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經獻,趙炳然,孫祥山,張傳濤,雋云昌,張 彬
( 1.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下營增殖實驗站,山東 昌邑 261312;2.濰坊市水產研究所,山東 濰坊261041; 3.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141 )
不同來源三疣梭子蟹池塘養殖的生長比較
黃經獻1,趙炳然1,孫祥山1,張傳濤1,雋云昌2,張 彬3
( 1.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下營增殖實驗站,山東 昌邑 261312;2.濰坊市水產研究所,山東 濰坊261041; 3.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141 )
2014和2015年,將試驗池塘分隔成2000 m2的單個池塘,分別養殖3種來源的三疣梭子蟹:自然海域捕獲的越冬蟹經室內暫養(稱越冬種群)、首次放流的Ⅱ期幼蟹(增殖種群)和自然海區第一批抱卵蟹繁殖的Ⅱ期幼蟹(自繁種群),研究了同生態條件下池塘養殖梭子蟹的存活和生長,為評估萊州灣海域三疣梭子蟹放流效果提供參考。2014年越冬、增殖和自繁3個種群幼蟹的放養時間依次間隔20 d,以3個種群梭子蟹作為類軸,分別以全甲寬及體質量為x、y軸進行二維圖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在同步養殖10 d、20 d時,可以直觀區分出3個種群梭子蟹;同步養殖30 d,參照全甲寬和體質量指標,只能區分自繁種群與越冬種群;同步養殖40 d,自繁和增殖種群全甲寬和體質量指標逐步接近越冬種群,無法對3個種群進行有效區分。自繁種群的成活率極顯著高于增殖種群(P<0.01)。2015年,增殖和自繁兩個種群同規格同步養殖15、30、45 d和60 d時,自繁種群平均全甲寬和平均體質量高于增殖種群,但差異不顯著(P>0.05),不能以全甲寬和體質量指標鑒別種群,自繁種群的成活率亦極顯著高于增殖種群(P<0.01)。本研究結果為梭子蟹增殖放流效果評價提供了參考。
三疣梭子蟹;不同種群;同生態;養殖對比;效果評估
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是我國海水養殖和增殖的重要蟹類之一[1]。自20世紀80年代三疣梭子蟹育苗成功后,山東省逐步開展了三疣梭子蟹的增殖放流活動,特別是 2005年山東省實施漁業資源修復行動以來,渤海萊州灣海域三疣梭子蟹放流規模逐年擴大,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隨著放流規模擴大,準確評價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的效果,改進放流策略,避免無效果增殖放流現象的發生,提高增殖放流效率具有重要意義[2],而建立形態學性狀間的關系是漁業資源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進行資源評估、種群分析和遺傳育種選育等工作的基礎[3]。標志—放流—回捕技術是直接反映增殖效果的主要途徑之一,合理有效的標志技術在回捕研究中可以準確獲得放流種群信息[4-8]。研究表明,體外標志法、體內標志法、生物遙測法等幾種標志方法廣泛應用在魚類增殖放流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甲殼類一生中要多次蛻皮,限制了傳統標志方法在增殖放流工作中的應用。國外曾使用穿體帶標、T-bar錨標等方法對不同種類的蟹類和不同體節進行標志,隨著技術進步,廣泛用于大規模魚類增殖放流的體內標志金屬標、熒光標等也逐步應用于藍蟹(Callinectessapidus)、雪蟹(Chinopecetesopilio)、鋸緣青蟹(Scyllaserrata)等蟹類,但是應用范圍也局限于室內大規格苗種的短期研究工作[9-14]。國內科研人員采用切側棘法、扎孔法、穿體標法、金屬標、熒光標、剪附肢等方法對大規格(Ⅲ期以上)三疣梭子蟹進行室內標志養殖[15-17],但是,用這些方法評估放流效果還存在諸多困難。
筆者多年在萊州灣從事梭子蟹親體收購、越冬、工廠化繁育、增殖放流、跟蹤調查及社會調查等工作發現,在萊州灣海域捕撈季節回捕的梭子蟹主要來源于上年越冬成活種群(以下簡稱越冬種群)、當年增殖放流種群(以下簡稱增殖種群)及當年自然海區第一批繁育并達到商品規格的種群(以下簡稱自繁種群)。基于此,2014—2015年,開展了不同種群梭子蟹池塘模擬養殖對比試驗,以摸清各種群同生態條件下生長情況,鑒別當年自然海區回捕的梭子蟹的種群,進而對萊州灣海域三疣梭子蟹放流效果評估提供數據支撐。
