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軍 黃真真
(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 030012)
丹參多酚酸鹽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臨床觀察
劉愛軍 黃真真
(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 030012)
丹參多酚酸鹽;急性腦梗死;運動功能
急性腦梗死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腦組織血液供應障礙,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而使神經功能發生不可逆損傷[1]。腦梗死致使運動神經元受損,進而使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肌群的協調作用及相互間作用受到損傷,產生運動功能障礙。表現為偏癱、半側肢體障礙、肢體麻木、外眼肌麻痹、語言障礙、吞咽困難、嗆食、嗆水等,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因此腦梗死治療一直是臨床與基礎研究的熱點。近年來,腦梗死發病率逐年上升,降低急性腦梗死運動功能損害越來越受臨床的關注。筆者應用丹參多酚酸鹽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山西省中醫院神經內科、老年病區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00例,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36例,女14例;平均年齡(60.1±7.6)歲。治療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64.5±6.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化者[2];②同意使用丹參多酚酸鹽治療者;③排除治療前使用其他藥物治療者,合并心血管、消化、腎臟、血液、內分泌、腫瘤等并發癥者;妊娠、精神疾病者。
對照組采用一般對癥治療,如改善循環、抗血小板聚集、營養神經等。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丹參多酚酸鹽(上海綠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259)200 mg加入250 mL 5%等滲葡萄糖或0.9%高滲葡萄糖中靜脈滴注,14 d為1個療程。
觀察指標: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進行運動功能評價。運動功能評分包括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評分(NIHSS)、Barthel生活指數(BI)、改良的Rankin量表(MRS)。

1.治療前后NIHSS、MRS、BI評分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MRS評分低于治療前,BI評分高于治療前;治療組各項評分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MRS、BI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不良反應比較:兩組治療期間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
西醫學認為,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腦局部病灶供血受損導致大腦運動中樞及其傳導通路受損。隨著醫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藥制劑在臨床急危重癥的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患者的預后起緩解作用。中藥多以補氣活血、舒經通絡、醒神開竅等藥物達到生新血、祛瘀血的目的[3]。丹參多酚酸鹽提取丹參的水溶性有效活性部位,主要成分丹參乙鎂的含量超過80%,是丹參活血化瘀的主要組成成分,其能通過改善缺血區側支循環,改變病變區血運,保護腦神經細胞,清除自由基,促進損失細胞恢復等途徑改善神經功能缺損,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研究表明,其對腦血管保護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4]:①拮抗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其主要機制[5-6]為可上調腦缺血及腦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半暗帶神經因子(NG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生長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ANG)免疫陽性神經元數量。②拮抗腦缺血引起的功能障礙及腦水腫。丹參多酚酸鹽還可顯著降低腦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經功能評分和腦梗死面積,明顯改善其組織學形態,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損傷急性期有神經保護作用,其機制可能與缺血半暗帶NGF、BDNF、VEGF和ANG的表達水平增加有關。
本研究表明,治療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優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NIHSS、MRS評分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丹參多酚酸鹽可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減輕殘疾程度。綜上所述,丹參多酚鹽在改善急性腦梗死引起的神經功能缺損、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殘疾程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牛延良,張舒校,姜炎,等.經顱超聲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4):285-286.
[2]閆國平,劉娟,李亞茹,等.醒腦開竅針刺聯合穴位電刺激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5):377-380.
[3]張明君,王華萍.注射用血塞通治療腦梗死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2,8(4):106-107.
[4]任紅微,于濤.丹參多酚酸鹽的研究進展及臨床應用[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4(1):59-63.
[5]李正儀,劉鵬,苗常青.丹參多酚酸鹽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損NGF、BDNF表達的影響[C].第十一屆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08:338.
[6]李正儀,苗常青,劉鵬.丹參多酚酸鹽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后VEGF、Ang-2表達的影響[C].第十一屆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08:339.
2017-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