具數量和辦公室面積等方面的差異主要源于生成機制的不同。由于有政府支持,上都在成立時獲得大量政府項目資金;而小橋的資金主要來源于社員自籌,是社員加入時以資金、土地入股和農機具折價等形式形成的。不同的生成機制決定著不同的專用資產規模。當然,小橋成立較晚,但運作成功,說明當地農戶對農機服務的需求較大,合作社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2.2 服務機制
2.2.1 服務內容
上都的服務覆蓋了水稻、小麥的機耕、機播、機收和部分植保等環節,定期為其他種植類的專合社和一些種糧大戶提供代耕、代種、代收等社會化服務;并承擔營山縣農機示范園區機械化操作任務;以社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農業全程機械化服務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及信息服務。小橋的服務主要有流轉承包經營土地,為農戶提供水稻和小麥的機耕、機播、機收、技術指導,以及農業信息和技術交流、咨詢等服務。
上都的服務內容較小橋豐富,且所能提供的農業信息和技術培訓均較小橋多,這主要是由農業信息的不對稱造成的。農業政策信息由官方發布,上都在獲取農業政策信息方面較小橋有絕對的優勢;雖然農業從業者可根據觀察市場來獲得市場信息,但由于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較低,對市場信息的反映需要得到專業人員的協助,這方面上都也比小橋有優勢。
2.2.2 服務對象
小橋面向所有的農業勞動者,且主要是社員以外的農業勞動者(包括農戶和部分種糧大戶);而上都主要服務對象是社員、初具規模的種植類合作社、種糧大戶及政府項目。
兩個專合社服務對象不同主要是由制度形成的不同動因引起的:①政府成立上都是為了加速實現行政區域內的農機化,帶動散戶進行農機服務,為社員、政府項目、種植類合作社等提供農機操作服務,這樣的動因使上都有更重的普及農機的社會責任感,導致其不同于小橋的運營重點和服務對象。②農機操作手成立小橋是為了團結和協調農機散戶,拓展農機服務面積,豐富農機服務類型。小橋所擁有的農機具多為社員個體原有的微小型農機,更能滿足散戶對農機操作的需要。③由于小橋的社員在入社前已從事農機服務,有其固定的客戶,加上社員為拓展業務而四處宣傳,所以個體農戶對小橋更為熟悉。④兩個專合社相同業務的收費標準基本一致,基于選擇路徑依賴和農機適用范圍,散戶在選擇農機服務時更傾向于小橋的服務。
2.2.3 服務模式
上都與小橋現有的4種主要服務采取有償服務方式,并按照市場價格水平收取費用,其服務包括土地承包服務、全程機械化服務、菜單式服務和跨區作業服務。其中,土地承包服務是農戶將自家所有的土地通過每年收取租金(每公頃5 250元)的方式流轉給專合社;全程機械化服務是農戶將農作物生產全過程交給專合社使用機械完成作業,每季收獲的農產品由農戶所得,農戶向專合社交納相應的服務費(每公頃5 250元);菜單式服務則是指農戶在糧食生產過程中,將其部分作業環節外包給專合社進行機械化生產,并向專合社交納一定的服務費,日常田間管理由農戶承擔。其中,機耕服務費為每公頃1 500~1 800元,機插秧服務費為每公頃750~1 200元,機收服務費為每公頃1 200~1 800元。跨區作業服務是專合社根據農作物的季節性和地區性差異進行的跨縣域的流動作業,是拓展專合社服務范圍、增加專合社收入的重要途徑。兩個專合社現有的跨區作業業務包括水稻機收、機耕及小麥機收、機耕。兩個專合社的4類服務模式的具體服務范圍如表2所示。

表2 兩個專合社的服務模式的數量對比表
數據由筆者2014年營山縣實地調查收集。
由表2可以看出:雖然兩個專合社的主要服務模式一樣,但具體的農機作業面積存在差異。差距最大的是全程機械化服務項目,上都占據絕對優勢,是小橋的70倍;而其他3個項目,小橋均高于上都。小耕土地承包服務面積是上都的2.67倍、菜單式服務面積是上都的1.6倍、跨區作業服務面積是上都的1.3倍。從總量上看,上都的總業務數量590hm2,較小橋的553.34 hm2多36.66hm2。上都在服務總面積占據絕對優勢,主要由于上都在具體運行中得到政府項目的支持,承擔了營山縣農機示范園區400 hm2的農機操作任務,而小橋卻少有政府項目的扶持;但除全程機械化服務外,上都均比小橋少。這是由于利益分配依據不同,兩個社的社員在拓展專合社的業務范圍、增加經營利潤的積極性不同。
2.3 利益分配機制
2.3.1 利益分配機制
上都根據輪班制度,作業任務在農機手中進行分配,作業過程中所發生的作業成本(如機具磨損、維修和燃油等費用)均由專合社承擔,最終所獲收益全部上繳合作社。上都以社員與專合社發生的實際交易量作為比例,依據對合作社的經營利潤進行分配。這樣的分配機制減少了社員所要承擔的風險,但也只能單純地刺激社員與專合社的交易,而不能調動社員在搜尋更多業務、拓展服務面積方面的積極性。
小橋依照誰聯系的業務誰完成,若業務量較大不能單獨完成,可請合作社其他成員協助完成的原則進行操作的方式。其中,燃油費由操作手自己承擔,機具的磨損和維修費用由合作社承擔。一項業務完成后的經營利潤則按照40%的比例交給合作社,剩余部分若是聯系業務者則全部留為自用,若是業務協助者則先按一定比例給聯系業務者提成之后再留為自用。在年終分配專合社經營利潤時,小橋以社員對專合社業務的參與量比例和所占股份比重的加權比重為依據對合作社的經營利潤進行分配。此分配方式使社員在增加專合社的經營利潤、拓展業務范圍上具有更強烈的積極性。
2.3.2 績效對比
兩個專合社的差異還表現在經營成本和最終收益上,如表3所示。