1.1.1 同生態條件養殖池塘的構建
采用圍網、檁條、鋼絲等材料將養殖試驗池塘分成9個面積相等的圍隔,每個圍隔2000 m2,同一種群重復3個圍隔。養殖池塘進排水系統完善,按照漲落潮時間進排水模擬自然海區環境。
1.1.2 不同種群梭子蟹的收集工作
越冬種群:收購漁民用地籠網和流網捕獲的自然海域越冬種群,室內暫養后挑選附肢健全、活力好的個體進行池塘養殖。
增殖種群:第一批在萊州灣放流的梭子蟹長至Ⅱ期幼蟹后進行池塘養殖。
自繁種群:收購當年自然海區第一批抱卵蟹作親本,放在池塘內架設的孵化網箱中,投喂沙蠶、貝肉等,培育成熟并排放幼體,給幼體投喂天然生物餌料為主,輔助投喂輪蟲,待幼體發育至Ⅱ期幼蟹計數后,撤去孵化網箱進入池塘養殖。
1.2.1 放苗時間
本試驗目的為池塘模擬各種群梭子蟹生長,嚴格按照各種群梭子蟹實際出苗時間從事收集、放苗、養殖管理等,其中,越冬種群、增殖種群和自繁種群分別在4月底至5月初、5月中旬至6月中上旬和6月中上旬放養。
1.2.2 養殖密度
本試驗重點研究不同階段各種群梭子蟹生長比較,為防止養殖過程中因密度過大影響攝食和生長,嚴格控制各種群梭子蟹的養殖密度。結合養殖生產實踐經驗,Ⅱ期梭子蟹幼蟹放養密度控制在3只/m2以下,達到越冬種群規格密度控制在1只/m2以下時,梭子蟹能夠正常蛻皮生長。鑒于此,試驗設計增殖種群和自繁種群每個池塘圍隔放養Ⅱ期幼蟹5000只(2.5只/m2),養殖池塘分別標記為1#、2#、3#和7#、8#、9#,越冬種群每個池塘圍隔放養500只(0.25只/m2),養殖池塘標記為4#、5#、6#,確保3個種群蟹養殖不同階段生長對比更加科學合理。
1.2.3 養殖管理
一是加強水質管理,按照漲落潮時間進水和排水。養殖前期, 10~15 d換水1次,每次換水約10%,夏季高溫季節, 1~2 d換水1次,每次換水約30%,養殖后期,5~7 d換水1次,每次換水約10%,換水量與換水時間應根據天氣、水溫等環境因素而靈活掌握,確保各種群梭子蟹正常脫殼。二是合理投喂餌料,自繁種群幼體發育階段以池塘生物餌料為主,適量投喂鮮活輪蟲、鹵蟲(Artemia)幼體,自繁和增殖兩個種群養殖前期適量投喂鹵蟲成蟲,中后期投喂魚漿、藍蛤、魚塊等;越冬種群以藍蛤、魚塊為主。根據不同種群梭子蟹規格及餌料需求合理投喂餌料,確保梭子蟹生長營養需求。三是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尤其是夏季高溫季節,15~20 d結合換水工作使用二氧化氯、碘等消毒劑類藥物對水質進行消毒處理,養殖全程以EM菌、底質改良劑等生物制劑控制養殖生態環境以預防疾病發生。
1.2.4 測量與數據處理
取樣用數顯游標卡尺測量了同步養殖10、20、30、40 d(2014年)和15、30、45、60 d(2015年)時梭子蟹的全甲寬(精確至0.01 mm)和體質量(精確至0.01 g)生物學指標。
利用Excel 2010對兩年試驗獲得的全甲寬和體質量等形態數據進行平均數運算、分別以全甲寬和體質量為x、y軸制作散點圖等,以重合度作為對各個種群梭子蟹進行有效區分的依據。利用SPSS 15.0軟件中的單因素方差分析板塊重點對自繁種群和增殖種群生長及成活率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2.1.1 3個梭子蟹種群的生長
在越冬種群(全甲寬30.10~120.25 mm,體質量1.20~98.13 g)、增殖種群(全甲寬0.60~0.75 mm,體質量0.03~0.04 g)、自繁種群(全甲寬0.65~0.80 mm,體質量0.03~0.04 g)的放苗時間分別為4月28日、5月17日和6月6日,依次間隔20 d,以3個種群梭子蟹作為類軸,分別以全甲寬及體質量(表1、表2)作為x、y軸進行二維圖相關分析(圖1~圖4)。由圖1、圖2可見,在同步養殖10、20 d時,能夠明顯區分出3個種群梭子蟹。由圖3可見,同步養殖30 d時,增殖種群中生長速度快的個體與越冬種群生長速度慢的個體、自繁種群生長速度快的個體與增殖種群中生長速度慢的個體全甲寬及體質量生物學指標接近,此時已經無法進行有效區分;自繁種群與越冬種群還能通過全甲寬、體質量等表型特征進行有效區分。由圖4可見,同步養殖40 d后,越冬種群全甲寬較同步養殖30 d時變化幅度不大,處于育肥增加質量階段,而增殖和自繁種群仍然處于快速頻繁脫殼生長階段,大小逐步接近越冬種群,此時以全甲寬和體質量指標無法有效區分3個種群。

