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記者蹲點采訪紀實"/>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王華崗
尋找發生在田間地頭的脫貧故事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記者蹲點采訪紀實
□ 文/王華崗
蹲點采訪是當下不少媒體集團踐行“走轉改”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介紹了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記者蹲點采訪的經歷和感受,正是由于深入偏遠山村、田間地頭,與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干部群眾一同生活、一起勞動,記者才得以用筆忠實記錄著正在進行的波瀾壯闊脫貧攻堅戰。
蹲點采訪 基層采訪 脫貧攻堅 走轉改
“@手機報楊致文,去恁村串門吧?”“哈哈,來!熱烈歡迎。”“我們很近的”“你來多長時間了?”“3天”“我來6天了”“我一直在這都不走,段老師閑了直接來,我去地里給你摘點荊芥吃撈面條”……
七月的中原大地,驕陽似火。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蹲點部隊”微信群里,兩位蹲點采訪的記者段君偉和楊致文也聊得火熱。當很多人開始消暑度假,他們依然“扎根”在蹲點的貧困村,用細膩的采訪講述著脫貧攻堅中發生的故事。
今年5月以來,他們深入偏遠山村、田間地頭,與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干部群眾一同生活、一起勞動,用筆忠實記錄著正在進行的波瀾壯闊脫貧攻堅戰。
“一篇千字左右的稿子要想寫好,包含的新聞專業知識其實很多,從采訪到寫作,從謀篇布局到敘述方式,從素材取舍到遣詞造句,字里行間傾注的都是作者的積累和付出。有對比才能反映變化,橫向的縱向的對比不可少。舞娘那篇稿子,對比就很好。學習中,你們寫得都很好。”在蹲點記者采訪群里,《河南法制報》記者段君偉對王向前撰寫的稿子《舞娘白玉粉為啥跳舞少了》做出評價。
王向前是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他蹲點的地方是滑縣晏口村。在脫貧攻堅蹲點手記中,他描寫了一個村民的變化:“白玉粉這媳婦跳起廣場舞,村里老少爺們都愛看。為啥?她長得白,會打扮,又能歌善舞。Music一起,村頭文化廣場里一大群廣場舞者中,她的身姿把其他人甩得老遠。可如今老少爺們兒想要看她跳舞,不容易嘍。”
三小段的細節鋪墊,把一個“高大利亮白”的俏媳婦形象展現出來,立馬吸引住了讀者的眼光,作者要表達什么?為啥不跳了?
微信群里的大河網絡傳媒集團總編輯孟磊,給大家了一個旁白:“王向前是不會放過白玉粉這樣的故事的,把一個‘以前只知道窮開心、如今忙里忙外求脫貧’的花大姐寫得活靈活現”。
中原大地上正在進行的脫貧攻堅戰,有多少可以描繪展現的細節,有多少可以生動刻畫的形象?這篇文章所描述的人物形象,所講述的脫貧故事,將身邊發生的故事與時代背景生動地進行了構思、描畫,把一場波瀾壯闊的戰役在一個人物身上進行了展現,匠心獨具,顯現出記者在觀察時代變化中的敏銳視角。
獲得大家認可的不止是這一篇稿件。《懶漢高天成的“蛻變記”》《張永學重拾脫貧信心記》等,都是在深入的采訪過程中,記者用心雕琢的稿件,把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中所發生的變化、貧困群體煥發的面貌,較好地生發、展現。
在蹲點村魯山縣堯山鎮賈店村,《河南法制報》記者段君偉描繪了《李富貴家的幸福生活》:“這兩天,李富貴和王金蓮兩口子高興得抿不住嘴兒,二孩兒7月6日訂親,這不,說著說著身穿鮮紅裙子的準兒媳婦就上門來了。”
看完這篇文章,主人公王金蓮說,原來對記者有偏見,今天才知道你寫的是真滴,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以后咱就是親戚了。“鎮里很多干部慕名而來,蹲點村很多鄉親找我來聊天。”段君偉自豪地說,自蹲點采訪以來,他的報道說到了他們心坎上,鎮上每天都轉發他的報道。
不在現場就不會有感動,寫出好新聞一定要具備好的眼力、好的發現力,才能得到鄉親們的認可,確實難能可貴。很多讀者和網友評價:“他們通過日記手記的形式報道蹲點情況,文風樸素,真實生動,極富畫面感和感染力,篇篇有溫情,新聞鮮活得很。”

□ 《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馮劉克(右)采訪80歲的老黨員。
對于一名記者而言,寫好稿子、做好宣傳,職責所在、使命所然,職業責任感時時緊迫。然而,當他們投身到脫貧攻堅的一線,看到鄉親們碰到的困難、遇到的問題,大家身上迸發出來的社會責任感也是令人敬佩的。
“感謝河南日報客戶端傳遞信息!我這3000多斤核桃終于賣出去了。”6月22日,站在貨車前的楊景立一邊興奮數著剛到手的14552元錢,一邊說著感謝的話。
《河南日報》記者尚杰在盧氏縣杜關鎮草店村,聽到貧困戶楊景立訴苦有3000多斤核桃賣不出去,立即通過河南日報客戶端把信息傳遞出去,在互聯網上擴散信息。一天內7家企業打來電話,其中一家把核桃全部收購了。
尚杰幫貧困戶賣核桃的事,迅速在蹲點采訪微信群和報業集團引來點贊無數。由此,也讓大家在蹲點采訪、寫好稿件的同時,更加留心自己能為脫貧攻堅,能為貧困鄉親做些什么。
