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幫虎+鄒小啟
創業是個人或集體發現商機并加以實際行動轉化為具體的社會形態、獲得利益實現價值的過程。多數人把“價值”等同于金錢,以賺錢多少來衡量創業的成敗。
蔡志軍不這么認為,他說:“創業者在這個過程中只要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那么他的創業就是成功的,我在行業里輾轉多次,賺錢或多或少,但我不覺得我有失敗過。”
學霸的“不安”
蔡志軍,貴州赤水人,現為貴州寶利科技有限公司、貴州云上中消防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與蔡志軍見面談話,他語氣親和、不卑不亢,然而早年求學時,他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
1982年,蔡志軍從赤水一中畢業,一鼓作氣考上了清華大學的工業自動化與儀表專業。彼時,清華在貴州的招生人數還不到30人。在清華拿到碩士學位后,蔡志軍被分配到了貴州。
“我1990年4月開始在貴州工作,當時貴州的工業產品、廣告類的服務仍是很缺乏的。92年的時候我參與了貴州省主辦的首屆‘中國名酒節籌備工作,外省的各種名酒希望流入省內,那時候我發現,市場上的機會其實非常多,從產品到服務上都是。”

1994年,蔡志軍滿懷希冀南下。“一來廣州,我們的工資瞬間高了,當時我還是干的技術活兒,給他們做一個加密的軟件。不過,三個月后這家公司就倒閉了,要國家銀行去選擇使用一家民營企業產品,那時還是很困難的,所以最后還是沒支撐下去。”蔡志軍的描述沒有太多情緒——沒有悲傷,也沒有感嘆。
在廣州的第一家公司倒閉后,蔡志軍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做自動火災報警系統,銷售和服務都做。“當時我是跟幾個清華的校友一起做得這個行業,聊得挺起勁兒,很快就上路了。不過半年之后要回貴陽,加上廣州這邊也業務已比較正常,就交給其他的清華校友繼續。”
回到貴陽,蔡志軍開始自己創業生涯的“試錯期”,跟老友一起合作的電話銀行系統,IC卡電表系統、路燈管理系統他都做過,甚至嘗試著賣電腦、賣打印機,還曾準備做“洗發水、清洗劑、擦鞋巾”等,但最后都不了了之。
“我們當時的想法是很好的,這些系統在貴陽都非常稀缺、非常高端,但主要是當時貴州的社會環境不支持,我們來得太早了。最后我還是回到了自動火災報警系統這個行業,順應了消防行業的發展需要。”
1995年,蔡志軍重新開始做火災報警系統。他表示,做回火災報警系統的次年開始,貴陽的安全技術防范各方面得到了政府及行業主管單位足夠的重視,銷售服務各方面發展的都不錯,這讓他成為了貴陽最早做這個系統的人員之一。
蔡志軍是個不安分的人,在貴陽創業穩定后他甚至還嘗試著去做空氣源熱泵系統、照明、空調系統等,但最后都沒堅持下去。好在他一直沒放棄消防、安防這個“老本行”。
“競爭,我們靠的是信譽”
2003年以后消防、安防行業快速發展,并初具規模。據最新統計,我國具有一定條件和規模的消防安防企業在2014年便超過25000家,從業人員超過了100萬人,行業總產值達到3000億元左右,市場增長速度連續多年保持了20%以上。用蔡志軍的話說:“我們”現在做的事兒剛好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所以成功了。
作為西南地區重要城市,貴州近年來消防安防產業的快速發展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貴陽,房地產、智慧城市、天網工程的不斷興起探索,大數據、云計算產業的興起,貴州安防在互聯網信息化浪潮的推動下,展現蓬勃動力,市場需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樣。蔡志軍的產業在這一浪潮下穩步發展,目前在貴陽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5千萬,名列前茅。
不過,隨著市場的擴大,競爭也接踵而至。“競爭當然是有的,現在很多新的企業進來,用的是‘人海戰術,召四五十個推廣人員,哪里有新項目他們就馬上下手去談,有的甚至是在房子還在建的時候就開始了。但我不怕,我們的信譽和年份積淀在這里,那些大項目首先考慮的還是我們合作。”蔡志軍如是說。

蔡志軍在安防業里一做就是二十幾年,他“不安分”的性格還是沒變,哪里有機會,他仍想去試試,不過現在的試變得更有原則了——以消防安防產業為中心。截止目前,他的產業范圍擴展到了系統設計、產品銷售、系統施工以及設施檢測及維護保養。目前都在穩步發展中。
比賺錢更重要的東西
創業,賺錢肯定是目的之一,蔡志軍做到了,但他卻不把這個當做一種“榮耀”。“賺錢嘛,反正不是一個壞事兒,但讓我真正開心的是得到別人的肯定,在技術上、在服務上的肯定讓我更開心。”
創業,是一種向上的精神,是一種拼搏的態度,它的收獲不光是金錢,更多的是在于成長,在于創業者自身經驗所得。在蔡志軍看來,只要創業者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那就是成功的。怎樣定目的?人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兒。于很多初創者,這點經驗是彌足珍貴的。(編輯/有慶)