表1 2014年各種群梭子蟹全甲寬測量統計 mm

表2 2014年各種群梭子蟹體質量測量統計 g

圖1 2014年養殖10 d各種群蟹全甲寬、體質量散點圖

圖2 2014年養殖20 d各種群蟹全甲寬、體質量散點圖

圖3 2014年養殖30 d各種群蟹全甲寬、體質量散點圖

圖4 2014年養殖40 d各種群蟹全甲寬、體質量散點圖
2.1.2 兩個種群梭子蟹的養殖成活率
因增殖和自繁兩個種群梭子蟹均從Ⅱ期幼蟹開始池塘養殖,通過養殖成活率對比可判定不同苗種培育方式的優劣,對增殖放流苗種培育方法提供依據。自繁種群的養殖成活率明顯高于增殖種群,差異極顯著(P<0.01)(表3)。

表3 2014年各種群梭子蟹養殖成活率統計
2.2.1 兩個種群梭子蟹的生長
增殖種群和自繁種群養殖時間分別為6月7日和6月8日 (同規格同步養殖),在養殖15、30、45、60 d的測量結果表明,自繁種群梭子蟹的平均全甲寬和平均體質量均高于增殖種群,但是差異不顯著(P>0.05)(表4、表5)。同步養殖15、30 d時,自繁種群中部分個體表現出一定的生長速度優勢(圖5、圖6);同步養殖45、60 d時,2個種群梭子蟹生長趨于同步(圖7、圖8)。因此,當2個種群梭子蟹同規格、同步養殖時,不能以全甲寬和體質量指標鑒別種群。

表4 2015年各種群梭子蟹全甲寬測量統計 mm

表5 2015年各種群梭子蟹體質量測量統計 g

圖5 2015年養殖15 d各種群蟹全甲寬、體質量散點圖

圖6 2015年養殖30 d各種群蟹全甲寬、體質量散點圖

圖7 2015年養殖45 d各種群蟹全甲寬、體質量散點圖

圖8 2015年養殖60 d各種群蟹全甲寬、體質量散點圖
2.2.2 兩個種群梭子蟹的養殖成活率
受到萊州灣近岸水質不穩定、高溫天氣等不可預見因素影響,本年度兩個種群梭子蟹養殖平均成活率較去年明顯下降,但試驗結果表明,自繁種群平均成活率仍然明顯高于增殖種群,差異極顯著(P<0.01)(表6)。由此推斷,當大規模增殖放流時間與自然海區繁育的第一批苗種出現的時間接近時,兩個種群梭子蟹最終成活率雖然有差異,但是生長速度并無顯著差異(P>0.05),對放流后回捕的梭子蟹無法通過全甲寬和體質量指標鑒別種群。