大河網記者宋向樂在蹲點中觀察思考,在他看來,脫貧不僅是不愁吃、不愁穿,保障貧困戶孩子有學上、上好學,也是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內容。于是,他根據鎮平縣高丘鎮史崗村實際情況,及時向大河網領導反映,申請大河網聯合牧原集團為村民送上清華大學優質課程,還為村子配送了電腦。“這對我們來說就是寶貝啊,不僅孩子可以學習,我們也可以學習,提高教學水平。”史崗村小學教四年級的韓老師說。
《河南商報》記者王琦敏銳發現蹲點村有不少閑置耕地,就想讓它們發揮作用。他和鄉鎮、村委干部溝通協調后,形成一致意見:將土地流轉信息發出去。見報當天,咨詢電話蜂擁而至,鄭州不少人到現場考察。
目前,該村已流轉土地110畝,村民收到10萬元租金,另一村民組的200多畝地秋收后也將流轉。村主任劉虎彪說,原本想著你過來就是看看、了解了解,真沒想到你幫了我們大忙,“以后喬巖發展好了,你就是大功臣。”
在蹲點采訪出發儀式上,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社長趙鐵軍就強調,“脫貧攻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蹲點采訪不能只是宣傳報道,大家要主動和駐村第一書記、村黨支部書記等基層同志多溝通,在采訪的同時,發現有什么困難、有什么需要我們做的,要及時伸出援助之手。”蹲點采訪記者的幫扶,體現了黨報集團的擔當和記者的社會責任感,在濟危幫困、傳播正能量上沖在第一線。
“報”效社會,河南手機報給蹲點村贈送手機報,意圖通過信息扶貧;“愛心助學綠色通道”,《大河報》啟動助學精準扶貧,攜手駐村第一書記,尋找優秀寒門學子……在圍繞大局、助力脫貧攻堅上,報業集團不只是做好宣傳,營造好的氛圍,也在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更加深入地參與到這場偉大的戰役當中。
時代的發展給每個人都會留下某些深刻的記憶。注定要被記入史冊的脫貧攻堅戰,給河南廣大貧困戶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報業集團的蹲點記者,經歷過這段時間的磨煉,也收獲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記憶。
《大河報》記者邵可強蹲點的南陽市淅川縣西簧鄉梅池村,下轄10個村民小組,從一個村民組到另一個村民組,需花半天時間,兩家貧困戶間的山路可能要走兩三個小時。他把村民的二輪摩托車租下來作為代步工具。“每天上午8點,騎著摩托車出發去村里采訪,中午返回,下午3點出發,6點返回。因為村里只有一條路,出行規律,幾乎所有村民都知道我的蹤跡,成了熟人。”
宜陽縣錦屏鎮喬巖村是《河南商報》記者王琦蹲點村。他最難忘的是夜晚的蚊子。“到后第一天晚上,山上空氣不熱,蓋了被單就睡下了,20分鐘不到,我聽到身邊蚊子大軍發出的嗡嗡聲,臉上、胳膊上開始瘙癢,一晚沒睡。”
由于蹲點村莊多是山區,網絡信號不好,為了發出稿子,他們每天要多跑許多路。
如果說條件的艱苦,不足以表明成長的歷程、經受的鍛煉,那么,精神上的飛躍也許能夠顯現出一名蹲點記者的狀態。
“雖然我生長在農村,10多年記者生涯中常到農村采訪,但這樣蹲村采訪還是第一次。”尚杰說,長時間在城市生活,對農村尤其是深度貧困村情況的了解還停留在書面上。這次讓我對貧困村致貧的深層次原因、貧困戶的所思所想所盼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也讓我對脫貧攻堅的必要性緊迫性有了更深體會。
《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馮劉克說,此次蹲點有太多的難忘,駐村第一書記以村為家,真幫真扶,奉獻精神讓人感動;村干部強化責任,落實政策,擔當精神讓人感動;貧困群眾激發動力,積極致富,拼搏精神讓人感動。
而對于剛入行的記者,這又是一次不見火花的淬煉。
“作為一名年輕的記者,這次深入基層駐村蹲點的采訪經歷對我來說十分寶貴。”河南手機報記者楊致文說,走訪一家又一家,故事一篇篇發出來,他發現自己文字更接地氣了,同時也深刻體會到“扶貧要扶志,扶志先扶心”這句話的內涵。
安陽市內黃縣亳城鄉陳流村是一個居民非常集中的平原村莊,以大棚種植經濟為主,村民們每天的生活簡單又充實。在此蹲點的《大河報》見習記者李帥說,在遠離城市的喧囂和繁雜后,村中的生活使我看到村民最淳樸的孝道、樸實的親情和鄉村甜美的愛情,一切感情的流露使我懂得更加珍惜生活中的點滴幸福。
記者們的歷練和成長,是一筆巨大財富。“這次蹲點采訪對我的記者生涯來說,絕對是一次洗禮。董總帶著我夜訪貧困村,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報業集團老記者們的扎實作風。”《河南日報》記者王延輝回想起蹲點采訪的經歷,深有感觸地說。
蹲點采訪活動啟動以來,報業集團的這些蹲點記者,把實踐和基層當作最好的課堂,把群眾當作最好的老師,用生動的筆觸反映人民群眾生活的新變化和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董林說,今后集團將會把記者蹲點基層和新聞戰線“走轉改”結合起來,建立常態機制,從而讓更多的記者走進基層,寫出更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作品來。
(作者是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新聞管理部副主任)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