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洪
一款智能手機應用能夠識別出其用戶是否具有自殺傾向,它還能通過提供資源或是警示其他人進行干擾。
第三通電話仍然沒有接通后,克里斯·米德爾醫生決定親自驅車前往120公里外的卡梅爾鎮,那里有一位名叫李察·凱德的手機的“求助”報告,它認為它的主人正在經歷精神崩潰。

自主發出這份報告的是一款名叫Ginger.io的應用軟件,是2011年由美國著名線上醫療企業Ginger.io公司設計并開發的,它能夠通過監測使用者的語調、語速、音量和語義以及社交狀態等來判斷其是否處于精神異常狀態。
“聽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事實上精神疾病的早期癥狀確實有跡可循,”克里斯·米德爾醫生說,“比如當一個人感覺抑郁時,他會遠離人群,封閉自己,變得孤僻冷漠,與他人的聯系會變少,別人發給他的信息也會回復少或者不及時等等諸如此類的異于平常的行為特征。”
這也是Ginger.io運行的基礎核心,為此它的設計團隊花費數年時間來搜集龐大的真實的數據來驗證人們使用手機的習慣和頻率或者地點的變化如何反映出暴躁、抑郁、興奮等情緒的變化,并據此建立數據模型,設計智能算法。
經過幾年的小范圍的試運行和不斷改進,Ginger.io的核心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準確率達到91.7%以上。使用也比較方便,幾乎不會打擾到使用者。當這款軟件安裝到使用者的手機上后,患者需要先填寫一份調查問卷,例如自我感覺、病癥、治療史、睡眠時間、運動時間等基本情況,Ginger.io開始數百萬級搜集用戶的睡眠數據、行為數據和社交數據。幾天以內,就可以自動生成用戶日常行為基準線,隨后Ginger.io開始運用智能分析算法來解析該用戶最近和隨后的生活狀態是否出現異常,如果有會將結果顯示出來。
兩天前,李察·凱德的數據已經變為了紅色,失眠抑郁信號直線上升。克里斯·米德爾醫生是在半年前被指派負責他的心理疏導的,當時李察剛剛經歷了嚴重的車禍,5歲的女兒不幸去世,“當時李察的情緒狀態是屬于正常的,但我們知道,創傷后應激障礙并不是立刻顯現的,有些病人發作間隔長達幾個月到一年,甚至更久。”克里斯介紹稱。
這種精神疾病的早期介入是非常關鍵的,治療的效果也非常好,但在以前需要昂貴、密集的醫生觀察和監護才能夠做到。正是看準了這一市場空白,Ginger.io的CEO安諾爾·曼德主導并開發了Ginger.io,截至目前該款軟件成效卓著,已經在40多家醫療單位和科研機構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今年1月5日,IBM公司公布的能夠改變人類世界的科技中,人工智能預測治療精神疾病位列榜首。
2017年4月7日,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估計,僅抑郁癥患者全球就超過3億人,約占全球人口的4.3%,罹患精神疾病的患者群更加龐大,十年來增長速度達18%。而與之相對應的卻是心理診療人員的嚴重不足,據統計,歐美等發達國家每10萬人有10.2名心理治療醫生,日本每10萬人有7~8名,中國每10萬人僅有1.49名。
正是這樣巨大的市場前景促使各國各科研機構紛紛投入了這一領域,就目前來看,這類科學技術離完善還有很大距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專家馬克斯·利特爾說:“如果一款產品的準確率只有80%左右,任何一個醫生都不會把它用到病人身上。”據他介紹,一般人工智能產品準確率需要超過95%才會進入市場。
(孫濤薦自《世界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