表6 2015年各種群梭子蟹的養殖成活率統計
陳永橋[15]研究了切側棘法、扎孔法和穿體標法等幾種方法對Ⅲ期到Ⅵ期的梭子蟹幼蟹的標志效果,發現切側棘法和扎孔法操作簡單,但經過 1~2次蛻殼后標志消失;穿體標法可用于梭子蟹標志,但梭子蟹死亡率較高。黃經獻等[16]研究了金屬標和熒光標室內梭子蟹標志效果,室內同步養殖50 d后,熒光標對Ⅶ期以上的梭子蟹標志效果較好,熒光標志保持率為38.64%。高保全等[17]采用注射可視嵌入性熒光、剪附肢兩種方法標記不同期別的三疣梭子蟹,熒光嵌入標記梭子蟹經過兩次蛻殼,識別率在80%以上,3次脫殼后識別率較低。剪附肢方法適合Ⅶ期以上大規格幼蟹標志,標志識別率較高。上述標志方法主要應用于室內小規模試驗和家系的選育研究領域,標志規格較大,對放流的Ⅱ期蟹苗不適用。
戴愛云等[18]研究表明,梭子蟹的產量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主要看當年冬季的氣溫以及梭子蟹汛期時的風向,認為 1965—1974年南排河口近十年來梭子蟹逐年年產量與1—4月份平均氣溫的曲線比較吻合。李增[19]以2010—2013年山東半島南部三疣梭子蟹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放流前的本底資源調查、放流后資源增加量調查、開捕前的相對資源調查以及秋季漁業動態調查,對山東半島南部海區三疣梭子蟹各階段的資源量、群體比例、生物學特征、回捕的產量、產值、效益、回捕率以及投入產出比等進行了初步評價。張明亮等[20]利用EwE軟件構建的ECOPATH模型估算萊州灣三疣梭子蟹的生態容量,對增殖放流有一定指導作用。上述幾種評估梭子蟹放流效果均建立在對增殖放流水域開展連續跟蹤回捕調查的基礎上,租船費用支出較大,評估成本較高,種群鑒別也存在較大難度。
梭子蟹生長伴隨著不斷脫殼,限制了常規標志方法,也很難在大規模增殖放流中運用。本試驗通過室外池塘模擬自然環境,在確定當年自然海區抱卵蟹出現時間、增殖放流時間的前提下,探索了不同種群梭子蟹同生態條件下生長及進行種群鑒別的最佳時間。當年獲得的池塘養殖數據,尤其是2014年獲得的池塘養殖試驗數據為萊州灣海區回捕梭子蟹種群鑒別工作提供了理論和數據支持。萊州灣海區出現抱卵蟹的時間集中在5月中下旬,按照正常發育規律,到6月底才能達到Ⅱ期幼蟹規格,因此,只要大規模增殖放流工作集中在5月中下旬完成,池塘養殖獲得的梭子蟹生長數據就可以作為跟蹤鑒別回捕梭子蟹種群的依據,進而科學評價在特定時間段內的增殖放流效果。雖然該評價方法具有一定的時間限制,但是在目前針對梭子蟹放流效果評估理論體系還不夠健全的情況下,也是一種創新性的探索,對萊州灣及其他海域梭子蟹放流效果評估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參考價值。今后還應繼續加強梭子蟹放流效果評估方法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
目前,培育中華絨螯蟹(Eriocheirsinensis)、梭子蟹等苗種的主要方式有工廠化和池塘育苗兩種,工廠化育苗成本較高,而池塘育苗的成本低,產量高,苗種體質強,經濟效益高[21-27]。兩年的試驗數據表明,自然環境下繁育的梭子蟹苗種的養殖成活率明顯高于室內人工培育并用于增殖放流的苗種,此研究結論為今后增殖放流苗種培育方式指明了方向。在開展梭子蟹大規模增殖放流的同時,應重點加強漁業資源的科學管理和合理利用,保護梭子蟹產卵場,增加產卵種群數量,提高梭子蟹自然資源的補充量,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
[1] 董金和,陳恩友,袁曉初,等.中國漁業統計年鑒:2013[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3:91-93.
[2] Liao I C, Su M S, Leao E M. Status of research in stock enhancement and sea ranching[J]. 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2003,13(2):151-163.
[3] 徐海龍,劉楊,谷德賢,等.渤海灣4種蟹類形態性狀關系及對體質量的影響[J].水產科學,2014,33(3):142-146.
[4] Bartley D M, Bell J D. Restocking stock enhancement and sea ranching:arenas of progress[J]. Rev Fish Sci,2008,16(1/3):357-365.
[5] Bell J D,Leber K M, Blankenship H L, et al. A new era for restocking, stock enhancement and sea ranching of coastal fisheries resources[J]. Rev Fish Sci, 2008,16(1/3):1-9.
[6] Bell J D, Bartley D M, Lorenzen K, et al. Restocking and stock enhancement of coastal fisheries potential problems and progress [J].Fisheries Research,2006,80(1):1-8.
[7] BlaxterJ H S. The enhancement of marine fish stocks[J]. Adv Mar Biol, 2000(38):1-54.
[8] Drawbridge M A, Kent D B. The assessment of marine stock enhancement in Southern California:a case study involving the white sea bass[J]. 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 Symposium, 1995(15):568-569.
[9] Grey G W. Tags for marking king crabs[J]. Progressive Fish-Culturist,1965,27(4):221-227.
[10] Taylor D M,Marshall G W,O′Keefe P G. Shell hardening in snow crabs,Chionoecetesopilio,tagged in soft-shelled condition[J].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Fisheries Management,1989,9(4):504-508.
[11] Fitz H C, Wiegart R G. Local population dynamics of estuarine blue crabs:abundance, recruitment and loss[J]. Mar Ecol Prog Ser,1992,87(1):23-40.
[12] Bailey R F J, Dufour R. Field use of an injected ferromagnetic tag on the snow crab (Chionoeceteropilio) [J]. J Cons Int Explor Mer,1987,43(3):237-244.