表3 兩個專合社的成本收入及利益分配對比表
數據由筆者2014年營山縣實地調查收集。
雖然上都服務的總面積比小橋多30 hm2,但從表3可以看出:小橋的總收入比上都高22萬元。因為上都很大程度上是官辦農機合作社,對農機示范園區的農機操作負有義務,對其收取的服務費實際上比對外(非政府項目)服務所收取的費用低。在上都的服務對象中,政府項目占總服務面積的64.5%。
從表3還可以看出:小橋的總成本較上都高出21萬元,其中17.5萬元是小橋的土地流轉費用,其他部分多是源自業務搜尋成本和交通費用。在日常運營過程中,小橋沒有像上都那樣得到政府在服務對象和服務渠道方面的支持,經營業務主要來源于社員進行的搜尋和拓展,且搜尋范圍主要集中于本縣的個體農戶和本縣以外的農作區域。長期以來,小橋的交易費用(即尋找服務對象、訂立和履行合約的費用)高于上都,這使得小橋獲得每單位收益所付出的成本比上都要高。
由8人組成的小橋人均純收入是4.5萬元,雖然比由13人組成的上都的2.7萬元高出1.8萬元,但是其成本收益率比上都低1.36。這表明,小橋每一單位成本所獲得的收益比上都少1.36元,營運效率比上都低,源于小橋交易費用較高;而小橋的年末未分配盈余4萬元比上都的3.9萬元略多,給未來的發展留有空間。
3.1 結論
1)在成立之初,外生型專合社上都較內生型專合社小橋在初始資金、農機具數量、人員配備和政策扶持等方面均占優勢;而內生型專合社小橋前期準備時間較長,成立時需要克服的困難較多。
2)外生型專合社上都能夠有機會承擔政府項目,運轉資金較為豐富,形象正規,受到種植類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的信任和青睞,社員所承受的運營壓力較小。內生型專合社小橋業務較少,運轉較困難,社員承受的運營風險較大。
3)在運營過程中,外生型專合社上都服務對象數量充足,運營成本低,但社員參與動力不足,在經營管理上依賴性強,服務范圍較窄;內生型專合社小橋運營成本高,營運風險大,但由于采取了有效的利益分配制度,社員參與度高,積極拓展服務范圍,實現了利潤增長。
4)從制度安排經濟效率來看,兩個合作社各有優勢。就人均收入來看,小橋作為典型的內生型專合社優于外生型專合社上都;就成本收益率而言,上都優于小橋,均基本實現了成立時的預期目標;就制度安排對社員自我實現的作用來看,小橋的分配制度能夠充分調動社員的從業積極性,而上都的分配制度有礙于社員積極拓展業務。從長遠來看,小橋的制度激勵優于上都。
3.2 建議
1)合作社應由政府引導、扶持,農民自主經營。不同的制度安排決定著不同的運行模式和發展路徑,專合社在發展初期因資金需求量大和業務拓展難需要政府支持,在后續發展中專合社需要有內在動力和良性循環的利益分配機制。因此,以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為主的專合社要健康長久發展,不能單純地依靠內生型或外生型某一種生成機制,需要將兩種生成機制有機結合。
2)依據專合社的發展階段,采取針對性發展策略。根據田艷麗、修長柏對合作社在其各個生命周期特征的描述[12],筆者認為樣本中兩個專合社均處于成長階段,其發展策略分別是:
(1)外生型專合社。上都的主要任務是:規范管理機制,進一步提高盈利能力;合理利用政府所提供的資源,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充分調動社員的參與積極性;制定合理的激勵機制,倡導社員積極利用自身資源拓展業務范圍,增加業務收入;政府應當合理分配資源,使公共資源能夠充分發揮其作用;社員應轉變服務觀念,摒棄對政府的依賴,積極參與到業務搜尋中。
(2)內生型專合社。小橋的主要任務是:與政府和大中型農業生產者建立聯系,降低運營成本,創造機會,積極爭取與政府項目的合作;調動社員向大中型農業生產者(例如種植類合作社、農業公司等)推銷合作社業務,積極爭取與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降低業務搜尋成本和運營成本;適時調整合作社章程,優化現有合作方式,與政府或保險公司建立合作,降低運營風險;政府應當進行實地調查,根據專合社的實際需要進行扶持。
[1] 展昭海,胡勝德.我國農機合作社產權制度研究[J].學術交流,2016(2):123-127.
[2] 周振,孔祥智.盈余分配方式對農民合作社經營績效的影響—以黑龍江省克山縣仁發農機合作社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15(5):19-30.
[3] 何勛,史景釗,余永昌,等.“一站式合作社”農機推廣模式研究[J].農機化研究,2013,35(5):49-52.
[4] 江歡,莊豐池.制度創新、同意一致性和制度績效:兩個煙葉合作社產生機理與運行績效的比較分析[J].臺灣農業探索,2013(3):54-59.
[5] 李增元,葛云霞.何以可能與如何合作:農業現代化背景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發展[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73-82.
[6] 韓國明,郭鵬鵬.農民自主成立的合作社與“支部+合作社”治理績效的比較分析:基于甘肅省民勤縣的調查[J].中國農村觀察,2011(6):22-30.
[7] 苑鵬.中國農村市場化進程中的農民合作組織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1(6):54-61.
