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方亞麗
小城鎮 大戰略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方亞麗

2017年9月18日,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前左二)在普定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聽取安置點建設及產業配套情況介紹,詳細詢問搬遷政策、就業崗位、戶型設計等落實情況。(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杜朋城/攝)
“小城鎮、大戰略。”作為省域城鎮體系的基礎層級,小城鎮能充分發揮城鄉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推進新型城鎮化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去年6月召開的貴州省城市工作大會強調,要遵循經濟、自然、社會三大規律,把新型城鎮化作為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抓手,不斷提高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要用好山水、田園、鄉村三大資源,建設山水城市,打造田園小鎮,經營美麗鄉村,讓老百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今年6月召開的第六屆全省小城鎮建設發展大會要求,各地各部門要緊緊扭住小城鎮建設發展提質升級的重點和關鍵環節,更加注重特色產業培育,以特色產業做強特色小鎮;更加注重鎮村聯動,以健全完善小城鎮功能體系帶動城鄉統籌發展;更加注重科學規劃,以規劃管控提升小城鎮建設水平;更加注重改革開放,以體制機制創新增添小城鎮建設發展活力;更加注重精細管理,以管理創新促進小城鎮高效運營形象提升。

2017年11月21日,省委副書記、代省長諶貽琴(中)到清鎮市貴州華仁新材料有限公司觀摩企業生產建設情況。(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張凱/攝)
“小城鎮、大戰略。”作為省域城鎮體系的基礎層級,小城鎮能充分發揮城鄉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2015年10月,國家批復同意設立貴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示范區。大力培育發展重點鎮,加快特色小鎮建設。通過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貴州重點打造100個示范小城鎮,以重點鎮和示范小城鎮建設引領,走出了一條以小城鎮建設促進就地就近城鎮化的發展新路。
改革開放以來,貴州高度重視小城鎮建設,借助國家開展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機會,注重城鎮特色培育,積極推進小城鎮改革探索,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現在住著樓房,孩子上學也方便,真正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王勇軍是安順市蔡官鎮的居民。2012年,蔡官鎮開始小城鎮建設,隨之帶動當地搬遷安置工作,王勇軍也從原來不宜居住的村寨搬到鎮里。如今,他在鎮上經營著一家餐飲店,生意興隆的時候一天可以掙2000多塊錢。
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業轉移人口通過落戶城鎮和辦理居住證享受到城鎮居民待遇。
作為黔中示范城區,安順市以建設“百萬人口生態旅游城市”為目標,全面推進中心城區和縣城以及重點鎮建設,延長和擴大公共交通路網,改善城市交通條件,加強政策引導、鼓勵和吸引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
2012年年底,貴州省提出建設“5個100工程”重點發展平臺,重點打造100個示范小城鎮、100個城市綜合體、100個產業園區、100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區和100個旅游景區,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
5年來,全省100個示范小城鎮“以改革為動力、以項目為載體、以產業為支撐、以綠色為亮點”,與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大旅游融合發展,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要求,100個示范小城鎮充分發揮出生態環境優美、后發優勢明顯的特點,吸納了大量農業人口就業,積極引導了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
數據顯示,2016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4.15%,增幅居全國省區前列。“一般來說,城鎮化率由30%上升到70%的過程為經濟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貴州省住建廳黨組成員、總規劃師王春表示,到2020年,貴州省小城鎮新增城鎮人口120萬人左右,城鎮化率將達50%以上,屆時,大量人口遷移進城,為小城鎮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將加速城市經濟的發展。