[13] Le V L, Vu N U, Susanto A. Evaluation of the use of microwire tags in juvenile crabs[G]// Proc 5th Asian Fisheries Forum,Fisheries and Food Security beyond the Year 2000, Chiang Mai,Thailand, 1998:82.
[14] Davis J L D,Young-Williams A C,Hines A H, et al. Comparing two types of internal tags in juvenile blue crabs [J]. Fisheries Research,2004,67(3):265-274.
[15] 陳永橋. 三疣梭子蟹稚蟹標志方法的探討[J].水產科學,1991,10(1):26-28.
[16] 黃經獻,趙炳然,鄧光修,等.三疣梭子蟹標志及室內養殖技術探索[J].齊魯漁業,2011,28(8):11-12.
[17] 高保全,劉萍,李健,等.三疣梭子蟹的兩種標記技術[J].漁業研究進展,2013,34(6):87-93.
[18] 戴愛云,馮鐘琪,宋玉枝. 三疣梭子蟹漁業生物學的初步調查[J].動物學雜志,1977(2):30-33.
[19] 李增.山東半島南部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效果評價[D]. 煙臺:煙臺大學,2014.
[20] 張明亮,冷悅山,呂振波,等.萊州灣三疣梭子蟹生態容量估算[J].海洋漁業,2013,35(3):303-308.
[21] 金中文,戴海平,蔡志立. 地膜池塘三疣梭子蟹育苗試驗[J].福建水產,2010,12(4):35-38.
[22] 戴海平,袁思平,蔡惠風,等.梭子蟹育苗才女蟲的危害及防治[J].中國水產, 2008(8):61-63.
[23] 倪建忠,楊正兵,顧建峰.三疣梭子蟹土池育苗高效技術[J].中國水產,2006(11):50-51.
[24] 李曉東,金送笛,劉胥,等.河蟹生態育苗中幾種常見生物對其溞狀幼體的影響[J].水產科學,2000, 19(3):2-4.
[25] 張樹林,李曉東,劉青.利氏才女蟲幼蟲對輪蟲和河蟹溞狀幼體的影響[J].水產科學, 2001, 21(1):14-16.
[26] 張樹林,李曉東,畢向東.利氏才女蟲幼體發育的研究[J].四川動物, 2009, 28(6):801-809.
[27] 趙艷紅,劉胥,祁峰,等. 對中華絨螯蟹生態育苗池中橈足類控制的初步研究[J].水產科學, 2012, 31(3):165-168.
GrowthComparisoninDifferentPopulationsofSwimmingCrab(Portunustrituberculatus)inaSameCulturePond
HUANG Jingxian1,ZHAO Bingran1,SUN Xiangshan1,ZHANG Chuantao1,JUAN Yunchang2,ZHANG Bin3
( 1.Xiaying Enhancement and Experiment St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Weifang 261312,China; 2.Weifang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Weifang 261401, China;3.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Beijing 100141, China )
The growth of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swimming crabPortunustrituberculatuscollected from stocking-enhancement, self reproduction and overwintering populations was studied in a same culture pond in 2014 and 2015 by two-dimensional graph. The 2014 result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the crab were distinguished obviously by total carapace width and body weight after 10 d and 20 d in the same culture pond. The self reproduction and overwintering populations were only distinguished by total carapace width and body weight after 30 d culture. The three populations were not distinguished by total carapace width and body weight in 40 d. The self reproduction population had very significantly higher survival rate than the stocking-enhancement did(P<0.01). There was higher total carapace width and body weight in the self reproduction population than that in the stocking-enhancement after 15 d, 30 d, 45 d, and 60 d in the same culture pond in 2015,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showing no differentiation of the populations by total carapace width and body weight. However, there was very significantly higher survival rate in the self reproduction population than that in the stocking-enhancement population(P<0.01).The findings will be benefit to evaluation of swimming crab.
swimming crab (Portunustrituberculatus); different population; same ecology; growth comparison; evaluation
10.16378/j.cnki.1003-1111.2017.01.011
S968.25
A
1003-1111(2017)01-0066-06
2016-02-16;
2016-04-18.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級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2014A07XK09).
黃經獻(1980—),男,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甲殼類良種繁育及增養殖技術.E-mail:13793647026@163.com.通訊作者:趙炳然(1962—),男,研究員;研究方向:海洋經濟物種良種繁育及增養殖技術. E-mail:Bran68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