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錢林
從事教育三十多年,經常碰到些熊孩子,一會兒破壞公物,一會兒傷害他人。而這些孩子背后,往往是深感無奈的父母,大多困惑于“孩子怎么就是不聽話”。我分析,這與缺乏規則教育有關。
社會是講規則的,所以孩子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需要規則教育。道德、法律、鄉規民約等規則,到了家里只有細化成家規,才可發揮教育的影響。
用心,成效自然更好。如何做好家規?
明明白白 家規,要讓孩子聽懂是什么意思。比如,我家孩子小學階段上網的家規是“可以查資料、收發電郵、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可以看科學類網站、作文類網站、新聞類網站,但不能看無關的內容;一般一次不能超過半小時;單獨一人不能上網”。特別是禁止之類的家規,不能含糊其辭。比如,“少看電視”,孩子就不清楚,怎么是“少”?但寫上“每天只能在18:00-18:30可以看電視”,這規則就很清楚。
動態生成 我家家規的約定,都是在生活中動態形成的。如我孩子兩歲多的一天,分葡萄干時吵架了。我先從女兒這兒拿一些吃掉,兒子的多了,女兒不肯;又從兒子那兒拿一些吃掉,女兒的多了,兒子不肯;最后兩人的葡萄干都被我吃光了,這下都哭了。我借機教育他們,不相讓的雙方最終都會有損失,后來就有了“吃零食要相讓”的家規。
民主討論 我家家規大多是民主協商而來。比如,好幾次孩子在樓梯上摔倒,我們就討論了走樓梯時如何講安全,后來有了“走樓梯時要互相提醒講安全”的家規。因為孩子參與討論,相對好執行。
獎罰分明 有了家規,要講究“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獎罰要跟上。孩子畢竟是孩子,要表揚為主,表揚多了,對家規的執行力會更強。違反家規了,該批評時就要批評。多次批評無效的,要么是家規不合理,那就早點改;要么就要嚴厲批評,甚至進行必要的懲罰。孩子幼兒期,我創新了“100個好”評價,凡孩子表現好,加幾個“好”;違規了,減幾個“好”;這個評價方法,作為對家規的獎罰,效果很好。
家規,要一條條書面寫下來嗎?我覺得,書面約定,也行。但口頭約定比書面更方便。我怕麻煩,孩子小時的家規,基本上都是口頭約定。不管哪種形式,讓孩子明明白白知曉家規就行。
孩子倆對家規很自律。如對“可以吵架、不能打架”“走樓梯時要互相提醒講安全”的家規,好幾次在樓下吵架,都哭了,上樓時“弟弟小心”“姐姐小心”互相提醒,上了樓后繼續吵架。走樓梯互相提醒,這是義務;放心吵架,這是權利;這就是家規的教育力量。
教育的藝術,在于通過他律最終形成自律,使用家規的目的也在于培養自律。當孩子慢慢形成好習慣,他律變自律了,家規就要淡出。我的經驗是,最好在孩子的青春期來臨之前,家規就完成教育使命。如果在少兒期家規混亂、家規不嚴,等到了青春期孩子出現司題了再定家規,那是亡羊補牢,需要付出加倍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