2017年4月1日,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秦如培(左三),副省長鐘勉(左二)在威寧調研草海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工作。(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賈智 攝)
黔東南州西江鎮,飛檐、翹角、風雨橋,依山而建,沿山起伏,1000多戶苗家特有的木質吊腳樓依山而建、傍水而居。
安順市西秀區舊州鎮,鄉村旅游、屯堡旅游火熱興起,大量游客涌入帶富了一方群眾,一個普通的農家樂年收入可達數十萬。
黔南州平塘縣克度鎮,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SAT)建成,使得這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鎮,搖身一變成為名滿天下的天文小鎮,吸引了大批天文愛好者和游客。
黔南州貴定縣盤江鎮,每年二三月份,遍地金黃色的油菜花和漫山遍野的白色李花競相盛開,形成秀美絕倫的“金海雪山”景色,成功打造“金海雪山”旅游品牌,鄉村旅游逐步興起,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小鎮。
.......
在自然地理條件約束下,貴州結合山地特色,著力建設一批特色小鎮,推動城鎮組團式、點狀式、串珠式布局,優化了城鎮發展空間。
山綠、路通、村靚、民富、百姓樂。2014年,貴州省啟動1個示范小城鎮帶動多個“美麗鄉村”建設的“1+N”聯動發展工程,形成114個示范小城鎮和281個美麗鄉村統籌發展,從村莊規劃入手,分別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延伸、鄉村人居環境改善、鎮村產業融合等方面精心演繹城鄉統籌發展二重奏,逐步形成鄉村與城鎮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發展格局。
貴州特色小鎮發展如火如荼。繼第一批特色小鎮名單出爐后,2017年8月,住建部公布了全國第二批特色小鎮名單,黔南州甕安縣猴場鎮、黔西南州貞豐縣者相鎮、黔東南州黎平縣肇興鎮、貴安新區高峰鎮、六盤水市水城縣玉舍鎮、安順市鎮寧縣黃果樹鎮等10個貴州特色小鎮榜上有名。至此,貴州共有15個特色小鎮入圍全國特色小鎮名單。

黔南州堅持“以人為本、道法自然”,推動特色小城鎮發展和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圖為都勻全景 (都勻市委宣傳部供圖)
漫步在沿河板場鎮,一條寬闊筆直的街道由南向北延伸,街道兩邊,一棟棟樓房拔地而起,在陽光的下格外耀眼。
這個靜臥在大山深處的小鎮,在短短的幾年間,通過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大力推進產業發展,打造山歌民歌之鄉,促進城鄉公共基本服務、農村居民收入和居民文明素質同步提升,成為集休閑、娛樂、文化、旅游、生態于一體的示范性小城鎮。
小城鎮,一頭承擔著聚集人口、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責任,一頭連著發展產業、帶動群眾致富的愿望,是最能發揮貴州比較優勢、實現后發趕超的重要平臺之一。
如今,在貴州大地上,一座座小康新城正在悄然興起,一幅幅充滿鄉愁詩意的小城鎮畫卷正徐徐鋪展。
自2012年以來,貴州以100個示范小城鎮建設為載體,遵循“以人為本、道法自然”的原則,推動特色小城鎮發展和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城鎮、山水、田園、村莊的融合正不斷提升。
貴州特色小城鎮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離不開貴州各地因地制宜,在政策、管理和技術等方面匯集經驗,圍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民生保障、產業發展共28類項目,編制了“8+X”(8為:建設或完善1個路網、1個標準衛生院、1個社區服務中心、1個農貿市場、1個市民廣場或公園,啟動1個污水處理設施或垃圾處理設施項目,建設或完善1個敬老院,建設1項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X為其他)項目布局圖,建立了項目建設臺賬。建立鎮村聯動發展模式,“大手牽小手”,促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實現鎮村“聯動、聯建、聯美、聯富、聯強”發展。
通過努力,目前貴州有136個鎮列入全國重點鎮,2個鎮入選全國新型城鎮化建制鎮示范試點,8個鎮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0個鎮列入中國特色旅游景觀名鎮,3個鎮入選全國宜居小鎮名單,426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這些成績有力引領著全域特色小城鎮繁榮發展,為全省經濟社會和城鄉融合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責任編輯 / 岳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