[8] 孔祥智,史冰清.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運行機制、基本作用及影響因素分析[J].農村經濟,2009(1):3-9.
[9] 王曙光.論新型農民合作組織與農村經濟轉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12-117.
[10] 韓喜平,李恩.異質性視角下兩種類型合作社動力系統構造[J].社會科學輯刊,2012(5):116-121.
[11] 韓喜平,孫賀.欠發達地區農民合作社發展路徑的優化問題[J].學術交流,2014(1): 54-61.
[12] 田艷麗,修長柏.牧民專業合作社利益分配機制的構建:生命周期視角[J].農業經濟問題,2012(9):70-76.
Analysis on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Performance of the Two Kind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s
Wang Jun, Liu Yuying, Fu Xinhong
(College of Management,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30, China)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 (AMC)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promote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 effectively. The paper is to enhance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AMCs, and designed to optimize AMCs’ development path. And the two AMCs, which have different generative mechanisms in Yingshan, work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In brief, the paper compared the two types’ operating mechanism in terms of the generative, service and interes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by the methods of cases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s easier for the exophytic AMCs to get support from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projects. The exophytics have absolute advantages on operating funds, the number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ies, and staffing etc, while the endogenous AMCs have advantage in mobilizing the enthusiasm of the members and have larger business coverage. The endogenous is better for members to resize their own value and improve their per-capita income, however, its capital utilization is lower than the exophytics. In the end,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ideas how to make the two types’ fusion development come true. And the two types’ specif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 also are propose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 fusion development;generative mechanism;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operating mechanism
2016-06-29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4XMZ006)
汪 君(1991-),女,四川內江人,碩士研究生 ,(E-mail)709344395@qq.com。
傅新紅(1965-),女,重慶人,教授,博士。
S23-01
A
1003-188X(2017)08-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