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鋒
十九大理論創新的實踐源泉
■盧鋒
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目前所處歷史方位、主要矛盾以及未來發展步驟提出三位一體新論斷新思想,代表著對國情特征認識的系統性深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話語體系中具有重要理論創新含義。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超預期發展,為十九大思想和認識飛躍提供實踐源泉。
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這個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基于上述國情認識深化提升,十九大對我國現代化發展步驟提出新構想: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實現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科學準確地分析特定時期的基本國情條件,是正確制定革命與建設指導思想與方略的前提與依據。國情認識深化是黨領導革命和建設實踐推進和深化的結果,又反轉通過指導思想與時俱進的巨大能動作用有力推進革命和建設事業發展。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不斷取得成就的經驗,也是我們前行的基本遵循。
十三大報告界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概念科學內涵時強調指出,“它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報告系統描述了當時經濟發展的特征:經濟上一是人多底子薄,人均GDP居于世界后列;二是八億人口在農村,基本用手工工具搞飯吃;三是工業、區域、教育科技等方面發展不平衡。在生產關系方面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還不成熟,在上層建筑方面建設高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經濟文化條件還很不充分。這時的初級階段的突出特征可以概括為“落后”兩個字。經過30年的發展和變革,超預期發展的巨大成就與全新問題,構成十九大三位一體理論創新的實踐源泉與現實背景。
首先是我國GDP增長指標超預期增長,使“人均GDP居于世界后列”狀態較大程度轉變。鄧小平1987年4月會見外國客人時展望我國發展遠景目標時設想,21世紀上半期50年,我國人均收入將在2000年1000美元基礎上,“再翻兩番,達到人均4000美元”。胡錦濤在2005年《財富》全球論壇開幕式上演講中展望2020年經濟前景時指出,到2020年我國GDP達到4萬億美元和人均3000美元。進入新世紀后我國實際經濟增速顯著快于早先預期,去年我國用匯率衡量GDP總量達到11.23萬億美元,人均GDP約為8123美元。用購買力平價美元衡量,去年GDP總量達到21.86萬億美元,人均GDP達到14274美元。但與此同時,超預期發展也派生“不平衡、不穩定、不可持續”矛盾,面臨地區差距過大、收入差距過大的困擾。
其次是農業和國民經濟持續發展,使得絕大部分人口在農村、“用手工工具搞飯吃”的落后狀態較大程度轉變。農業經濟體制改革推進,現代農業科技持續進步,機械、電力、化肥等現代工業投入幾倍甚至幾十倍增長,推動農業生產持續增長。改革時期我國糧食產量增長一倍多,十三種主要農產品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6.4%左右,不僅滿足了我國人口和收入增長對食物和農產品原料需求,還支持了數億農業勞動力向非農部門轉移,使農業勞動力占勞動力總量比例從七成左右下降到近年三成以下。然而我國農業發展也受到環境污染、水資源短缺等多方面矛盾制約,近年糧食領域面臨第四次過量庫存困擾,另外在糧食供給不足傳統制約總體解決后如何保障食品安全與質量面臨新挑戰。
再次是從現代工業發展角度看,“落后于現代水平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業”大量存在的落后狀態較大程度轉變。快速推進工業化是我國過去幾十年經濟高增長的重要內容,從上世紀80年代工業化初級階段,進入到新世紀初年工業化中期階段,十八大以來已大體進至工業化后期階段。我國多年來已成長為全球范圍制造業與工業體量最大國家,很多常規工業品產量和國際競爭力早已處于國際前列,十八大以來部門轉型升級呈現加速趨勢,很多重大裝備制造和重大工程設施能力處于全球前沿,工業化整體水平已有歷史性提升。當然我國工業發展仍面臨技術整體上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中低端工業產能過剩、技術創新能力仍有待提升等問題。
最后從國際影響力角度看,中國過去十來年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大增量貢獻國,成為全方位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架構改革的最重要能動力量,“中國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國際機構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前后全球經濟增量貢獻國別分布發生“三重置換”,其中中國與美國兩國增量貢獻作用轉移置換具有最為深刻意義。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中國在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架構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方面,都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積極作用。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世界范圍普遍響應,中國積極參與的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為應對當今全球發展面臨挑戰貢獻積極解決方案。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我國成功舉辦G20杭州峰會,顯示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結構的存量改革。
超預期發展的最根本動力,來自改革開放推動體制轉型釋放的巨大能量。首先農業承包制與企業制度改革,重新建構我國經濟的微觀結構,激活了經濟主體的勞動和創造活力,為不同層次企業家出現和成長提供體制條件。其次產品、服務和要素價格不同程度放開,競爭性市場體制形成與發展,有力推動資源配置機制的改善和優化,促進農業、工業、服務業經濟活動效率提升。再次農業效率提升與勞動力市場就業體制改革,在穩定保障糧食安全基礎上,推動幾億農業勞動力轉移到非農部門,滿足了大國城市化對非農勞動力巨大需求,并基本實現向工業國的成功轉型。第四是對外開放為發揮大國后發優勢提供外部條件,利用兩個資源和兩個市場顯著提升經濟潛在增長水平。最后是建立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宏觀調控體系并相機抉擇地實施宏觀經濟政策,對經濟高速增長保持大體穩定宏觀環境發揮保障作用。
據此,十九大思想認識提升突破的實踐根源,在于改革開放時期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經濟超預期發展,十八大以來繼續取得卓越成就,使得上世紀80年代界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些基本事實特征發生較大程度積極轉變,同時也派生一系列前所未有與始料不及的新問題新矛盾新困難,所以得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和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結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后與記者見面會上再次重申,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我國改革開放取得歷史性成就,然而一些領域體制不完善不協調因素仍是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不斷增長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仍需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讓“關鍵一招”繼續發揮積極作用。以我國房地產行業發展為例,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基本實現現代化時讓人民住房需求滿足水平更上一個臺階,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夢時達到與發達國家比較接近的水平,就需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突破,建立房地產穩步發展的長效機制。只要我們堅持全面深化改革、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我國就有望提前實現基本現代化目標,并在第二個一百年到來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作者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劉淑濱liushubin@fendouzazhi.cn
“黑龍江屯墾史”叢書

“黑龍江屯墾史”叢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項目,是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和中國邊疆研究所組織60余名學者通力合作、歷時3年完成的共計16冊、500余萬字的宏篇巨作,是我省文化建設的標志性工程。“黑龍江屯墾史”叢書將黑龍江屯墾史置于中國歷史的大背景中,利用翔實、多元的材料,秉持科學、嚴謹的精神,探討總結了黑龍江屯墾的艱辛歷程和歷史經驗,有力證明了把“北大荒”變成“北大倉”是中國共產黨治理邊疆的偉大創舉。
叢書將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陸續出版。叢書共16冊,分別是:《黑龍江屯墾史》(4卷本)、《黑龍江屯墾史·軍墾口述史》(上下冊)、《黑龍江屯墾史·知青口述史》(上下冊)、《黑龍江屯墾文獻史料匯編》(4冊),以及《當代黑龍江與新疆屯墾比較研究》《“一帶一路”與中國農業“走出去”》《黑龍江屯墾文學史》和《中國屯墾研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