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在加強基礎研究、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推進先進制造業發展等方面作了精彩論述。它的光芒灑向貴州大地,激勵著貴州人民。貴州人民深入學習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從基礎研究、產學研深度融合、推進先進制造業等方面,立足貴州實際,開創貴州新時代、新未來。

加強基礎研究工作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基礎研究。貴州的發展,離不開基礎研究。貴州以加強基礎研究為指引,強化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等資源優勢,結合貴州實際,學懂弄通做實,創新機制,做好供給側改革,更好地支持服務創建新時代貴州基礎研究新格局。貴州基礎研究的加強,需立足貴州資源特色和區位優勢,優先夯實基礎,重點突破,打造新動能,實現新創新。
“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這些具有貴州特色的標簽,需要進一步進行基礎研究、設施建設。諸如平塘天眼,為中國夢增添了一柄“利劍”。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貴州作為“天眼”的駐地,蘊含了濃濃的科學氛圍,貴州以此為契機,展現著科學之奇、科學之美、科學之趣、科學之用,多渠道多樣化地向百姓們普及科學知識。
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貴州的新時代,離不開產學研深度融合。貴州立足省情,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在謀劃思路舉措上積極探索、主動實踐,以產學研深度融合,跨學科、跨企業、跨行業、跨地域的“四跨”融合及“一帶一路”機遇等,著力構建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統籌貴州高校、院所、軍工、企業優勢資源,在大數據、云計算、航天等重點產業領域建設基于產學研、軍民深度融合的共性技術創新平臺,爭取出一批有中國特色的有貴州基因的標志性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新成果;不斷深入推進企業作為市場主體、需求主體、投資主體和管理主體,由企業聯合高校,以企業、大學城等為成果轉化基地,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新型研發平臺,打通成果轉移轉化通道,強化企業創新能力。貴州為打破科技與產業兩張皮、“喚醒”沉睡的科技資源,使創新成果更快轉化為生產力,省科技廳向企業發放科技創新劵,用于向科技創新服務單位購買科技創新服務和技術成果。
推動先進制造業發展
貴州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走堅守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的新路。以科技為推手,發展先進的制造業,重點發展航空航天裝備,加快發展智能制造裝備,促進高端裝備制造向精密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為攻關難啃的“硬骨頭”,貴州省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推進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試點建設工作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認定工作,支持企業在前沿技術、核心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黔產標準件,為飛機“穿針引線”;安順產鍛件,決定客機壽命;黔味配電設備,讓飛機“動”起來。隨著國產大飛機C919的成功首飛,貴州制造通過了檢驗。作為全國航空工業產業配套比較齊全的省份,貴州肩負起了“航空強國”的時代使命,積極發揮工匠精神,在機載系統、動力系統、航電系統、機電系統以及動力控制系統等方面全面參與合作,為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編輯/澤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